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文科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研究
——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
2019-12-26张露文
张露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1 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发展历史对比
1.1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
相对于中国,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早以及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与完善。总结来说有以下几大种: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罗伊的亲子影响理论、鲍丁的心理动力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的认知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等。从可查询得到的资料中来看,最早的职业咨询服务产生于1894年。在职业规划指导中运用到心理测试是从1918年起始的。经过20年,开始形成职业辅导系统化的理论,紧接着,职业指导不断发展并且逐渐完善。
在20 世纪中期,职业生涯指导理论发展迅速,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的出现成了现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学习理论被多次运用并讲授。经过了大约二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理论逐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并且相应设立了相关的职业指导的制度以及指导文件。到了80年代,“职业生涯”的用语出现在职业指导理论中,并且一直发展运用到今天。
1.2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相比于西方国家在1918年将心理测试运用到职业规划中来的情况,我们国家在早两年就已经运用到了心理测试的手段。这个方法是由清华大学校长周治春提出的,该方法的提出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起来。在20 世纪20年代,我们国家政府和教育家开始重视职业指导,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职业指导号》文章的发行以及成立了“职业指导部”可以看出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时隔七年,“上海职业指导所”成为我国首个面向社会,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社会组织,象征着我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奠基。紧接着,南京国民政府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方案》,并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构联合会。后来,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环境的不允许,职业指导的发展基本停滞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国家制度下,“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使得职业指导教育一直是被忽略的。从20 世纪80年代之后,劳动力开始流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于是政府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并鼓励企业、社会人士设立与劳动服务或者职业介绍相关的公司。鼓励相关组织、企业积极向劳动人民提供职业培训、以及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也应运而生且快速发展起来。
2 传统的职业规划指导模式的缺陷
2.1 学校对职业规划课程重视不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后面简称“广油”)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桶油”,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以广油为例,学校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考查课,一共20 个学时。部分二级院系文科类系主任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将20 个学时改成16 个学时,并且将课程设置在大二乃至大三下学期,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时间缩短,并延迟。再者,此设置让学生未能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并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相对应规划做反馈修正。最后,该课程如此设置,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学校缺少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
就目前部分高校对于职业指导课这一类别的专业教师是缺乏的,职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一般都是辅导员、二级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等,职业指导专业老师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并且课堂教学针对的是该专业学生共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对于个性,特殊的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是缺乏的。作为职业指导的主力军思想政治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个性化的专业指导一般都是被动式等学生上门咨询,并没有时间做主动式邀约咨询服务,即使是指导,专业性程度也不高。
2.3 缺乏系统完善的职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修正与调整的指导跟踪终止。一般来说,二级院系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相当繁重,高校就业办的工作人员针对在校生的工作量也已经非常巨大。所以,针对本科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指导是相当欠缺的,基本是个别了解指导或者是仅限于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信息跟踪。根据实际情况,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仅限于在校生,短期的指导,对于长期的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调适等内容基本很少涉及。
3 文科生职业规划指导新模式研究
3.1 建立学校主管部门重视,师资队伍强大的一体化模式
首先,在于学校层面,学校本身要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要有制度文件,并认真完成落实并监督二级院系按要求完成落实。学校的制度文件应该结合学校及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设立相关职能部门专门管理学生的职业指导,配备具有相关资格证的职业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及学生个性特点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特别是由于毕业大学的专业不突出的学生,如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师范生。学校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并有实时更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供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评。除了职业指导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还需要动员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穿插讲授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职业能力等。因为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相对了解,对该专业职业动态非常清晰,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课堂中加入相关的职业要求、 职业能力以及就业现状等知识信息,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非常重要。以师范生为例,在授课时着重师范生技能的培训,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的方向把握,就业面试具有重大影响。
3.2 建立地方企业进校园一体帮扶模式
以广油为例,广油主要以理工科为主,大学坐落在拥有全国最大的石化基地的广东省茂名市,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的“王牌”专业,如石油、化工的学生就可以走进企业进行实操性的锻炼,深入了解各个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用人条件,并在实操中提升自身技能。而文科专业相对来说,就缺乏当地大型企业的实习就业支持。根据《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中的数据:2017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专业,最低的是法学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调查看出,文科类的如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成下跌趋势,也就是就业后又离职了。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理工科相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好。在社会招聘中,一些单位招聘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理工科学生,即使是办公室文员、助理等岗位也是偏向理工科学生,因为理论上理工科学生能做文科生做的工作,而文科生却做不了理工科学生技术性的工作。所以在理工类高校中,高校要出台政策,积极帮扶文科院系,从学校层面出发加深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来,走进课堂,走向学生,与学生一起规划设计职业。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堂丰富度,同时,也相对应提升了企业、单位的知名度,有效地宣传了企业。学校可以聘任企业总裁或者人力资源总监等相关人员担任二级院系职业规划客座导师,直接为大学生讲述企业的选人用人制度,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方便日后开展用人招聘工作。二级学院和企业可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订单班,建立实习见习就业基地,充分把企业的资源用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来。
3.3 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家庭教育是对子女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子女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方向上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某一方是教师,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当老师; 父母希望孩子以后有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学生也往往会选择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工作方向。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后续的职业规划跟踪完善与修正。一方面,学校应该紧密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使职业规划的设计更为符合实际,妥帖和科学。另一方面,学生本人也应该与父母家人进行深入沟通,设计一条符合自己发展以及切合实际、科学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