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家庭生活走向幸福

2019-12-26钟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家庭幸福马克思主义家庭

钟华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种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是对家庭幸福的追求。对家庭生活幸福的追求使人们有必要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可以用来指导生活实践。习近平曾发表文章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2]新时代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学习,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不断普及深入以及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实现大众化,这为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生活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人们能够从家庭生活的源头上和发展过程中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长期指导从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幸福生活。

1 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从源头上奠定家庭幸福基础

“原因和结果之间就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内在关系”[3],新家庭的组建是婚姻的结果,家庭生活的幸福跟婚姻的缔结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婚姻是缔造一个新家庭的起始源头,源清才能流清。如果婚姻的结合就是非理性的或不合理的,难免会为婚后的家庭生活种下矛盾冲突的隐患。因此要从家庭组建之前开始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即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缔结理性合适的婚姻为未来的家庭生活奠定幸福基础。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要求准备结婚组建新家庭的男女双方都需要慎重考虑对方的三观是否同向,以及是否能满足对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新时代下人们主张自由恋爱,一般而言婚姻是爱情的产物。恋爱过程中因情侣之间的生活交集不大人们无须细致考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步入婚姻的两个人则不同。婚后两个人的生活是捆绑融合的,两个人之间在经济基础和精神情感等生活的方方方面面相互影响。对外界而言,缔结婚姻的两个人是一个整体或者利益共同体,代表同一个家庭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外界评判婚姻家庭中的个体时代表着外界对个体的整个家庭的评判,或者对家庭的评判代表着对个体的评判。婚姻生活中的二人生活彼此息息相关影响深远。因此,处于恋爱期的情侣要有清醒的认识,应从对未来生活有导向作用的“三观”方面去考量彼此是否合适组建家庭。如果双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彼此相近而且都是正确合理的,这样的恋爱结合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容易创造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家庭成员幸福感会比在一般家庭中的高。反之,如果恋爱双方三观不同而结合则易出现婚后家庭生活中的分歧和摩擦冲突不断,这样不利于美好和谐家庭生活的创建,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会随着冲突的增多而不断降低。此外除了对三观考量外,个人需要的平衡也很重要,过分注重物质的“拜金主义”婚姻或者过分注重精神而轻视物质“有情饮水饱”“只要爱情不要面包” 式的婚姻是非理性的婚姻,生活既有物质组成部分也有精神组成部分,只偏重其中一部分会导致生活失去平衡。因此,男女双方在由恋爱走向婚姻组建家庭时要慎重,一要认清自己的三观,二要平衡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现实需要,如果想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则不要在婚姻双方关于这两个方面有严重冲突的基础上去组建家庭。

2 认识并遵循对立统一规律是维持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

家庭由婚姻的缔结而产生,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结构逐渐丰富,家庭事务也相应增加。由于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时要考虑到并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要兼顾到家庭总体的共性需求也要考虑个体的个性需求。这样就能减少家庭矛盾的产生,即便是在发生家庭矛盾时也有利于矛盾的化解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具体来说,家庭日常生活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不同的家庭成员因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个人喜好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有不同需求,日常生活中不能对他们进行整齐划一批量式处理,既要综合考虑又要分别对待,某些方面要以共性为主,某些方面又必须尊重个性。比如一家饮食,一般是准备同样的饭菜全家人一起食用,但如果有家庭成员生病则要另外制备饮食。关于家庭生活中的冲突矛盾,就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这样才能维持家庭的稳定,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妻上》),治家犹如治国,于国而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于家而言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也是家庭幸福和发展的前提,家和才能万事兴。所以深刻理解并牢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考虑家庭成员的共性和个性在家庭内部求同存异,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家庭生活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对有品质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民生调查2018 综合研究报告——新时代的民生保障》结果显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民生关切和诉求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对更高水平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安全的食品、更加公正的司法、更加高效的政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不同民生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短板。……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需要把握城乡居民民生关切点的变化特征,着力解决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人们对有品质的美好生活向往体现在新时代下普通家庭寻求好的教育、便利和健康的物质生活方式、丰富多元的精神生活构成了社会的主流。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智能新时代的大前提下日常照料家庭生活时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明确家庭生活的主要矛盾和新变化后再进行安排处理家庭事务。具体的关于衣食住行已经不能停留在“有”的地步,需要紧跟时代在“好”上做文章,以及对于家人的照顾在保障物质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精神关怀成长。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在家庭生活中大大解放了人的双手,各类家电如洗衣机、洗碗机、电饭煲、热水器、扫地机器人等承包了越来越多的家务活,使人们的双手和大脑从家务中得到解放。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活在该时代下的人们要适应新时代,学会利用新家电等便利条件从家务活中解放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家庭生活各方面精细化与时俱进,如此可大大减少生活中因家务活而导致的冲突与矛盾有利于家庭幸福稳定。

3 学会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用心创造并注重积累小快乐

生活中的事情绝大部分是小事,家庭生活中的幸福正是通过小事中包含的小快乐不断积累,由小到大最后产生质的飞跃变为大幸福。实践证明,在生活的点滴中用心是可以不断创造家庭小快乐从而积累成大幸福的,但具体如何用心是一个难题。世事练达皆学问,在没有亲自实践过之前很多人会低估料理家务和照顾家人的难度。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虽微小却并不简单,家人对家庭生活的用心程度跟家庭幸福质量高低直接相关,所以要创造家庭幸福必须从细处用心。

比如饮食方面: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西方有“you are what you eat”的观念,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饮食方面的用心,即我们要了解全家人的体质、口味偏好、季节气候、食材特点、烹饪方式并综合考虑,还要储备基本的营养常识。如家人体质偏酸性,则餐桌上应减少肉类食物多准备一些偏碱性食物,肠胃功能不好或家有老幼,则食物需要加长烹饪时间以食物细软方便消化为宜; 关于食物的味道则是一件十分考验烹饪技巧的事情,火候刀功及各种调料的使用还有烹饪时间的把握共同对食物的色香味起着重要作用,甚至要考虑到炒菜起锅后余热对菜的作用。这些技能需要掌管三餐的人用心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精进。一日三餐很重要,一桌热气腾腾可口的饭菜能为家人增添味觉和心理的快乐。同理类比其他的衣、住、行也需要细致入微的实践积累经验才能由生到熟不断地为家人创造健康和快乐,小的快乐不断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一种非常强而牢固的家庭幸福凝聚力。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方面用心积累创造快乐外,在精神照料方面用心也很重要。根据人的毕生发展知识可知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使命,“在生命早期,人们将个人资源奉献给予成长相关的活动,如求学或学习打网球等新技能,当人们逐渐变老进入成年晚期时,更多的资源则用来应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老人身体机能衰退而且容易孤独需要多照顾和陪伴,小孩对世界的认知浅其身体和心志未发育完全需要照顾和教育引导,中年人身强体壮但压力大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这些内容信息除了要从书本上获得外还需要人们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细节上察言观色多去体悟和相应地顾及家庭成员各方需要,不断积累让家人获得幸福感。

4 家庭幸福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扬弃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若旧思想旧传统旧事物已被淘汰则需要丢弃,适应时代发展的则需要继承保留,通过这样不断地扬弃的过程使家庭生活不断地进步提高向前发展。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盛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新时代下这种思想已经过时需要丢弃,曾经的社会分工模式“男主外,女主内”新时代下已不适用也需要摒除。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与旧社会女子不同,如今大部分女性除了要承担家务外还要在外工作,所以新时代下男性同志要变革“家务活都是女人干的”的思想,共同分担家务活,这样有利于减少家庭矛盾,形成互相体谅互相关爱的家庭氛围。新时代下的社会工作制度上男女同工同酬,提倡平等。社会的进步会带动家庭的进步,一个家庭中如果夫妻双方都是上班族,下班后家务劳动应该一起承担而非由妻子一人承担所有家务活。新时代下必须要以新的态度对待家庭中的女性,学会互相尊重理解施行家务共享,家务活在无法达成默契的情形下时可明确分工。

另外,对于具体物质上的改变要有相应的“断舍离”。曾经的家用工具在时代的进步潮流中产生也在时代的进步潮流中隐退,如黑白电视机、DVD 碟片放映机、大哥大等,大城市家庭的主要代步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现在的小汽车,农村中的由驴马到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车和小汽车等,都在不停地更新换代的变化发展,每个家庭都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发展,对家用物品要有“断舍离”的心态进行合理的“新陈代谢”。一个家庭对旧物品的必要淘汰不是攀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即便主观上不愿改变也会被时代推着改变。一种产品产生如果不符合社会主流需求被淘汰会导致其在市场上被淘汰最终必将导致它的全面淘汰而不可能在某一家庭中永久保留。以DVD 碟片放映机为例,现在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资源广泛传播,USB 接口播放装置和U 盘的配合使用已经取代碟片的功能明显更为便利,由于新设备具有这种便利性大家都趋向于购买使用新设备,那么不可避免市场上的DVD 碟片放映机将慢慢消失,一旦DVD 碟片放映机在市场上消失后其相应的生产维修店也将消失,在这种环境下家庭使用的DVD 放映机一旦坏了就无处修复也无处购买同款新设备。若执着于使用和保留旧物则可能给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由此可见家庭生活也是跟着时代的节奏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否定之前的旧思想旧事物中发展前进的,而人们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学会扬弃至关重要。

5 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家庭生活中的难题

在家庭生活中发生冲突或矛盾以及遇到困境时,我们需要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我们应对解决问题抱有极大的信心和希望,并从各个联系环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眼观看问题。

比如,当家人之间起争执时往往双方情绪都不稳定,这时不管是作为劝说者还是争执当事人都应该尽量保持冷静,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到引起争执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及时解决即可。当遇到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时,不应失去耐心丧失希望,而应结合实际和长远进行分析应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

有的小孩智力发育成熟较晚,当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时家长应看到“孩子可能是发育成熟的晚一些”这一点,不应该对其丧失信心将其定义为差生,更不应对其进行打骂侮辱挫伤其自信心。很多成长事例证明有些小孩一开始表现很不如人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共同作用在成长后期会有出人意料的进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学者也指出:“在人们的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方面,这是由生物因素所引起的:个体成熟的速度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达到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然而特定的事件在哪个年龄阶段发生,也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5]作为家长的正确态度应该要继续对其抱有希望,耐心辅导鼓励并等待孩子成长。

再比如,如果意识到年轻一代有“啃老”或者对手机上瘾而亲情淡漠时,要树立信心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年轻一代的不良习性终将会被改变。另外,如果家庭遭遇变故或者灾难则更应该在思想上坚守信心,用变化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相信苦难终将会过去,在行动上则应该从对有利于改变现状走出困境的联系条件寻找各种有可能的突破口,争取早日解除家庭困境。

6 结语

新时代下科技的发展不但解放了双手而且让各种信息和资源实现共享,使我们有更丰富的思想和更强的能力去创造美好的家庭幸福生活。至于如何去创造则需要我们利用智慧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去把握本质性的规律和找到正确的方法。只要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家庭生活中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把握方法终将被找到,那么人们必定可以逐渐走向家庭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家庭幸福马克思主义家庭
我的快乐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呈贡区总工会:对一线环卫工人进行慰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家庭“煮”夫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幸福一家人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