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幼儿绘本的教学方法探索

2019-12-25李敏

西部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隐喻教学策略

李敏

摘要:用可视的、具体的、有形的、常见的概念域来理解不可视的、抽象的、无形的、罕见的概念域,这种隐喻化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幼儿阶段。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隐喻性,发挥绘本的隐喻作用,利用其隐喻化表征,通过文字隐喻(讲述与问答活动)、图像隐喻(绘画活动)、多模态隐喻(儿童剧)实现绘本的隐喻化教学。

关键词:幼儿绘本;隐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6-0051-04

一、隐喻

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修辞学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隐喻被看成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二是语义学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隐喻是两种事物的互动,是一种思维方式;随着隐喻的发现与应用,隐喻的本质也逐渐显现,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即从认知视角进行研究阶段或多学科交叉阶段,这一改变是以莱考夫与约翰逊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起点,此后,隐喻不断走进人们的认知视野,隐喻的出现也带来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本文所探讨的隐喻便是如今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视角的隐喻含义,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二、绘本中的隐喻

目前,从隐喻的视角认识绘本的研究越来越多,绘本中的隐喻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基于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发现,人们对于绘本中隐喻的研究是对绘本中文字与非文字以及两者之间协同作用的隐喻研究。就像研究者彭懿所说,绘本(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本文所指的绘本中的隐喻即是在隐喻本质基础上——认知视角下,结合绘本中隐喻的具体内容确定的:绘本创作者通过文字语言或非文字语言,亦或两者的协同作用,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映射,帮助儿童通过一个领域经验认识另一领域经验,从而理解绘本内容。文字语言中的隐喻可以是语义上的显性隐喻(如A是B的句式)、隐形隐喻(如空气宝宝),还可以是句式和字体形态上的隐喻。非文字语言中的隐喻经常体现在绘本中的颜色、构图、线条、空间关系、身势等视觉信息上,通过这些信息与其他领域之间建立相似性关系。

三、幼儿思维的隐喻性

在皮亞杰认知发展阶段中,3-6岁的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泛灵论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这也正是幼儿隐喻性思维的生动体现。同时,作为学前儿童典型游戏的象征性游戏中的象征性思维也是幼儿隐喻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我中心与泛灵论

自我中心强调幼儿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幼儿所理解的事物就是直觉的样子,还不会从他人角度客观思考,因此会出现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混淆的特点,将主观世界当做现实。而自我中心便导致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泛灵论特点,即将一切事物看成“自己”一样的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如当玩具娃娃掉在地上的时候,幼儿会说“快把他抱起来,会疼的”;白天月亮不见了是因为回家睡觉了;绳子不能剪断是因为绳子会疼......

(二)象征性思维

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典型的幼儿游戏。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将一事物象征成另一事物,通过象征实现对事物的理解。而隐喻便是将喻体投射到本体,将目标域投射到源域,通过喻体与目标域来理解本体与源域。两者都是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一事物来体验、理解另一事物。象征性游戏中体现出的幼儿的象征性思维便是一种隐喻性思维。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张开双臂便是遨游蓝天的飞机,伸出双手便是火力大开的手枪,几块石子成了一顿美味的午餐,一根棍子成了一个炒瓢。

四、绘本的隐喻化表征

幼儿思维具有隐喻性的特点,为基于隐喻性思维进行隐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绘本中的隐喻包括文字语言或非文字语言传达的隐喻信息,文字语言传达的隐喻信息通过文字模态进行表征。非文字语言传达的隐喻信息通过图像模态进行表征。然而绘本的文和图并不是割裂的,绘本文图相互呼应,共同传达绘本“心声”。这种多元素的交相辉映产生了绘本的多模态表征,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等,绘本显而易见的视觉模态暗含了其他模态。

(一)文字隐喻

1.文字语义

文字语义上的隐喻是将隐喻隐含在文字之中,使文字的含义通过隐喻呈现出来。

“她踢打、她尖叫,她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砸掉。她发出火红、火红的咆哮。菲菲是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

绘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主人公菲菲的姐姐抢走了菲菲的玩具后,菲菲十分生气,创作者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愤怒这一抽象情绪,通过“火”这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进行表征,即生成“+愤怒是火+”这一概念隐喻,同时创作者在描绘菲菲愤怒至极时,用了“她发出火红、火红的咆哮”、“菲菲是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将“+愤怒是火+”的概念隐喻通过文字隐喻表征出来,从而实现幼儿对抽象情绪的理解。

2.文字形态

在绘本中,文字本身的样子也可能会随绘本创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等而发生变化,文字可能会变大变小,变粗变细,会被染上颜色,会被添上形状......它们随着创作者的需要随时变换,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读者的心里。

(1)文字大小

绘本《南瓜汤》中(图4.1),一直负责撒盐的鸭子突然想做松鼠的活——搅汤,于是鸭子早早起来,轻轻地走进厨房,跳上凳子,踮起脚尖,终于用嘴巴碰到了勺子,可这时,勺子哐啷一声掉了下来。绘本中“哐啷”两字突然变大,成为整个绘本中最大的字,通过字体的“大”来隐喻声音的“大”,将视觉与听觉相链接,通过视觉上的变化帮助读者体验勺子落地的“巨响”。

(2)文字排列

同样在绘本《南瓜汤》中(图4.1),“汤勺掉了下来”这几个字在排列上也很奇特,呈纵向右倾斜排列,文字也像汤勺一样“掉了下来”,通过文字的排列隐喻绘本此处内容的含义。

(3)文字外形

文字有不同的字体,不同字体的外形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字体进行书写。而很多绘本中的文字外形在整体上看呈圆形的轮廓,类似幼圆体,文字轮廓圆滑,少有棱角。如绘本《蚯蚓的日记》中(图4.2),每一页都是蚯蚓的一篇日记,蚯蚓在日记中以“我”的口吻记录了每天发生的事情。文字外形是幼圆的,就像是蚯蚓将自己的日记写在了绘本中,字体的外形隐喻了说话的主体,幼儿可爱、稚嫩的形象跃然纸上。

(4)文字颜色

文字本身除了可以传达含义外还能在颜色的渲染下实现视觉与多种感官的联觉反应。幼儿绘本中的文字往往带有色彩,这使文字具有除了发挥本身含义外的其他功能。如在绘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图4.3),“菲菲是一座就要爆炸的火山”,这里的火势越来越大,“EXPLODE(爆炸)”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喷涌而出,发出鲜艳的黄色。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字即单词颜色都是“火”一样的红色和黄色,是愤怒之火,渲染了整个画面,也体现着“愤怒是火”的隐喻。

(二)图像隐喻

图是幼儿获得绘本信息的最重要来源,图中的人物角色、事物等共同作用,完成对绘本信息的传达,对于识字量较少的幼儿来说,图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1.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隐喻方式,是用可视的、具体的、有形的、常见的概念域来理解不可视的、抽象的、无形的、罕见的概念域,实现不同概念域之间的链接。

在绘本《家有生气小恐龙》中(图4.4),创作者以“我”自述,讲述了“我”(小孩)生气时变成了一只恐龙,一种“很强壮、很大只,甚至是很危险的动物”。在这里,創作者将愤怒的小孩变成了恐龙,即形成“+愤怒是凶猛的野兽+”这一概念隐喻。

2.颜色隐喻

当你拿到一本绘本时,你可能一下子就能判断它是幼儿绘本,因为颜色经常从封面开始就已经开启了隐喻通道。绘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颜色隐喻贯穿始终,从封面到封底,颜色运用鲜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体感知绘本,会明显地发现绘本的主色调随着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愤怒到平静最后到愉悦,色彩由“火”渲染的红色、鲜黄色到大自然的清凉色调蓝、白、绿最后到温暖的黄色,用颜色隐喻情绪变化思路明显。

3.版式隐喻

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中(图4.5),小主人公麦克斯穿上狼外套在家里撒野,妈妈不给他饭吃让他睡觉,生气的麦克斯回到房间里开始了遐想,当麦克斯乘船来到野兽国时,画面跨过页;大群的野兽出现时,画面便跨了双页;麦克斯在野兽国疯狂大闹的过程中,画面连续三页满版;当麦克斯决定乘船离开时,画面不断缩小;当回到家中时,画面只剩下单页;直到麦克斯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饭菜时,图面不见,只剩下“还热着呢”这几个文字。绘本对麦克斯描绘画面的“大”隐喻了麦克斯想象空间的“大”,生气情绪的“大”,当麦克斯生气情绪散去,回到家中火气减小,画面空间也就不断变小。

(三)多模态隐喻

绘本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其作为一种视觉模态也隐含着其他的模态,这些隐含的模态是创作者在图文的设计中巧妙地向读者传达的,以带来视觉感知外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

在绘本《吃书的狐狸》中(图4.6),狐狸有个独特的爱好,就是看完书后再把它吃掉,没书吃的狐狸去图书馆偷吃,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向管理员反应,有的书缺页,有的书湿乎乎的,还有一股动物的气味。绘者将拿到这本书的人的脸和身体涂上了绿色这一看起来怪异的颜色,好像这个人被染上了“病毒”,在旁边的两个人也深受其害,在闻到味道后鼻子也染上了绿色。读者在看到这一颜色隐喻时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难闻”的味道,从而通过视觉模态实现味觉感知。

五、绘本的隐喻化教学

既然文字隐喻、图像隐喻与多模态隐喻是创作者基于幼儿隐喻性思维进行绘本信息传达的重要途径,那么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沿着创作者设计的隐喻通道开展绘本教学呢?教师对于三大隐喻的挖掘以及对幼儿在注意与理解三大隐喻上的引导成为了解决途径。

(一)文字隐喻:讲述与问答活动

绘本中的文字较少,虽然少但却是支撑绘本内容不可或缺的信息,特别是隐含着隐喻的文字。教师需要通过讲述与问答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强化,并在提问中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如在《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暗含隐喻的文字是“她发出火红、火红的咆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提问“菲菲嘴里有什么?”“菲菲为什么会喷火?”进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部分,“还有什么是红色的?”“为什么会变成红色?”“菲菲的心情怎样?”进而进行总结“菲菲发出火红、火红的咆哮,愤怒原来就是火”。在讲述与问答中,教师围绕文字隐喻这一关键点,不断启发幼儿,帮助幼儿发现绘本中的隐喻,完成对愤怒这一抽象情绪的理解。

(二)图像隐喻:绘画活动

幼儿能否理解绘本创作者在图画中暗藏的隐喻,能否借助隐喻理解绘本内容,绘画是帮助幼儿理解图像隐喻信息,检验幼儿理解图像隐喻与否的办法。同时,通过绘画,教师也可以将图像隐喻这一认知、表达信息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如在《家有生气小恐龙》中,可以通过提问“如果你生气了,你会变成什么?”然后引导幼儿将“生气的自己”画下来,随后欣赏幼儿作品,幼儿在说一说中完成对“+愤怒是凶猛的野兽+”这一概念隐喻的理解。再如《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可开展“生气的我”这一绘画活动,教师可提问幼儿“你们什么时候会生气?你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画下来”,引导幼儿学习用颜色轮廓线手法,表现自己生气时身体的颜色变化,继而完成对颜色隐喻的理解。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的方法,“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可以用颜色来表达情绪,让自己的情绪看得见,这也是幼儿表达、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三)多模态隐喻:儿童剧

绘本展现的是视觉模态,幼儿通过视觉模态通达其他模态,然而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如何被幼儿更为深刻的感知,儿童剧便能达到这种效果。绘本图文呈现的更多是故事中主角的体验,作为“旁人”的幼儿若能进入到喻体的世界,那对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会更加深刻。通过儿童剧中的音乐、美术、台词、动作、声音、舞蹈、道具等要素的呈现,绘本中被遮蔽的多模态都将得以体现。依据绘本内容撰写的儿童剧剧本为儿童剧提供了隐喻脚本,幼儿走出现实世界,沿着儿童剧深入到喻体世界,感受着绘本角色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形象特征等,这将是绘本内容的动态呈现。如在绘本《家有生气小恐龙》中,当生气的幼儿穿上恐龙服装或喷火龙服装(道具)站在观众面前时,表演者和小观众们就已经将“+愤怒是凶猛的野兽+”这一概念隐喻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视觉模态被活灵活现地激活。幼儿通过扮演喻体进入虚拟世界,深化对绘本故事的认知,幼儿体验随喻体情感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文献:

[1]宋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婷婷.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再评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董文明.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及其教育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5]白丽芳.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6]李毅,石磊.教學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3).

[7]Hoffman,R.R.Metaphor in science[A].Honeck and Hoffman(ed.),1980.

[8](英)克里斯·辛哈.语言、文化与心智:发展及进化与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9]Paula Rubio-Fernández,Susanne Grassmann.Metaphors as Second Labels:Dif?ult for Pre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016(4).

猜你喜欢

隐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