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强区建设的建议

2019-12-25吉卫星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榆次区通过打造新基地、改造老园区、普及新装备、培育新模式、推广新品种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技术、人才、经营、投资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作者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强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人才;投资机制;农技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215068

改革开放40a以来,榆次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历了农村改革的多轮战略调整之后,农业结构趋于优化,现代农业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发展的动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農业转型取得的成就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强区建设”,在4个方面下大力气谋求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1.1打造新基地,拓展产业新空间

通过引进南方菜种和果种,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栽培,促进生产向新、奇、特发展。例如:德御公司在乌金山打造千亩金紫苏基地;华顿公司在什贴推广杂交谷子推进万亩优质杂粮基地;锦宏奶牛合作社推进粮改饲“一地双茬”模式,全区完成全株青贮玉米播种面积1733.33hm2;张庆乡西长寿村宏艺农林合作社引进百香果种植,已经发展到13个温室1万余株;绿益康润养猪合作社试种新型饲料作物“构树”;乌金山镇后沟村引进蓝莓种植,面积达23.33hm2;北田镇杨梁村火龙果特色种植已经延伸到加工环节,开发出酵素等产品。

1.2改造老园区,挖掘增收新潜力

石羊坂村温室园区通过使用绿肥防控土传病害技术种植番茄和水果,并配合高垄栽培、温室微喷等技术,达成了低成本转型的目标。北田镇杨梁村推广使用鱼菜共养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修文镇内白村绿鲜合作社也采用了该技术,与草莓无土栽培共同成为老温室园区解决病害严重、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的可行之路。长凝蒜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晋中,在采用保鲜处理技术后,加以包装宣传上市,在做强做大地标产品上做出了大胆尝试。北田镇果亿合作社在改良新红星果园的工作中,通过采用果型剂、土壤调理剂的新技术,生产出蛇果,为榆次区的老园子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1.3普及新装备,提升生产新效能

重点推广智慧农机系统,通过安装农机GPS智能监控终端103台,推广使用智能化数据监测系统、智能电动放风机、自行运肥车、施肥机、摇臂式卷帘机、电动运输车等新型农机装备,提高老园区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收入。如康养源公司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了多种结构的温室,如智能型玻璃温室、土墙温室、内置棉被连栋拱棚、新型双摸+棉被拱棚、全拱架第4代蔬菜拱棚等。东阳镇庞志村聚鑫喜公司引进了单膜+棉被新型拱棚技术,单棚面积达0.17hm2,比普通棚大1倍,生长期提早80d,该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了24座,每棚效益可达12万元。

1.4培育新模式,发展经济新业态

德辉牧业在传统奶牛牧场建设的基础上,引进了巴氏奶生产技术,并引入DIY实景体验,同休闲观光融为一体,创建生产、生活、娱乐相结合的休闲牧场,创造了一条奶牛养殖业的新路。尚品天香农牧公司采用“公司+农户”肉鸡养殖模式,在长凝镇北头村建设了出栏90万只肉鸡养殖场。金田、永长润合作社分别与天邦汉世伟集团和山西大象公司合作,做大做强养猪事业,强化了北田庄子苹果、东赵小白梨2个品牌。东阳逯村水果西红柿,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销售,不仅增加了经营收入,还提高了品牌效益。

1.5稳定种植业,推广新品种

2018年,榆次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9333.33hm2,其中高品质杂粮达1466.67hm2,均超出年初计划。设施蔬菜建设和调整有序推进,蔬菜播种面积19866.67hm2,完成新改建温室大棚面积200hm2,第2次承接山西省蔬菜产业大会暨三新技术观摩会。果品提质稳步推进,建设庄子乡紫坑新红星标准园、东赵乡上戈村玉露香梨标准园,打造北田、庄子新红星优势区,榆次全区新发展水果133.33hm2,果园高光效树形改造实施533.33hm2;新发展中药材333.33hm2;前3季度全区肉、蛋、奶产量达到7.71万t,猪、牛、羊、鸡饲养量达698.51万头、只。

2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仍起主导作用,但继续推动产业升级的潜能已释放将近,虽然原来的一些办法和思路仍然有效,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渐疲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但在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2.1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显现了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特别是长凝、东赵、什贴等东部山区,地势高低不平,土地的单位产出量不高,种植作物的品种有限。受地理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制约,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很大,农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很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品牌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以东赵小白梨、长凝大蒜、什贴小米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在榆次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主要以农户自产自用,或自产自销,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比例不高。

农产品经过粗加工后,即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转化程度不高,个性化农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很少,特色农产品没有卖出特色,产品的附加值低。“榆次特产”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响亮的品牌效应。

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于上门收购,门店自营等传统营销方式。产品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电商平台的应用规模及电商门店的规模都不大,对于产品的分销及影响很有限。

2.3农业服务人才缺乏,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榆次区通过市场采购、合作共建等方式,引进了农机GPS智能监控终端、智能化数据监测系统等新型设备,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土墙温室、智能型玻璃温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园,但受相关工作人员技术素质的制约,对设备的使用及维护上极大地制约了经济效益的完全释放。人才的匮乏及农技推广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3.1一线农技服务人员少,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业是一个需要深入田间地头的行业,需要充沛的体力和活跃的思维。目前活跃在榆次区农技推广一线的工作人员只有几百人,而这几百人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不足30%,严重制约着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

2.3.2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站技术装备匮乏,参加新技术新设备培训学习机会少,无法及时学习掌握新的服务技能,长期如此,导致服务人员的素质下降。

2.3.3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服务网络不完善

基层农技推广经费常年不足,一个农技推广员往往要对口技术推广、土壤肥料、农业环保、植物保护、果蔬种植、蔬菜培育等多个业务部门,导致顾此失彼,造成服务网络出现缺口。常常是有项目经费支撑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撑,就需要临时向主管领导争取,工作实效性和全局性就受到影响。

2.3.4农业从业人员流失,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从业人员收入低,待遇差,导致农村人才队伍大量流失。目前,大部分青壮年都进城务工,留在村里务农的多数是老、弱等缺乏发展后劲的人员,如何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4投入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农业是一个投资收益周期长的行业,需要稳定的、大量的、长期的资金保障。榆次不在贫困县范围,享受不到省市大量项目资金的倾斜政策,以榆次区乡两级可用财力,对于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农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风险抵御水平低,农业本身对于资本的回报率又很低,农业投资领域的制度相对不完善,属于投资领域的高风险行业,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

3对今后农业发展的建议

结合榆次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发展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3.1强化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土地经营创新

榆次区目前的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社会组织能力和经济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发展的不同特点,发展不同的农民合作社。如:东阳是全国蔬菜供应基地,可以出台政策强化蔬菜合作社;庄子的杂粮种植是特色,应鼓励庄子发展壮大杂粮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克服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单户种植经济性低下的缺点,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最好的配置,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最大程度促进土地价值的实现。

3.2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品牌力

3.2.1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农业合作社可以解决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榆次区应该因地制宜,采取“能人领办+基层组织主导+龙头企业带动”等办法,加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规范运作的同时,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支部建立在专业合作社,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2.2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户和市场连接的纽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体现着农产品附加值的高低。

3.2.3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

充分发挥政府招商引资的职能,在不断完善传统销售网络,加强各大零售企业同合作社、农户间的联系的同时,要完善、丰富现代的电商销售渠道,使产品不仅能够生产出来,还可以走出去。

3.2.4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增强品牌力

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稳定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基础。需要注意科技投入,广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新产品;要根据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的渴求推出“绿色产品”以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另外,还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传统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巩固其品牌地位,并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这是改善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不仅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對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也提高产品身价、提升品牌形象。

3.3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充实壮大农业从业队伍

3.3.1对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进行优化

根据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年龄、能力、地区设置等差异性,进行重新配置,使每个人的岗位职责明确,提升农技推广的工作效率。

3.3.2引入新生力量,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紧密相关,面对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应该推出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增加对农技推广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3.3.3政府推出相关政策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支持

提升对农技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财政局和人事局要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和职称等事项的后顾之忧。能够及时更新落后的设备,保证农技推广人员能够接受到现代农业的知识技能培训,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使现代农业的成果在榆次区的农业建设中得到最大地体现。成立专项的农业技术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激发农业从业人员的从业热情和激情。

3.3.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科学设定培训课程,如现代农业知识、管理、市场营销和“互联网+”等课程,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市场开发能力,让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领航者。

3.4完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在农民老龄化和耕地撂荒化严重的村落,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和乡村旅游项目。生态庄园经济和乡村旅游项目依托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是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庄园经济实现了“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空心村”变成“新庄园”,使闲置的资源、资产变成赚钱的资本,使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

3.5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内容,完善对农业生产的各项补贴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用好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改变地方政府与其他主体农业投资的激励与约束结构。建立农业生产的社会保险机制,消减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完善农户生活中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汉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J].江西农业,2010(4):15-16.

[2]李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强县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6(12):53-54.

[3]何彦军,李东旺.积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甘肃农业,2017(2):30-31.

[4]方振生.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今日科苑,2015(2):8-10.

[5]邓秀颖.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作者简介:

吉卫星,男,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