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

2019-12-25刘建松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活动设计说明文

摘要:说明文教学要领会揣摩作者说得明白易懂的技巧,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言语实践落到实处,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解读方法。

关键词: 说明文;活动设计;解读方法;文体特征

当前,高中说明文教学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正如王君老师所说:“在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上,说明文基本算是‘弃儿,大家都是能躲就躲,避之唯恐不及。”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听得吃力。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已成为常态。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色有关,有人认为既然文中都说得很明白了,那还有什么可讲,有什么可学,学习说明文“没意思”。笔者认为说明文要教出“有意思”,应该注重设计有效的活动,关注说明文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和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要领会作者是怎样说明白的,首先阅读者要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初步了解。叶至善曾说他父亲写《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是写给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都跟他差不多的人看的,没有考虑到要给十四五岁的少年们读,有些词语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学生大多对景泰蓝这样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流程相对陌生,自然提不起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如何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上课之前,笔者特意播放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中的两则关于景泰蓝鉴定的视频,一则是真品,价值昂贵;另一则是赝品,仿制。有意识地让学生直观感受说明对象。观看视频时,学生兴致颇高。在鉴寶专家的点评中出现了一些如“胚胎、镀金、掐丝”一类的专业术语。笔者适时提问:“看了视频后,关于景泰蓝,我们得到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大致能说出景泰蓝的一些特点,比如“价格高,外表漂亮,掐丝过程很关键”等。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化身为鉴宝专家,出示青花瓷和景泰蓝的图片,要求学生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判断。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文本、进入文本,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

流程工艺类的说明文作者总是有意识强调说明对象的一些特征。据此,笔者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能抓住“景泰蓝制作”特征明显的关键性词语。经过筛选、总结后确定为 “手工艺品”“繁复”“精细”三个关键词语。

作者如何把景泰蓝这三大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说明白?拟以课文的第二段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动词“打”反复出现了七次,用了三个“打成”,三个“尽打”,一个“打”。一般来讲,写文章比较忌讳重复用词。难道作为语文教育大家的叶老不懂这常识?我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如果还原一下,叶老在参观工厂制胎车间时,看得最多、听得最多的极有可能是“打”的动作和声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景泰蓝制作过程中其印象最深的动作。通过活动体验,学生领悟了“尽打”的内涵,就是打击力要控制适度,不是瞎打,而是打得有技巧,打得有艺术。这样一来,七次“打”扣住了景泰蓝制作手工的特点,七次“打”扣住了制作过程繁复的特征,七次“打”扣住了景泰蓝制作艺术精细的魅力。一个普通的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打”字,打出了景泰蓝的不一样的特征,打出了言语形式不一样的奥秘,也打出了作者那一份对传统工艺的由衷赞叹。文本的教学,通过活动体验,注重品味揣摩,以语言为核心,沉入语言,围绕语言,使学生读出语言背后的意味。

叶圣陶先生在说明制作过程时恰当地穿插连接词,使得制作过程条理清晰。但在实际教学中,制作过程的六大步骤是平均用力讲还是选择重点讲,讲到哪个程度最佳,这的确需要教师仔细研究。

我在教学中归纳总结制作流程后,就以“掐丝”这个环节为重点进行突破。因为“掐丝”环节能很好地体现说明文文本的特点,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集中。引导学生把课堂视为景泰蓝制作的掐丝车间,学生化身为掐丝车间技艺高超的工人,选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掐丝过程中重要的动作,然后其他学生猜猜这个动作。于是,一些关键的动词如“剪、曲、粘、焊、煮、洗”等,在学生的现场模拟中形象客观地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执教说明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组织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掌握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关键。成功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破解其中的疑难。“掐丝”中粘柳树的段落,一些典型的说明方法都可找到,那怎样教学更有效呢?教师可以把此段中运用说明方法表达的语句删除,然后让学生将其和原文比较,直接参与,评判优劣。比如“掐丝”这个概念,学生一开始不看定义是很难理解的。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方法,也只能用“下定义”的方法,其作用一目了然。如果有爱钻牛角尖的学生这样问:“这里为何举粘柳树而不是其他树的例子”教师该怎样解释?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想象柳树的特征及其积淀的文化这样的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柳树是中国人喜爱的常见树种,有着许多文化积淀的因素,或许更可能是柳树具有细密,万条垂下的特点,以“粘柳树”为例,强化了景泰蓝制作掐丝工序的难度之大、工作之精细、所以后文中用精细的传统刺绣来作比较,也就顺理成章了。恰当、符合学情的活动设计是实在可见的抓手,比单纯的套用“举例子”这样枯燥的术语要深刻得多,能引领学生走进说明文文本深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行文时的遣词造句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正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果教师设计一些合理的教学活动,贴着文本行走,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注意文体的特征和样式,就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我们认为语文活动一定是动的。这个动不仅仅是学生层面上的动,而且还是教师层面上的动”,那么,看似浅显明白、不招人喜欢的说明文教学,教师也可以深入、细致、生动地教好、读好,也可以教出情趣,教出思想,教出美感。

作者简介:刘建松 (1972—),男,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活动设计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