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江南文人对苏作家具的影响研究

2019-12-26程光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人家具工匠

程光琳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11)

明式家具一般指的是以硬木制作、 风格简练做工精细的明代家具。由此可见江南地区文人义士之多,然而对于未上榜的文人来说更是数不胜数。随着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商品流通不断加速导致了经济结构与关系的变化,而随之带来了社会追求与社会风气的变化涌现了一大批明代时期的精品,例如,小说、戏曲、家具。

1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明初,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空前繁荣,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产生了更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而《吴县志》载:“城中与长洲东西分治,西较东为喧闹,居民大半工技。”说明在那个时候从事手工业的工匠之多。经济繁荣,社会财富不断积聚,从达官显贵到市民群众消费水平都不断提高,导致人们不仅对吃穿用度有所要求,更是对嫁娶风俗与家居摆设提出新的要求。这时的《鲁班经》等著作都记录了这一时代工匠们在手工艺方面的实践与创新,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家具制作行业的空前繁荣。在家具制作上特别是达官贵人对具有如意吉祥美好寓意纹样的喜爱,导致地主、 员外纷纷推崇,商贾与百姓也纷纷效仿,在这一时期明代家具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与装饰风格。

2 政治的发展给当时文人带来了冲击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倒数两个王朝, 虽然也出现永乐盛世但已是依旧掩饰不了封建专制的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剧烈冲突。在明代的政治环境下,皇权极力压制士大夫的权利使得明代士大夫的权利大大低于宋代的时候,而这种政治环境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1 手工业者地位逐步提高

相传熹宗皇帝喜欢在后宫做木匠, 虽然说这是后世相传他的极端爱好,但是能工巧匠能够获得极高的重视且官至侍郎位列公卿的故事确实口口相传。相传永乐朝在京修建宫殿的瓦工杨阿孙, 不但官至侍郎,而且有由永乐皇帝赐名杨青的故事流传下来。杨青本是一个憨厚老实的瓦匠名字叫杨阿孙。有一天,永乐皇帝看到宫殿上新粉刷的墙壁上闪过线条似的金光, 这是蜗牛爬行的痕迹。皇帝看到这个很是惊奇就问跟随左右的随从,随从不知,正在做工的杨阿孙就如实回答了皇帝,得知他姓名后笑他乳名未改所以就赐了杨青二字。虽说这个赐名的故事来自民间谣传,但能工巧匠可以位列公卿却是有史料记载的,如木工蒯祥官至侍郎。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士、农、工、商,文人性格清冷高傲看不起手工业者更不屑与之为伍,而手工业者可以位列公卿可以看出,出生于百工的匠人地位开始有所提升。

2.2 封建政治弊端暴露

明代晚期,皇帝的娱情享乐、废乱朝纲腐朽即使文人因为受到良好的儒家学说教育表现出了积极入世的姿态,但现实中官僚主义的极度腐朽又让他们追求恬静田园生活,而理想的田园生活不断破灭研磨着文人的内心,使他们在出世与入世的通道间徘徊。在无数次的出入徘徊间消磨了文人匡扶天下的志向形成了文人偏执孤傲的心理。“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受辱则辱,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臣高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执此报皇上。”这是高攀龙跳水自尽时留下的遗书现在东林书院还能见到。这种知识分子的倔强表现得那样普遍,甚至让万历皇帝都不再上朝。在这份遗书中,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清高孤傲的个性。而这份个性是当时朝代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统治也可以说是维护当时的朝纲所做的抗争。知识分子一身浩然正气,而整个朝廷却充满了暴力腐败的色彩,各色文人在生活中不断挣扎,为这个时代蒙上了一层灰色。

3 明代享乐主义的心态

明朝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这种崇尚奢华的风气自上而下从达官显贵到工商百姓。《歧路灯》中对当的社会世道做出如下描写:“盖常人之情,稍见饶余,辄思华美; 日复一日,妄费愈增; 人复一人,摹仿务过。见人朴俭,则笑以为不才; 视家清素,则歉以为深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稍有余存就想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每日每夜都是这样,人人相互攀比,看到人穿着朴俭,就嘲笑别人没有才能;有人家境清平就会感到自卑与羞愧。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纸醉金迷崇尚对物质生活的极度享受。

在这种精致丰富的享乐环境下,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才情、想法、创意转移到建设生活中精致的物质生活的再创造上,这才有了那些制作精良、风格简练的生活器物。赵强在《论晚明士人群体的物化审美风尚》中曾提出,“玩物”风尚的流行,由于风气使然大量文人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的转变使他们以积极饱满的热情醉心于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了的器物,努力探寻生活美学与生活哲学。

4 明代思想的开放

明代末年的文人,使晚明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潮运动,是两千年封建文明抹上了不容轻易忽略的一笔。明代的文化思想思潮“心学”的出现,是当时文人墨客思想上一次心灵的解放,从而引起文人与工匠的合流,使明代在器物上出现了许多精品。

4.1 文化思潮运动

江南文人群体掀起的晚明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潮运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思想潮流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心学”打破了原有程朱理学的思想直指本心,王阳明学说中“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了“心”的作用,自由解放的精神,打破陈旧的思想。“心学”认为致良知来源于自己的顿悟,所以圣贤与凡夫俗子并无差别。明代中晚期,由于外部战火不断内部朝纲混乱,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纷扰混乱的世界中如何保持本心对于文人自身的要求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4.2 世俗化中文人与工匠的合流

要知道文人是清高孤傲的, 那为什么会与百工匠人合流呢? 首先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多方影响的作用下等级森严的礼教传统被打破,文人士大夫与俗人的界限进一步的模糊。而当时“心学”认为只要致良知就都是圣人。东林党首邹元标提出“父母就是天地,赤子就是圣贤,奴仆就是朋友,寝室就是明堂”。由此为文人指导参与工匠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5 文人的器物情怀

至此形成了文人与工匠合流的新气象,这个时候文人以自己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进一步进入世俗生活,而这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实质上是文人提升了世俗工匠的审美能力与精神世界。文人与工匠的结合并不是技术的改进与创造,手持笔杆的文人墨客并不能在技术上提供建设性意见,而是以自己的文人情怀浸透于物中。虽然说封建礼教深受冲击但由文人引发的器物创作与器物改良很快形成一种审美理念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深受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的追捧。这种风气又反作用于器物如家具的设计生产,文人们积极投身于家具的设计制作,而这些作品的品评又以文人雅士的评判标准为基础。在这个时代工匠技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又深受文人墨客思想的浸润,思想与技艺的融合,两者相得益彰,使这一时期的家具达到空前的高度。

5.1 环境中的器物

明代中晚期的享乐主义的思潮盛行,居住环境彰显着主人身份与眼界,富有的达官贵人意图在严肃和刻板家宅中的简显示出高雅的华贵生活。文人墨客仕途多舛满腔豪情无从可寄只能醉心田园,于是私家园林便在生活中出现了。在这片天地里书中的风、花、雪、月、梅、兰、竹、菊围绕文人所展开,让人意与自然的融合使文人活成诗意地生活着既满足了文人田园的向往又不至于流落田园的凄凉。这里成为文人墨客的文化场所,不一定华丽但一定雅致,即使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也是经过精心设计,从家院到内室物的规划摆放尽显文人的格调之雅、品位之高。这时家具作为配角出现,家具与环境相互照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诗化的体系,家具作为一个艺术品点缀其中,这是为什么文人与工匠愿意无止境再创造的原因。

5.2 文人创作明式家具的典范

明代文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艺术极其钟情,将平淡与高雅通过自己的需求结合到一起,以文入器使这个时代家具成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相融的典范。今天我们可以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古典家具珍品中看到当时文人墨客的遗迹。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流云楼”中的一件闻名遐迩的天然木家具,是明弘治间状元用过的旧物,因文人董其昌、除继儒又先后在家具上提诗,因此名声大噪。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喜欢在明式家具上题诗画并铭刻确实有案可查,并常有佳话流传。我们生活中所见的明式家具,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文人与工匠在设计制作中反复琢磨不断演化而来。

6 结语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的家具样式是不断发展而来的,从经济、政治的影响到工艺的成熟与文人的加持,由豪气在家具上题诗作画到整体家具线条的灵动考究体现的是非凡的匠心与细腻的情怀。生活中我们常常见的明式家具,也认为它是值得品味观赏的,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透漏细腻与温润。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把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智慧与现在繁杂都市生活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对当下现实生活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是写该文的目的。我们应该依托在时代背景下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传承工艺传达思想。作为研究者应当有明代文人的风骨,深入挖掘当代背景下的深刻文化内涵融入于设计,探寻现代家具设计的方向。

猜你喜欢

文人家具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工匠神形
工匠赞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