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路径探析

2019-12-25戴竹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创新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高等院校新聞出版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旨在提高应用型高校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新闻志向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

d01: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11.0022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90-04

一、应用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门具体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理论课即是对其进行的阐释和讲解。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读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部分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调研及对师生的随机访谈,我们发现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设置不科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1.课程设置不科学,没有统一标准。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如有的高校设置为专业必修考试课,有的高校设置为专业考查课,还有的高校设置为选修课。课时数也不一致,有多有少。

2.教师基础功底不深,创新性不足。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是非新闻专业出身,专业性不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不透彻,不深刻。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缺乏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和思考。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教师群体本身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2]。

3.学生不关注,对内涵缺乏了解。访谈结果表明许多同学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生往往是为了学分而被动学习,不会主动去关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受西方思想和多元价值观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1.学校不重视。应用型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不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视为一种负担和任务。一些应用型高校的传媒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的热点开设课程。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应用型高校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新媒体的技术操作课程。轻理论,重技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被边缘化。2.教师不思考。受市场需求效应的影响,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究,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清晰而准确的界定,不能真正领悟其思想精髓与价值意义,导致新闻理论的解释力不够。3.学生不接受。受个别媒体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引发的职业导向,让学生更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而忽视新闻基础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时论”和“无用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空有理论而无实用价值,因而对课程不感兴趣。

(二)应用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传播专业而言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种新闻理念。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性质决定其在新闻传播的学科基础地位;作为一种理念,它是从事新闻业务工作的思想起点,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导向作用。现在业界也越来越看重学生的政治素养,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理念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已经成为媒体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新京报》等要求新媒体评论编辑要“信念坚定,成熟不偏执”;《吉林日报》要求新媒体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很多应用型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重视,这不仅有碍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碍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新时代新闻业所面临的任务标准已经提升,需要制作出在思想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高品质的新闻。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活动实践的具体参照标准,在培养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新闻出版专业教学应致力于理论教学与职业教育的高度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到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路径

作为教学课程和教育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和创新传播教育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和实践植入课堂,融入培养,立足实际。

(一)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1.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框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总体设计上要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理论,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它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框架。可以采用“模块”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架构,也有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精准化,在设计上要注重模块之间的系统性,着重体现并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内涵。

具体设计上,可以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内容整合为单元模式,每个单元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和任务。每个单元包含“理论模块+知识模块+应用模块”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单元的目标任务、构建原则展开教学。理论模块是基础,知识模块是具体内容,应用模块则是理论指导下内容的实际应用。以此,让模块形成对接。

(1)理论模块:要着重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征等。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凸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深刻内涵。

(2)知识模块:在这个模块中,要将马克思主新闻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地梳理和整合。在理论模块的基础上,讲解新闻的基本规律、讲解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讲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等。在具体设计上可以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在新闻领域的相关论点,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地位、历史使命、工作原则做出科学阐述。

(3)应用模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要讲授理论,更要讲授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因此,应用模块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理论与中国当代新闻现实相结合,将学生的理论思维与现实感性体验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重传授轻探索的局面,改变重继承轻创新的情况。在设计上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实践,用马克思主義新闻观指导学生认识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现实。

2.丰富、深化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经典理论+中国特色”的形式,不仅要讲传统和经典的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新闻的基本规律等,还要注重在新媒介环境下深广的现实需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例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观点剖析和提炼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用习近平总书记“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等一系列最新理念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空有理论而是有鲜活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聘请学界和业界专家根据单元的主要内容作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要做到精讲和聚焦,有的放矢,以此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理解。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要开展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鼓励思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法偏重于讲授,较少注意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新时代应创新教学方法,变传授式为师生合作式。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多元智能的学习方式,活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多项议题,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在课堂展开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这些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采用辩论式,通过设定的题目如《智媒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有无必要》,让学生分组辩论,这种对抗式的辩论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质疑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养成思想自觉和内在智慧,达到强化思辨性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影像教学等新媒体形式。例如,将马克思新闻观的发展历程、思想家的成长经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起源及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新闻成果等利用时间线进行可视化技术还原;新闻实践活动也可以用H5、移动短视频等进行立体式呈现;还可以利用手机APP等多种平台将经典名篇和最新的新闻舆情转化为视听交互的系列产品定期推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播方式、传播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要有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作为依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评价也要改变思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上,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模式。学生评价可以利用学校平台系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作客观评价;教师评价可以采用同团队互评、专业互评和教学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根据评价体系和反馈结果制定有效方案,改进教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评价内容上,构建“理论评价+实践评价”的模式。理论评价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作客观反映;实践评价主要放在学生实习阶段,通过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的观察和调查,了解学生的新闻观念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能力,是否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以此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掌握情况,为持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效果的评价提供借鉴。

(二)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需要组建一支有着坚定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过硬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年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要合理,如一个教授或副教授带两名讲师,形成教学梯队。团队成员至少有3人,并设有团队的负责人,且团队负责人的授课比例不低于35%。团队成员共同开发和规划课程,设定教学进度,编写和选择教材。同时,根据每个成员的专长对课程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发挥水平和能力。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增强团队的能力,在团队负责人组织下,应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教学研讨,针对前一阶段课堂教学内容总结优秀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成果,形成教学简报。教学团队还要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根据实习评价改进教学。

(三)重视课程实践,实现共同育人目标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需要与实践融合。

1.注重新闻传播资源的融合,统筹学界和业界教师资源。一方面引入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和讲学,另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新闻单位进行学习、实践。师资统筹既能有效地利用业界人员在实践方面的优势,又能拓宽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专业实践,统筹学习资源。专业实践是新闻专业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过渡阶段,发挥着再教育功能的作用[3]。在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做到责任和专业的统一。一方面,着力建设和完善应用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包括社区、企业、基地、网络等领域的多层次教学平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如学生在实践中对新闻选题无法把握,对搜集新闻素材无从下手,这时要引导学生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人手去搜集选题,从百姓的民生话题去找选题,做到责任和专业的统一。应用型高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新闻出版专业开设了实践课。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后开始新闻实践课的学习。在《吉林日报》的指导教师带领下,学生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像真正的记者一样接受锻炼,掌握新闻采编的操作规范等。学校方面也派专业教师跟岗指导,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检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落实程度。

(四)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课程的融合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理念,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灵魂。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指引作用,要增强与新闻传播类其它课程的融合。

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融合性,需要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教学设计上,思政要点既可以设置在新闻专业其它的课程内容中,也可以设置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单元总结部分。如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可以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业务的统领功能,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传播理论的局限。还可以增设《政治与传播》等选修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内容拓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脑人心。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教学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面对国际传播的新形势、新挑战,在新闻出版教育中必须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仅仅依靠一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很难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高校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发挥合力,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 05)

[2]黄仲.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情况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3]胡钰,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11)

[4]纪富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特征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5( 06)

[5]刘涛,林如鹏,支庭荣一元主导与多维互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理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

[6]赵星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外延和阐释方法[J].中国出版,2018( 14)

[责任编辑:张丽丽]

收稿日期:2019-08-1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2019年规划项目“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年度博士科研项目“主题出版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研究”(项目编号BSSK201806);吉林T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年校级教研项目“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集群的建设与实践研究”,主持人:戴竹君。

作者简介:戴竹君( 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创新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