APP下载

广东“飘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探究

2019-12-26尹丽华蔡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者民俗文化

尹丽华,蔡蕾

(1.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民族文化极其灿烂、丰富[1],传统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导致其逐渐流失;另外,各地方政府为了追逐政绩和经济利益,对民俗文化过度的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甚至营造伪民俗以吸引众人,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消亡。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飘色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广东的“飘色”民俗文化是随着中原汉人南迁而来的,并在清代得到了发展和升华。自明代以来,岭南地区民众形成了喜爱戏剧的风俗,粤剧、潮剧、汉剧等戏剧都是岭南各地区的民众所喜欢的剧种,凡遇喜事及节日民众通常要演戏以示庆祝。然而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在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所有戏班均被清廷下诏解散,禁止演戏。禁令虽不能违,习俗却不易改。民众遂将小孩装扮成戏曲中的人物,将场景赋予戏剧的内容,以木柜抬着巡游,配以鼓乐,仿似在一个个小舞台上演戏。每一个色板(景屏)展现一个汉族历史传统中的故事或英雄人物。飘色巡游时,色板上五颜六色的彩带随风飘舞,似乎绚丽的色彩在飘动,故起名为“飘色”。飘色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塑造的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飘色以高、精、险、新、奇、美、灵、巧的特点而被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对广东飘色传统民俗文化保护措施的建议

通过对广东地区居民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对于广东飘色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对其历史渊源了解很少,但普遍认为飘色传统民俗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且有保护价值,对保护前景却又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传承人老龄化,继承出现断层。因此,如何对飘色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使其代代传承,是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

2.1 建立民俗博物馆对飘色进行固态保护

民俗博物馆是一种以固态形式保护民俗文化的有效方式。深圳的民俗博物馆、广东中山市南朗镇的崖口飘色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广东连南的瑶族博物馆等都收集、整理、陈列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固态形式对民俗文化进行保留和展示。

建立民俗博物馆不仅将民俗文化保存于其中,而且可通过游客的文化体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对展示民俗风情、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针对飘色进行固态保护,建立飘色民俗博物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吴川市的飘色精品“唐僧取经、康熙皇朝、游湖借伞”制作的飘色模型,作为民俗文化精品进行保护。这还远远不够,还应建立更多的专业飘色民俗博物馆,对飘色进行固态保护。

2.2 以文化旅游对飘色进行活态保护

博物馆毕竟只是一种固态保护方式,而民俗文化则是活的、流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博物馆显然不能满足我们保护民俗文化的需求。民俗文化的开发,应该充分利用其群体效应。以广东飘色艺术为牵引,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建立特色小镇、民俗文化村,以及与专业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把飘色民俗文化由一种自发的民间状态,引到一个有序、规范的交易市场当中,以经济利益诱导民间对飘色进行活态保护。

2.2.1 通过建立特色小镇、民俗文化村等发展民俗旅游对飘色进行保护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普遍比较盲目,且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对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要不断思考模式上的创新,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要做到满足旅游者需求和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兼顾,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016年7月1日,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其中85%的小镇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0%以上的小镇定期举办民俗活动,70%以上的小镇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并建设了特色小镇培育网,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了推进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政策。2017年月23日,住建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全国特色小镇培训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飘色理应借此契机发扬光大。

旅游者前往某一地区观光游览的目的和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多种多样。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旅游也逐渐成为感受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反差的异文化,拓宽自身知识面、了解不同地域民俗风情的途径,这也是旅游者选择民俗旅游的主要动机,因此民俗旅游开发应尽量满足旅游者的这方面的需求。建立飘色民俗文化村可以把当地的甚至是广东各地区不同的飘色民俗文化资源集中地、全方位地展现给旅游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使其能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更多地了解目的地的民俗文化,使游览体验效果最大化[2]。此外,建立民俗文化村将飘色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并使旅游者亲自参与体验,增强参与性可以提升旅游者对于旅游经历的记忆和真实感受,以利于归向文化传播,从而提高飘色民俗文化村知名度、拓宽其潜在旅游市场。

2.2.2 与从事旅游的商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

以市场激励飘色民俗文化发展。让飘色民俗与从事旅游的商业机构合作,将飘色表演引入旅游表演的大舞台,让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能观赏到精彩的飘色表演,扩大飘色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广州长隆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度假机构,其“长隆大马戏”的节目精彩纷呈,何不将飘色融入其中作为节目演出?坐落于番禺区的长隆可表演番禺的沙湾飘色,而珠海长隆可表演当地的乾务飘色,突出本地特色。另外,有些民俗文化主题景区,经常会有一些游行表演,飘色这种流动的民俗文化也适合在其中展示。这不但使旅游表演更有地方特色,也为飘色提供了更多的表演舞台和展示机会,有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欣赏者,为广东飘色走向全国提供了可能,也形成企业和民俗文化双赢的局面,企业通过组织飘色表演赢利,而飘色通过商业表演得以发扬和传承。

2.3 加强对飘色民俗保护的政府行政主导作用

广东的江门台山浮石、中山南朗崖口、湛江吴川和陆河县河田镇(当地称河田高景)四处的飘色,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湾飘色、乾务飘色和信宜镇隆飘色分别为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广东的飘色民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颇丰,要继续鼓励更多地区的飘色加入申请行列。

申请非物质文化后,政府要加强对飘色民俗文化保护的主导作用,具体措施有:首先,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政法规及规范,注重保护标准、知识产权维护、社区参与协调方案及处罚制度等。其次,由政府主导进行遗产普查、归档,定期与高校合作进行学术性评审鉴定,同时,加强镇域规划的保障配合。再次,政府在财政上为旅游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如整饰遗址周围环境、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等,并对遗产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最后,重视教育与传承,加强学校课程教育与飘色协会培训的开展;同时加强旅游从业者和遗产传承者的专业培训,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遗产的损害。通过以上政策保障,避免导致资源破坏、民俗失真、外来文化侵蚀等外部不利因素产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保障[3]。

2.4 实行传承人职业化,完善传承梯队建设

建立飘色艺人的技工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年老的、技术高超的艺人因文化程度较低可破格评审职称,年轻的、有一定文化通过考试获取,按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享受相应的从低到高的待遇。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将飘色这门传统民俗文化作为自己的职业,也可形成较完整的飘色艺人传承梯队,使飘色民俗后继有人。建立飘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师制度,让优秀飘色艺人成为飘色民俗传承导师,鼓励其开设课堂或者培训学校招收学生传授技艺,而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和足够的支持。

另外,让飘色登上大雅之堂:其一,将飘色作为艺术特长生的一个选项,激励部分少年儿童从小接触飘色并对飘色传统民俗产生兴趣,择机安排其参加一些比赛并努力获得奖项,使其成为可能的、潜在的传承人;其二,在飘色流传地区的高校或中职、高职学校的艺术类或工艺美术类专业开设飘色特色课程,让更多年轻人体验飘色艺术的魅力,学习飘色技艺。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飘色”民俗文化在广东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固态保护、以文化旅游方式进行活态保护、政府行政主导和完善传承梯队建设的角度,阐述对飘色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期与有志于弘扬飘色传统民俗文化的同仁共同提高。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旅游者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民俗旅游研究述评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