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文化要义》探索理性之于人的生命精神

2019-12-26曾雅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要义梁先生梁漱溟

曾雅琪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一直很崇拜梁漱溟先生这位儒学大家,如今拜读了梁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更是对其思想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梁先生被人号称“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也有人尊称其“最后一位儒家”。但在《要义》一书的“自序”中,梁漱溟先生曾有如下的自白: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评判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但绝非一个“为学问而做学问”的人,自己深刻关切于问题的困惑及解决之道,感触到所处时代的中国现实问题,进而回想联系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感受中国问题的刺激之后,又曾于人生问题反复穷究,深有感触,不能自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行动者、实践者, 因各种问题的纠缠而产生的思想见解是为入世与行动服务的。

1 理性的概念与理智的区别

《要义》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观以及中国文化的内在延续等各个学者已有详细的解读,该文对此不再进行详细的叙述。通观全书,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化要义》最闪耀最为震撼的哲学思想,在于梁漱溟先生所阐释的最为重要的“理性”的概念。《要义》中梁漱溟提出:“假如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有区别的话, 我以为就在中国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 西洋则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本文将从《要义》一书阐释的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理解理性一词的概念,探索理性精神对人生命精神的重要性及对中华文化繁荣的巨大贡献。

梁先生说“人类的特征在理性”(第110 页),看起来与西方的普遍说法仿佛相同,但他所理解的“理性”与西方摒除情感意味的理性绝不等同。在这里便有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有时甚至会混为一谈的理智、 理性二者究竟有何不同呢? 梁漱溟认为,人类都有心思作用, 理智便是这心思作用中“知” 的一面;还有另一面即理性, 即是心思作用中的“情”。理智相对于理性是低一层次的认知水平, 还局限于营求生活的方法和手段的层面。理性则已经达到了“不落于方法和手段, ” “豁然开朗达于无所为之境地,” 从而“开出无所私的感情“(第111 页)。从书中了解到“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以此可以判定:理性的“知”是一种“情意之知”,理智与理性都属于心思的认知作用,不仅仅只停驻在主客体的物理认识限定,而应该冲破“有对”的分界而进入“无对”,且融合了主体情感之生命意识。下文将继续对理性以及理性与理智的区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2 直觉的扬弃

如何正确理解梁先生的“理性”,我们可以尝试着先回归梁先生早期理解人之心性时所用的 “直觉”。理性概念的提出是梁漱溟对其二十七年前使用的“直觉”的扬弃,融入了自己生命的觉悟,体现了他思想之一贯与发展。梁漱溟曾经在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及了孔子的“仁”,说“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同期指出“‘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在直觉、情感作用盛的时候,理智就退伏;理智起了的时候,总是直觉、 情感平下去; 所以二者很有相违的倾向”。因为受到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感化,所谓的直觉近似于动物的本能,将理智排除在“仁”之外。当时孔子肯定人是有内在的道德能力的,人人皆有成为圣人的潜力,所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但孔子又从来不是任意许人以“仁”的,他认为仁并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后来,梁先生是经过多年研究及在实践中领悟到的,“仁” 是要经过一个理智的反本能的过程,而并非单纯的原始本能。所以在《要义》中以“理性”代替“直觉”,书中有写:“二十七年前我还不认识理性。但颇有悟于人类社会生活之所以成功有远超乎个人意识作用之外者,……但一经晓得人类生命原是从本能解放出来,其重点宁在本能之外,则说人类社会出于智力故非,说它筑基于本能,尤觉无据”(第230页)。儒家学说特别强调要透过自我反省,把先天的拥有的善言善行的端始保持在文明中,并通过时间和精力的素养,以还原于本质的“仁”。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是经过后天雕琢的文饰,近似于理智,“质”就是指天然的纯朴,约等于本能,将它们联合起来就会接近“仁”。人的生命存在必须经过本能、理智,上升到理性,才可以真正得以展现。

3 理智与儒家理性之路

欲望每个人都存在有,欲望也随着人的发展要求不断延伸。但是现实世界各种条件的限制下,人的欲望发展要求自然存在诸多无法满足的情况,想要的很多,需要的,能要的不多。人需要依靠后天的思考与学习来达到自身成长需求,最后必然会踏上理智之路。理智本身是来自本能中反乎职能的一种偏向, 它不同于人类个体求生存或者是动物求种族衍生的需求,所以,理论上已经把需求的性能削弱。人之所以能从自身生命与外物的关系中超脱,是因为理智把人从本能的生活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因此也达到扩张人的心绪效用。在理智成长中“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第111 页)。举例来说,我们计算数目时,用心计算是属于理智,把答案求正确的心理那就是理性了。理智和理性是心境作用的两个方面:情感的一面是理性,知性的另一面是理智。理智势必有个方向化的过程,我们往往通过认识对象以使其满足自己的需要。单纯从人来看,如果能够在理智中投入感情,而且人的感情越丰富,就越能够把“有对”的世界融化为“无对”的全局。这样才能在理智中人们求生存,但又不仅仅为求生存。如果没有理智的反省,是经不起外界利益欲望的迷惑。也就只停顿在“质”的过程的原始的丰裕时段。当然,只有理智还是不够的,应调和没有私利的情感,要有“心包太虚佛平等视他如己愿力行的心境”来成就理性。不仅如此,人要有不求功利的高尚,理性必须要经过理智割裂的阶段。这样,生命之能到达于天地万物却没有阻隔,人就能感应到万物的灵便,而不单纯是区区数尺之躯,与万物一体。王阳明说过,“见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儒家的“理性” 绝不是神秘主义,虽然不是单凭理智的判辩可以达成,但却可以依赖情感体会去证实。

4 理性的奋发向上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从《要义》中体会到梁先生从未将民族问题与人生问题完全分开,例如,在回答理性——人存在之可贵问题之后,又进一步思考中国民族之精神,用“无私的感情” 肯定人的理性精神。他认为“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西方偏向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人为什么生生不息?中国文化为什么传承不灭? 就是因为中国民族的精神正是在于理性的早启。中西文化在理性理智上是存在着差异。中国人为人处事时,都喜欢径直从心出发,通过心与其他生命相连相通,赋情感于其间。所谓的理性具有“相与之情厚”之精神。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像平时极少谈论物理知识,翻开大多数中国古书总会侧重于人世间的很多绚丽的事理,像爱人信实、严父母慈等,全都有“我”。梁先生认为,在传统意识里很多人,只知有天下,不知有国家。中国不单是一个单纯的国家,更是一个文化统一的大单元。在灿烂古文明或夭折或转易时仍能至今岿然屹立,并能融和外来文化于一体,就是因为中国文化个性特殊而且强大。中国文化强调以义生利,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理性所具有的奋发向上的那种能力,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岿然不动的缘由。因为理性具有“向上之心强”的能力,向上之心即是只求义不图利。

5 中西文化理性理智之差异

中西文化理性理智之差异表现在学术上的差别:首先,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王阳明, 都致力于研究人,启发引导人们“人心向上”。即是“不甘于错误的心, 知耻的心, 而喜振作的心, 好善服善之心, 要求社会生活合理之心, 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中国文化之理性由此可见。而在西方, 对“物” 的研究必用理智, 西方科学技术、发达其实就是心思作用于理智一面发展到顶点的表现。理智的正确是指数理上的正确,理性则是在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中, 使自己行为在情理和态度上达到 “通达平和” 。其二, 中国对理性的追求产生了王学良知, 西方发展出了认识论, 是“追穷到极冷静纯抽象的地步, 达于理智作用之最高点。”良知之知总不出好恶,力行之行即对好恶的贯彻实践,是“彻头彻尾的讲理性。” 中西文化在理性和理智上各有千秋可见一斑。其三,西方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利用,“成果之伟异无可待言。”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多民族之交融, 社会秩序的维持正是理性文化的结晶都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卓越出众。如果说理智是一种征服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工具或方法,理性则指导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所以说,理性是人的生命精神之所在。

6 理性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梁先生一直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即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充满着自信,人类社会发展原本就应该经历的物质积累阶段,西方人比较就早走上了第一条原始的道路,通过采取向外用力的立场,全力取得所需要的工具物质,容易把人变成没有情感的机器。照应到对方的情续意识,将万物视作有情感的“人”。故而,人类必然会踏上第二途径:求和谐融洽的团结,求自然宇宙的相通,而不是求单个国家的强盛,不是求单独人类的繁荣。中国富有理性精神的文化不仅不会削弱,而且将会成为未来文化转向的远景。

《中国文化要义》对中国社会构造伦理特质的揭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现代社会的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梁漱溟从中西社会的异质结构出发, 探讨了中西文化的价值差异。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观察, 视角独特, 富有创见, 特别是理性与理智的区别, 发前人之未发。理性指导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而我国富有理性精神的文化也将会继续继往开来。理性精神彰显着梁漱溟先生这位杰出的文化思想家的智慧之光,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对我们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要义梁先生梁漱溟
落到实处是第一要义
家庭教育在路上
梁漱溟演讲收费
谁更需要读书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三个“要义”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要义及创新路径
梁漱溟的“不贪”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