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语课程教学过程优化

2019-12-25李娜

现代交际 2019年21期
关键词:俄语教学教学评价优化

李娜

摘要:俄语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认识的规律,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基于“双主观、双智观”,通过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与反馈调节。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对课堂的认真态度能够唤起学生对老师和教学的认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实现俄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俄语运动动词教学为例,展示了俄语教学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俄语教学 优化 教学节奏 教学评价 情感机制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036—02

俄语语法结构严谨,语法条目繁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爱课堂,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者轻松、有效地掌握俄语,从而达到俄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俄语教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双主观、双智观”理论,对教学本质进行剖析,以带前缀的俄语运动动词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节奏、课程评价体系及教师情感投入等方面探讨俄语课程教学的优化。

一、从教学本质看俄语课程教学过程优化

李国辰(2010)提出教学过程优化的“双智观、双主观”。“双主观”认为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两个主体的有效互动。“双智观”包含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活动。

作为语言教学的智力活动,俄语教学和其他各学科的本质一样,是认识过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活动总规律。俄语教学作为语言类教学,又有其自身特点:言语技能训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意义更大。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海淑英,2017;姜训禄、张会芸,2019),通过情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优化俄语课程教学。

以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教学为例,单纯讲解各类前缀的意义,要求学生在一个单元抽象地记忆理解十几个不同前缀的意义并运用,不仅不会让学生掌握该主题,甚至会让学生更加困惑。实践情景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各个前缀的意义,可以通过图示给学生提供情景,分析图示中人物动作分别需要哪个动词,使学生准确地感知各个前缀的使用特点。通过这些实践情景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并准确使用该类动词。

二、利用教学节奏优化俄语课程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涉及认识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应从教学过程的本质入手,以“双主观”理论为指导,巧妙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优化俄语课堂教学。“双主观”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均为主体,作为教学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者,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李国辰,2010)。

在学习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时,可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分阶段开展教学内容。第一个阶段——认识:通过描述图示内容学习运动动词,引入课文中学过的该类动词的例句,并将其余带前缀的运动动词介绍给学生。第二个阶段——熟悉:通过描述图示、描述视频情节、口头表述等形式让学生加深认识已知前缀的适用范围。第三个阶段——测试:通过课堂上所给的情景,让学生完成动词填空、造句等测试,通过课堂测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第四阶段——复习:学生在课后需要对此类情景进行笔头梳理,以书面形式总结不同动词的使用特点。从认识运动动词,熟悉带前缀的运动动词,到独立进行书面描述,再到内容总结梳理,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以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俄语课程教学过程

应建立合理的课上、课下多元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评价过程,更全面地贯彻学习过程的“双主观”,从而实现外语教学效果最大化。

1.动态评价与反馈调节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多点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将评价变成教育、指导和改进的手段。评价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显著效果,有利于评价主客体合理、正确地进行调节,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想出对策及时解決,保证评价的教育性(靳艳敏、张春霞,2009)。

评价要着眼于促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展,侧重评价和衡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阶段性成绩。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动态的、积极的,并且可以通过阶段性成绩的鉴定和评比,促进学生及时自我认识和调节,实现对课程学习的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和积极引导。

2.得分主体从个人到小组的转换

现有的评价体系大多以个体学生为评价主体,外语口语作业得不到重视。若将得分主体从个人变为小组,则能促进学生之间课外的口语互动。以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教学单元为例:将班里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平均分成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口述三个动作,每人说一遍,全体同学集体评价、纠错。课堂上,教师在检查口头作业时只在每小组选一名同学,该同学的成绩为小组成绩。通过这种机制,学习能力出众的同学会不断督促、辅导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内容更加深入、细致地巩固所学的内容。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在小组的带动和帮助下学习态度有所转变,有助于促进其积极完成语言实践练习。

“过程+小组评价”的机制显性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双主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注重口语练习,重视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中对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达到课堂优化的目的。

四、依托和谐思想优化俄语课程教学

和谐教学取决于师生情感的投入,情感投入包括教与学的浓厚兴趣、道德感、美感、智力情感等(李国辰,2010)。“双智观”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智力活动,还涉及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关爱、因材施教,以关爱为基础的批评,能够拉近和学生心灵的距离,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对课堂的认真态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温暖和愉悦,这种精神滋养可以唤起学生对老师及教师教学的认可,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享受学习的过程,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

五、结语

俄语是一门实践性强、语法结构严谨的学科。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基于“双主观、双智观”,通过实践情景教学的语言实践练习能够高效、准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掌控教学节奏能够很大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是实现对俄语课程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学生学习策略调整的有效途径。最后,通过和谐教学、情感机制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课堂,从而达到俄语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海淑英.“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中亚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2):23-27.

[2]姜训禄,张会芸.在线互动平台在“俄语国家概况”教学中激励效应的发生机制[J].中国俄语教学,2019,38(2):90-96.

[3]靳艳敏,张春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9):37-38.

[4]李国辰.俄语教学过程优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俄语教学教学评价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高职院校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浅探我国俄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