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教学模式在旅游翻译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26赵铮
赵铮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1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是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态翻译学重视生态系统的重整体和关联,强调个体对整个环境的依赖,对翻译的现象、本质、过程、标准、原则、方法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它强调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从“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着手,使译文能够达到多维转化的程度。翻译原则也被定义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2 生态翻译学的教学模式
生态翻译学注重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生态环境不仅仅指语言环境,而且涵盖了文化、交际、社会等各种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同样,在翻译教学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即是学生、教师、语言、文化、交际和整个翻译系统的“适应选择”和“汰弱留强”。而同时,通过“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来强调译者的重要性,在翻译教学系统中,即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生态翻译学的教学过程即是学生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教学模式生态要素下的作用最大化,有助于建立多元共生、 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
3 翻转课堂在旅游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起源于美国人Salman Khan。它是一种构建“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完成作业,重建课堂学习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提供学习指导者和课堂整体设计与组织者;学生则变为了学习的主体; 课堂形式也摆脱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转为问题思考、 交流及讨论;小组及个人成果汇报;教师对学生们提出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但是,就目前的翻转课堂在旅游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笔者进行了反思。
3.1 教师对翻转课堂认识不足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充分搜索各种资源包括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将旅游翻译课程每节课需要用到的背景信息和知识点提前提供给学生进行预习。一部分教师将所准备的包括课堂内容一股脑发给了学生,造成了学生在有限的课前预习时间内出现了知识消化不良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夸大了微课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微课的使用就是翻转课堂,却忽视了教学的本质是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不在形式化的展示知识。诚然,教师与时俱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值得肯定,但是大多外语类教师由于专业领域的局限性,并不十分擅长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所录微课质量参差不齐,与实现翻转课堂的目标尚有距离。
3.2 学生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
笔者所在院校为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旅游翻译课程是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大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各种资格证考前复习成了重头戏。由于精力有限,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程,则重视程度不够。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前内容,学生往往预习不充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3 课中学习效率不高
知识点的内化阶段是基于预习阶段后,学生主要对于预习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汇报。同时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因以上第1 和第2 点的原因,学生未能对所预习的内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故课堂上的讨论往往比较艰难,成果汇报情况不尽人意。由于长期获得不到有质量的学习反馈,加之课时的限制与要求,教师往往会中途放弃翻转课堂教学,转而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
3.4 教材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
笔者所采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英汉互译教材》,此教材翻译技巧论述相近、翻译实例选取新颖且真实、评析深入。但是,令笔者遗憾的是,对于授课学生来说,这本教材难度系数较高,学生无法全面接收课本的有效信息,只能选择性学习。
4 生态翻译学的教学模式在旅游翻译翻转课堂的应用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过程中,译者应高度关注文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不同程度的动态选择来适应这一环境。授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进行平等互动,不断完善生态化翻译教学模式。
4.1 营造仿真翻译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翻译实习
教学环境除了校内翻译教学的小环境,还包括社会大环境。因为旅游翻译课需要理论和实践联系,而课堂教学时间短、资源少;翻译工作坊能够模拟翻译,以及翻译外出实习,均能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大环境,有助于提高翻译能力。笔者参与了翻译工作坊的建设,且多次带学生进行西安旅游景点翻译的实习实训,提高了学生翻译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4.2 积极应对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授课教师和学生是生态教学环境的两大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平等互动。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环节,确保每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
4.3 辅助教材应立足本地文化资源
旅游翻译内容涵盖的面广且杂,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需要选择辅助教材。笔者所在院校位于西安,教辅的选择应立足陕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增进学生对陕西文化的了解,加强本地文化翻译实践,提高本地文化自信。
5 生态型旅游翻译教学测试与评估方法
该评估标准是多维度的,评估内容是多元化的,有别于传统的评估体系与方法。
评估标准包括:(1)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能否自如、准确地进行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2)学生在翻译后能否对自己的译文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问题。(3)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翻译素养和翻译道德规范。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源语和目的语的表达能力、文化素养、翻译准确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法:(1)加强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监督:通过作业反馈以及课堂问题讨论,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并给予量化。(2)通过课内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问题难易程度和作业情况来判定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对于翻译的理解及翻译实践中的提问深度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并给予量化。(3)对于学生的译文必须进行积极深入的反馈,且对于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类反馈,确保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4)鼓励学生备考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根据取得证书的难易程度,给出量化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做出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估。(5)教师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并接受来自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不断进行调整。
可见,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适者生存” 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了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翻译能力、课内外表现情况,千差万别,将其合理量化,就能清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表现情况。对于综合分值较低的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与劝导;对于分值较高的学生,教师能够提供学习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