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9-12-25宋海霞郑凯明
宋海霞 郑凯明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让“两课”教育“活”起来、让专业课堂透出“思政”味儿、发挥艺术实践舞台的“明星”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等方法、途径,提高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6-0058-03
一、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相比公办学校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绝大多数生活条件优越,个性鲜明。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挑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目标及价值追求,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文化成绩较低,缺乏明确目标
大多数高校艺术类专业根据综合分从高往低录取,综合分是由文化分与专业分的加权成绩构成,其中专业成绩的权重较大,综合分相同的情况下,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往低排序录取。部分高校在文化分、艺术分“双过线”的前提下,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往低录取。考入民办高校艺术院系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较差,为了能够上本科院校,选择参加集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达到艺考生的录取条件。文化成绩低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是“调皮”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及目标,不够自律,综合素质相比其他专业和公办学校艺术生较低。
(二)重视专业学习,缺乏政治热情
艺术类学生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专业学习上,一、二年级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程、进行各类艺术实践、实习及毕业展演。专业课程及主修方向的课程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打破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一对一”小课教学。艺术教学突出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投入大于非专业课程的投入。艺术类学生普遍缺乏政治热情,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很大认知偏见,认为这类课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学来无用。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比例、发展学生党员的人数比例都比其他专业低很多。
(三)敢于创新,善于表现
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这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共识,所以他们敢思、敢想,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肯启发,艺术类大学生总能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提出独树一帜的观点。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天生热爱舞台,善于表现自己,他们习惯了成为焦点,走到哪里都自带“光圈”,他们喜欢在“众目睽睽”下绽放艺术之美,越是被关注越是充满自信。
二、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体现。然而,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不“走心”
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走心”的教育,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相比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投入远远不够。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课率高、满意度低,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化。教师未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只是按照授课计划照本宣科,授课内容多年不变,未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民办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突出,为人处事不够谦虚,生活中追求特立独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乐于接受和尝试一些新鲜事物。针对这类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展示等方面均要革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学生真正成为受教育的主体,让教育与思想接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常态是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各自为政,未达成相互融入的共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大班”授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授课。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均是合同制聘用人员,人员流动频繁,大多跟学生不是同一专业类别,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艺术类专业教师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重要,学生专业技能才是一切。艺术类学生与专业教师朝夕相处,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不付诸于实践形同虚设,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社会服务、巩固专业技能,发挥自身价值。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既重视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也重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实践的目的是将思政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通过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更好地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办高校注重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但没有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参与活动能锻炼个人专业技能,没从思想政治上提高觉悟。
三、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途径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因材施教,让教育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方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开花。
(一)让“两课”教育“活”起来
传统“两课”教育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大多数教师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地讲述教材内容,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使“兩课”教育趋于形式,让学生“忍不住想逃”,艺术生的“两课”课堂缺课率高是常态。对于“两课”教育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改革效果不佳,教师依然表示“不好教”、学生依旧表示“不爱听”。“两课”教育是育人的学问,是使人怎样成为人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学问,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怎样成为人”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而是不停地强调“使人成人”的问题,找回教育的本质目的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现象,阳光学院艺术系党总支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研讨,对艺术生的“两课”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针对艺术院系特点,调整和补充“两课”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杜云博士在艺术生的“两课”课堂挖掘艺术元素,将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注重道德修养的事例引入课堂,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将当前艺术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分析现实问题。这一做法讲“活”了思政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更有效地发挥了“两课”的育人作用。
(二)让专业课堂透出“思政”味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上海市走在改革的前沿,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形成了一套有推广价值的“上海经验”。这里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并不是在专业课堂机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让专业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专业教育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尤其是艺术教育,但现实中,专业教师中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专业课堂的思政元素。阳光学院艺术系党总支积极组织,由教师党员带头,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首先,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艺术类学生与专业教师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与辅导员及其他公共课的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上“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专业课,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把育人工作贯穿到专业教学活动中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思政元素,如阳光学院艺术系的音乐课堂,引入红色作品或者主旋律作品进行鉴赏分析;舞蹈课堂编排《映山红》等作品进行校园展演;美术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融合,课堂处处透出“思政”味儿。
(三)发挥艺术实践舞台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学生具有天生的“优越感”,善于表现自己,容易成为所在集体中的“明星”,成为舞台中间最亮丽的“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利用这一“明星”效应,通过开展艺术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让艺术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提高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同时,“明星”效应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艺术类学生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同时,为了更高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实践,凸显作品及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促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成果的相互转化。如阳光学院艺术系举办“我绘新时代”主题作品展,作品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导向正确,学生通过绘画、剪纸、设计等作品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同时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音乐专业举办“青春心向党,追梦新时代”艺术实践晚会,学生用改编或者原创的红色作品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表达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此外,与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互动,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主题文艺晚会、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及校园展演活动,扩大艺术教育、学团工作、德育教育间的相互连通,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以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为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高校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合作,让学生参与主旋律、正能量的主题文艺汇演,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阳光学院艺术系选派三个节目参加了由福州市禁毒办举办的纪念虎门销烟180周年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以作品的方式向现场的群众传播正能量,。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以阳光学院艺术系助力屏南仕洋村果蔬文化小镇建设项目为例,艺术生通过前期调研及实地测量,结合屏南县仕洋村的特色果蔬文化,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制作果蔬文化墙画稿,突出显示、宣传仕洋村的特色,利用一周的时间绘制完成果蔬文化墙,成为了仕洋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展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阳光学院美术专业学生每学期外出写生时,都会化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从清理街道卫生做起,协助当地政府开展“门前三包”宣传教育行动,助力桂林乡美丽乡村建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现阳光学子的良好风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巩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6).
[2]刘建霞.民办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2).
[3]张瑜.艺术类院校依托志愿服务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
[4]陈志远.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路径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