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26谢湘萍
谢湘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1 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艺术类高职生有着思维灵活有余、人文素养不足;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欠缺;喜欢标新立异却又缺乏自我约束; 学生普遍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意识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导致这个群体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问题[1],笔者通过心理需求问卷调查了解到,艺术类高职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多的体验性活动,能快速走进他们心中,这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式提出了挑战。绘画心理分析能使作画者潜意识的内容得以表达,实现潜意识与意识的交互,同时作画者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情绪,进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2]。笔者曾多次尝试和探索一条结合艺术类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后发现绘画心理分析容易被艺术类高职学生接受和运用,并且反馈良好,故笔者进一步探索了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健康课堂、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情况和效果。
2 绘画心理分析在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在上海某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运用绘画心理表达技术,在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等主题上进行辅助教学,使心理课受到了95%同学的积极反馈和好评。在自我意识主题的心理课上,笔者给每位同学准备好A4 纸和彩笔,让同学们根据指导语画“自画像”,在画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品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或目前正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在1 400 名学生中,有效回收自画像1 355 幅,同时获得1 355 份课堂反馈,其中,1 236 份反馈显示自画像环节在不同程度上帮助自己进一步获得了自我认识。比如,一个女生画了沙尘暴中的仙人掌,本想表达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成长环境有多么恶劣,该研究者在对其画进行分析时帮她看到了自己的顽强和坚韧,她惊呼:“一直以来,我都在抱怨他们,现在想想,我真的比身边很多人要坚强,而我却从未看到。”所以,她在课堂反馈中写道:“一个小的绘画环节,让我从抱怨中走出来,拿开眼前遮目的那片树叶,我仿佛看到了沙尘中的那株仙人掌在微笑,感谢心理课,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课堂的自由绘画环节,一共发现83 幅画反映了自己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健康筛查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对同学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帮助其解决了心理困扰,获得了心灵成长。
3 绘画心理分析在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笔者将绘画心理分析运用到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自由绘画和房树人绘画相结合,在全院在校生中招募了24 人,通过初始访谈,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2 名实验组的同学参加了 “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该团体心理辅导分为“有缘来相聚”“独特的我”“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我的情绪我做主”“我的人际圈”“我手绘我家”“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的故事”等8 个小主题,每周一个主题,每次2h。在团体辅导开始前后,笔者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3]对所有被试分别进行了前测、后测,用SPSS 19.0 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同学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维度有显著差异,而未参加该活动的同学前测后测无显著差异。在活动结束后一周,每个成员匿名递交了活动反馈及活动效果评估表,有活动成员反馈到:“这8 次心理活动必将成为我大学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也许毕业后我会忘记课堂上讲过什么内容,但我一定不会忘记这8 次心理活动带给我的感受和体验。仔细回想起来,似乎每一次的活动都很普通,但又很特别。我们在这里绘画、表达、分享、反馈,每周四的18:30~20:00 成了我一周最期待的时光,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安全、温暖、接纳,成长的变化就在这两个月期间奇迹般的发生,说不上具体的变化,就是整个人的心态变了,过去那些乱糟糟的东西被理顺了,我不再颓废,每天充满朝气和活力,今天要结束了,我会一直怀念我们彼此分享的故事,谢谢老师精心带领活动,关注每一个同学,也谢谢每一个同学陪伴我,见证我的蜕变!”笔者结合活动成员的成长记录、活动反馈和活动效果评估表进行质性研究,发现本次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及8 次的活动实施,显著提升了活动成员的自我意识水平,在个性特点、情绪处理方式、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未来规划上更全面地认识了自己、能愉快地接纳自己、更重要的是引导每个成员能放眼未来,发展自己。
4 绘画心理分析中在个别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笔者在个案咨询中运用了绘画心理分析的技术,给一个来访者做了持续8 次的心理咨询。该来访者在前两次的主诉中杂乱地描述了自己在各种关系处理及学习、生活中的无助、迷茫、懊恼、愤怒与难过,该研究者给该来访者准备了多种颜色的水彩笔、 蜡笔和A3纸,让来访者自由作画,去描述目前自己的状态。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描述和表达杂乱无章,总感觉自己没把最重要的说清楚,该研究者给出的绘画提议让他眼前一亮,他很快拿起蜡笔完成了绘画。他画了一个偏小的自己,然后用黑色蜡笔在自己身上缠绕了很多圈,足以淹没自己。然后又画了像山一样的画,下面是大片的红色、中间有黑色和褐色、轮廓线是蓝色。随后该研究者请来访者解说他的画,结合心理分析,和来访者一起整理他的家庭关系、寝室关系以及学习上面临的问题。在这次咨询后,来访者反馈道:“这一次的咨询感觉自己被看到了,被理解了,通过绘画,感觉老师帮我把那些心烦意乱的事分别归类了,整个人轻松多了,现在有种要逐个击破的想法。”这一次咨询中绘画心理分析的运用,让来访者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咨询师更全面了解了来访者的信息和状态,帮助来访者宣泄了压抑已久的情绪,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了信任的咨访关系。
该个案咨询中,在第六次咨询探讨家庭关系时,运用了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来访者很震撼,他说:“原来我一直在要求父母更上进、 更努力,希望他们做到更好,却不曾意识到自己正是该奋斗的年龄。一直渴望他们再强大些,给我提供更多的呵护与支持,而从没想过要让自己羽翼丰满,让自我强大。”在该个案咨询中,该研究者运用了两次绘画心理分析技术,都很明显地让来访者有所触动和思考,促进了来访者的成长,推动了咨询目标的达成。
5 研究反思与展望
(1)心理课堂中运用绘画心理分析,让同学们学会借助绘画疗法来宣泄和表达情绪,将其作为调节情绪、探索自我认知的方法普及,覆盖率达100%,有效使用率达96.79%。由于大课堂同学人数多,在课堂上只能重点分析几幅特点突出的绘画作品,没被分析到的同学仍有期待。此外,自画像的探索分析的是作画者本人内在的一些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不适宜公开分析,所以一定要跟作画者提前探讨,征得同意才可以进行。在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时,需要与作画者进行沟通与讨论,以便更精准的了解作画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2)大课堂的绘画,绘画工具很难符合所有同学的意愿,每人2~3 支笔,难以做到从色彩入手进行心理分析,对作画过程也难以分析。在个别咨询中,当来访者说“A4 纸装不下我的烦恼,我想要在更大的纸张上作画”时,笔者只能提供A3 纸凑合满足,这也提醒该研究者在后续的实践工作中,需要准备更齐全的绘画工具。
(3)绘画心理分析在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但不管是个案咨询、心理课堂,还是团体心理辅导,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常反思、常总结,反复提炼,让其更好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维护校园心理稳定与和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