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特务
2019-12-26杨学军
□ 杨学军
我从小随父辈生活在监狱(江苏省第一劳改支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岗哨林立、戒备森严的监狱里,地、富、反、坏,军、警、宪、特,什么样的人物没有?我曾在“三类人员”(监狱里对劳改、劳教和留场人员的统称)劳动改造的现场,向负责管教的陈叔叔讨教过:这些人中有“特务”么?他随手一指:那个拉板车的是搞情报的特务,收发报水平一等。他又指:那个扛包的,有过目不忘的特殊本领,曾经测试过,只要默读一遍,他就能把最新的“两报一刊”社论默写出来。他再一指:那个右手残废的,也是个“军统”,为了假装残疾,他硬是坚持常年不动右臂,导致手臂肌肉严重萎缩,结果真成了残废。陈叔叔还提到,被服厂修鞋的光头,就是一个由“地上”转入“地下”的人物……
有一回,母亲让我到修鞋铺去取补好的鞋子(那时光头已是刑满留场人员)。没想到,他也是个特务。
像“光头鞋匠”这类特务分子,在阶级斗争形势十分紧张的年月,能够待在劳改队,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在这里,脱离了激烈的政治运动,群众专政的铁拳也“砸”不到这里。日子在平安、枯燥和重复中过去,只等着刑满释放那一天。
随着“那一天”的临近,加之对劳改队生活的熟悉,“光头鞋匠”有点忘乎所以了。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在同伴中露了一手——只有特务才能露出来的一手。
这个同伴是个刑事犯,与原籍的生产队长有仇,总想寻机逃跑回家报仇。他听说“光头”是特务出身,便拐弯抹角地向其求教监狱管理上的疏漏之处。“光头”毕竟是有头脑有身份的,他只是旁敲侧击地分析:犯人么,其外在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剃光头,二是不得抽烟。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岂不就……
于是,那个刑事犯作了精心的设计:找了顶草帽扣在头上,又拿了一支粉笔假冒香烟叼在嘴上,一副“非光头的抽烟者”的模样。这一形象,居然骗过了岗哨。这个脱逃者虽然学到了特务的技能,却没学到特务的沉稳,以致刚出大门便忍不住撒腿就跑。接下来的事可想而知,脱逃者自然罪加一等,从旁授意的“光头”也难逃干系。但光头毕竟是干练老辣的正宗特务。就在逃跑案发生的前两天,他曾向管教干部反映,狱中情况不太对,估计有人试图逃跑。为此,当局加强了防范措施。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当刑满释放的时候,光头选择了留场就业。他,从未迈出过监狱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