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探讨
2019-12-25赵昱鑫
赵昱鑫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学校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资源,也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上学就业的更大可能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中,研究者们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新型技术本身及其创建的各种软硬件设备上,意图以外部环境促进知识迁移,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的。那么合理地挑选与使用技术、培养使用者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将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243—02
教育观念的变革,不只映射出一个国家想要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教育能否适应时代潮流。但不论在哪个时代,不论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从未停止,教育也从未停止。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各种技术以各种形式影响并改变着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理念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我国在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义务教育达到很高的普及率。但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还是有明显差距,男女两性受教育程度也仍然存在一定差异。[1]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不同地区之间的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有明显的区别:东部地区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而西部地区的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不如东部和中部。[2]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资源严重供给不足的矛盾”。[3]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大部分儿童有学可上,在教育起点公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更多的家长开始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学习资源等)。[4]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校本差异与学生个人差异等原因使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均衡分配。
技术的出现又为教育带来更多的公平。20世纪末,投影、电视、计算机屏幕能形象地将理论知识体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书本上平铺直叙的内容。同时网络发展,出现一种自由的教学方式——远程教育,这种方式解决了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21世纪的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又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一股新的技术浪潮。
一、信息时代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一直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各种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决策者们发现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育发展,2010年5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列出独立一章来阐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纲要》确定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出现太多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字眼:“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5]即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到底有没有促进教育公平,从现有政策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接受程度来看似乎已是不言而喻。信息技术为社会各界的各个领域带去多元化、可选择和易得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轻易获得大量信息,学生的学习逐渐走向自助,在这种自助学习的模式下,使教学活动不只局限于学校这一固定的空间之中。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与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開发者们把互联网中的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出现一批仿生、人机交互、虚拟数据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技术——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的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在机器上模拟、延伸和扩展出人的智能。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的产物,它还涉及信息论、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教育学者们也正在这个交叉的学科中寻找其应用于教育公平上的潜能。
现阶段的学校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本职即“学习”。暂且先不说学知识为了什么,单就学习的过程而言实际上是复杂心理交汇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内部动机、丰富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现阶段正在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努力。社会各界的目光重点放在新型技术本身及其创建的各种软硬件设备上,意图以外部环境促进知识迁移,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的。
三、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
1.合理挑选与使用技术
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未来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技术的本意是支持教育教学,用于教育的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但不管在哪一地区、哪个学校,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都要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选择原则。总之,媒体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它的主要功能还是促进学生兴趣和认知发展,如果一块黑板和一根粉笔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果,有没有技术的参与并无区别。
2.培养使用者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
对于使用者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这说明这两个话题对于学习者(在这里指技术的使用者,不单指教师或者学生)的重要性。英国牛纽卡斯尔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苏伽特·米特拉进行了长达10多年之久的关于儿童自主学习的试验,他把这个实验称为“墙中洞”,并在2013年TED大会上提出“云学校”的概念。
所有的“墙中洞”实验都是米特拉教授在贫穷落后地区进行的,他发现一群儿童可以借助一台联网的计算机,通过自我教学,通过八年级的计算机课程考试。说明儿童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组织学习,而且学习效果与在校儿童是一样的。[6]学习者不断学习,说明他们保持着持续的好奇心,他们可以接纳并乐意使用新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技术的功能性及所达效果与使用者意识息息相关。
四、结语
不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抑或在未来更高级的技术,在改变这个社会的同时,必然也会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奇迹,它只是一种被用于强化教育的工具与支持,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效应都取决于它的应用者。因此在信息爆炸、各种技术浪潮翻涌的今天,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而异,懂得如何利用适宜的技术手段支持教育合理变革、促进学校与师生高质量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段成荣.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16(1).
[2]祝洪娇.我国居民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和地区差异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10).
[3]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2014-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4]熊才平,丁继红,葛军,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策略的转移逻辑[J].教育研究,2016(11).
[5]2013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展望[EB/OL].[2014-01-17].http://tech.163.com/13/0415/14/8SGPEUN700094N0H.html.
[6]汪基德,闫荆京,汪滢.“墙中洞”实验的理论透视及启示[J].理论探讨,2015(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