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培育理路
2019-12-25黄佳丽杨文烨
黄佳丽 杨文烨
摘要:在对京津冀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乏力的主要成因,比较当代中国大学生和外国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差异,挖掘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自信的基因渊源,探索世界其他文化强国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借鉴古今中外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文化自信 路径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021—02
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年身上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因此,调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成因,培养大学生深度的文化自觉与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我国在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调查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本次调研以新时代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客体,以网络调查形式为主,实地访谈为辅,历时4个月,共回收有效问卷1524份。同时也与外国大学生通过当面采访、网络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入交流。本文以1524份网络有效调查问卷及部分访谈对象的反馈提纲作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问卷反馈数据、访谈反馈信息,总结、探索,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成因。
1.希望与机遇: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显著
调查问卷显示,92.12%的人认为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是有必要的,只有7.88%的人选择了无所谓和没必要。15.3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48.8%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因此对文化自信内涵了解的大学生占有64.12%。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并不是高屋建瓴的奥义。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文化自信的初步认知以及对培养文化自信的高度认同,同时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前景充满希望。
2.困惑与挑战: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第一,有些大学生表现出文化迷茫的心态。通过对微观个体深入访谈交流发现,极大部分被采访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局部,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文化自信沦为一种不可实践的虚浮概念,最终造成文化自信的空心化。[1]第二,部分大学生表露出文化自卑的心态。数据分析中发现,只有18.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华文化非常自信,有56.04%的人认为自己一般自信,持有自卑心态的大学生至少有25.54%。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在对西方文化尊崇的同时也对中华文化产生出了自卑的心理。第三,有些大学生凸显出文化盲从的趋势。调研显示,56.46%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都热衷于西方流行的东西而轻视传统国学。67.89%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关注娱乐文化。由此可见,文化盲从在实践层面上会导致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也必将会离中华文化自信越来越远。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欠缺的主要成因
1.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
近年来,无论是在文化产品市场,还是文化娱乐市场,西方文化都崭露头角,甚至有独领风骚的趋势。如美国大片深受大学生青睐,无论是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甚至西方文化在大学生群体被标榜为时尚、时髦、流行。而中国文化却逐渐被忽略,甚至被曲解为落伍、呆板,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深深自卑的心理。
2. 当代文化自信教育乏力
调查显示,4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文化教育内容过于枯燥,33.2%的人认为教育内容过于空洞理想化,40.3%的大学生认为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由此可见,高校文化教育功能乏力,有些高校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以及课程设计不合理,没有把中华文化纳入必修教学计划中,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不够重视,错失了深入接触中华文化的机会。
3. 网络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冲击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的发声阵地,漫天散布的信息鱼龙混杂,质量难以掌控。而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由于大学生的经历、经验有限,鉴别能力有限,其思想观念、价值评判、道德标准很容易受到新媒体发出的消极信息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很容易受到网络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冲击。
4. 大学生自身教育动力不足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大学生文化自信欠缺的关键在于自身教育动力不足。一方面,大学生血气方刚,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缺乏居安思危的紧迫感,也缺乏对中华文化敬畏感和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立场不坚定,这容易造成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上左右摇摆,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很容易文化盲从。
三、古今中外提升文化自信的经验借鉴
1.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比较分析
本次调研的个体访谈法也涉及外国大学生,被访对象主要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留学生。调查发现,大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平时对文化自信(cultural confidence)这一词接触甚少,但是他们理解、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并以他们的民族文化为荣。对于国外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并不是他们的主旋律,“文化自信欠缺”更不是他们目前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2.中国古代文人对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基因渊源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学子底气十足、文化自信的来源。中华民族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有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各项发明,还有各种早于世界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通史》中特别提到郑和下西洋不仅是“耀兵异域”,最重要的是传播中华文化。四大名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入西方国家,深受各国人民关注。这些都是中国古人文化自信的基因,亦可成为中国学子乃至中国公民文化自信的源泉。
3.西方文化强国培养国民文化自信的主要方式
美国不仅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也以强劲之势广泛传播。美国文化的成功输出,不仅间接地从文化层面上影响了其他国家,而且也让美国人包括大学生没有出现过“文化自信欠缺”这种严肃问题。美国大学生对其美国文化价值充分的肯定,以及对美国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就是与生俱来、并从小在其生活环境中得以强化的。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理路
1.坚守主场,外扬客场,解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坚守主场,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守中华文化产业在国内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力生产和传播优秀文化产品,坚守国内文化经济阵地,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外扬客场,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输出,让中华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经济中占据更大的比例。
2.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解决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
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详细阐述了多元文化,并指出多元文化是指本土文化起源的多样性。[3]解决多元文化间的矛盾,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拥有包容的心态,运用刚柔兼济、内外兼修的方法,即不忘本来,不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吸收先进的、优秀的外来文化。
3.珍视传统,创新融合解决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浩如烟海的辉煌文化和灿烂文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浩瀚的星空中大放异彩,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流露了古代文人士子以中华文化为豪、为傲之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崇敬之心,自信之心以及珍视之情。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革命文化通过有趣、有味的方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让他们在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体悟、认识历史传统文明,增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并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4.顶层设计,因材施教,解决高等教育与自我放逐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4]高等教育需从顶层设计开始,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地培养新时代充满文化自信的人才。第一,从顶层设计着手,一方面需要教育部从顶层设计角度去考量文化知识在各种重要考试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高校要把各种文化教育课合理安排进入必修课程。第二,借鉴国外高校文化教育的授课方式。即教师既要讲解清楚中国文化中的大美之处,也要分析国外文化相对应的部分,客观地比较分析国内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培养对外国文化清醒、客观、正确的态度。第三,高等教育应特别关注那些处于文化迷茫、文化自卑、文化盲从状态的学生,因材施教,从中华文化深处挖掘与其专业相关的部分,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5.教育引导,科学管理解决网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对新时代大学生运用网络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需要对网络新媒体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国家层面应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减少恶劣的、媚俗的、网络信息的传播。保证新媒体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发挥的是有效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反作用。其次,社会层面应抓住新媒体的传播机遇,科学管理运用网络新媒体的资源,在主要的網络文化发声阵地中及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主流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学习生活。网络与实践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达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精神状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深度的赞同。
五、结语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研究不足的存在原因,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有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 . 2017-12- 16.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6/26/nw.D110000gmrb_20180626_ 5-01.htm..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