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比放水重要一万倍
2019-12-25谭保罗
谭保罗
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朋友询问房价到底什么时候涨?我说,你们不要因为手里有房,就成天关心资产价格,要关心实体经济。
的确,实体经济是一个必须关心的问题。但你必须知道,基于中国实体经济一定程度必须依靠信贷推动的原因,关心实体经济其实也是在关心信贷走向。当然,信贷最终会作用于资产价格—这是一个奇特的因果关联。
在2019年年底,一年的经济正进入收官阶段。越来越多的观点开始反思过去一个时间段(从2017年年底的去杠杆到当前)的信贷环境。他们认为,经济下行,和去杠杆政策有关,去杠杆太猛,误伤了民企。
这个观点,有一定合理性。银行的信贷融资都基于借贷主体的信用等级,在中国,国家信用是最顶级的,央企和地方国企从根本上讲都是国家信用背书,它们肯定最先借到款,民企则处在信贷融资体系的末端。所以,信贷一旦收紧,民企首先被抽贷的概率肯定更大。
不过,我认为民企被“误伤”,并不能成为信贷再次大膨胀的理由。信贷绝对不应该回到过去那种宽松状态,2016年的房价大爆炸,毫无疑问增加了很多年轻人买房负担,甚至影响一些人的婚姻。如果信贷再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那些还没有上车的年轻人,怎么办?他们的青春和人生,不应该成为经济刺激政策的代价。
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信贷是不是不够宽松,而是民企为什么一直都在信贷融资体系的末端?
以前,民企融资难的确有技术性、客观性的原因,民企小而散,并且信用状况参差不齐,银行融资更加谨慎,情有可原。换作任何人当银行行长,最理性的选择都是如此。那个时候,一些银行会将资金分发给灰色的借贷市场,由一些中介转贷给民企,这种模式有两个“好处”以及“坏处”。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是提振民企信心,给它们降成本的最有效措施。它比放水,重要一万倍。
一是,中介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强,它们可能深入某个产业集群,和民企老板“同吃同住”,知根知底,因此能更好地甄别借贷者的信用情况。但坏处是,他们会提取抽成,增加民企融资成本。
二是和银行相比,中介对债务人有着更多约束的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但坏处是,会增加民企老板的“非市场风险”。你要知道,民营企业家因债务自杀,肯定不是因为借了银行的钱,而必定是借了“某些人”的钱,尽管“某些人”的錢依然来自银行。
可以说,专门针对中小民企的这种借贷“灰市”长期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在已经到了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技术的进步。
中介或者说资金掮客,它们过去的确是信贷市场信息搜集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数据技术进步,银行和中小民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被逐渐减弱。而且,技术的力量超乎想象。
比如,有银行业技术人员告诉我,即使是很小的民企,从没在银行贷过款,没有信用记录,但它的员工总会通过银行账户发工资,银行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型,从员工的加班费季节变动,上下游企业资金流动等情况,判断企业的经营现状。同时,模型还可能加入税务数据和一些国际宏观经济相关的参数,最后计算出这家民企的违约概率。
显然,技术正在颠覆信贷市场过去的逻辑。而金融改革必须要做的,是要尽可能将更多民企直接接入银行的信用系统,让银行直接贷款给企业,而不是让“背景深厚”的资金掮客们继续在资金灰市,增加民企的融资成本。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是提振民企信心,给它们降成本的最有效措施。它比放水,重要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