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9-12-26韩霞倪永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职传统文化

韩霞,倪永霞

(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威海 264200)

2014年9月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北师大师生时有这样一段讲话:“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的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笔者认为,习近平主席这段话,对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很有指导意义,他道明的是我们中国教育必须正视的根本。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从小打下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底,关系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 中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手段是什么。中职生作为义务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群体, 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同龄的高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好地引导。新时代的中职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同时,青春期的他们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庸俗暴力色情的视频、小说而无法自拔,以致影响身心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底蕴,对文化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为解决中职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优秀职业人作为切入点,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丰富“四有”“三德”内涵,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中,服务于整体育人工程,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传统文化加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传统文化有着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千年积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理应深深植入下一代的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之中,并通过他们的学习领悟和创新发展将之传承下去。诸如《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

二是利用传统文化培养优良品质。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扶危济困,本应是每个中国人自觉奉行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但如今社会上频频发生失去道德底线的现象,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是否有责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时在德育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原因可能很简单,我们把本该举手投足间皆能显现的品质抽象化和概念化了。其实,当我们俯下身来,打开那些尘封的古籍,“曰仁义,礼智信”“德有伤,贻亲羞”……这些朴素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是我们现今德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利用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中华文化之美无处不在,诗词的简约之美,音律的优雅之美,书画的空灵之美,中医的玄妙之美,武术的虚实之美,建筑的恢宏之美……凡此种种,学生置身其中,是否有感知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启迪他们对美的感知,培养他们对善的呵护,唤起他们对真的追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情趣、有品位、有内涵的人,而不是只把他培养成一个简单的劳动者或者是流水线上的工具。

2 中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2.1 精选内容,顶层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只重皮毛,更不能成为一时作秀的由头。从中职的教材看,课程老化、教材陈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中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精选和架构是两门必备的功课,不能面面俱到、求大求全,须着眼于教育实效而精挑细选,做到上位架构、干枝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

在内容的选择和架构方面,我们本着立足本地、拥纳齐鲁、放眼中华的思路,甄选出中华传统文化、齐鲁文化、胶东地域文化精髓,显隐结合。在礼仪、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乡土观念和民俗文化教育。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们正是要通过这样的教育,让他们找到“根”的意识,实现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则精选经典中的经典,从而构建起远近结合、虚实相宜的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可以用“融、润、活”三个字来概括。“融”是融合之义。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于正式课程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美术课堂的国画、剪纸艺术,音乐课堂的民乐、荣成渔歌,服装课堂的唐装设计,烹饪课堂的面塑、胶东大饽饽等。通过专业教学,将中国传统工艺、齐鲁文化、胶东地方民俗等与现代理念、专业技能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润”是滋润之义。“润物细无声”,重视的是过程参与,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巧妙利用各种节点,多用“故事”、参与等形式,以小见大,潜移默化。例如,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之“春节之庆、清明之思、端午之忆、中秋之韵、重阳之孝”等主题活动,以班会、演讲、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每天早晨7:40~8:00,是全校国学经典诵读时间,琅琅书声回荡在校园各处;课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三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不断得到心灵的滋润和体悟。“活”是活动和灵活之义。突出了选修、选学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兴趣需要灵活选择。组织成立了诗词、书法、戏曲、舞蹈、朗诵、剪纸、面塑等社团,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搭建平台,多元支撑

文化底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决定了职业教育尤其需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形式大多停留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经典诵读等活动,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为此,我们启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主动融入威海市政府启动的“君子之风美德威海”活动建设之中,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各种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中。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体验美德温情,感悟文化魅力;把威海的剪纸、糖瓜等民俗传承人和修建海草房的苫匠等能工巧匠请进学校,来进行民俗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播;利用家长会平台,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各类文化体验、 主题实践、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2017年秋季,启动“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书店进校园、大型演出进校园等活动,以多元支撑,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合力; 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记住乡愁》《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百家讲坛》等视频节目,收录到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数字资源库,利用班会和晚自习时间让学生收看;教师也积极参与,自行编辑和制作的《传统美德小故事》《传统励志小故事》《传统智慧小故事》 等系列,校本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这些资源,通过学校智慧校园网络系统,共享给每位师生.丰富的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文化的浸润是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我们将传统文化要素渗透到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将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修养。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有教无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受益者,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猜你喜欢

中职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