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珍妮特温特森《写在身体上》中的女性关怀伦理

2019-12-25谭梦洁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珍妮特人与自然

【摘要】珍妮特·温特森的《写在身体上》延续其写作风格,用流畅优美的笔触讲述了叙述者与女友露易丝的情感历程,因此《写在身体上》通常被称为是一部“爱的故事”。但在“爱”的主调下,小说仍触及了人与人之间,如亲子,婚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动物,植物关系等描绘;与两位主人公之间爱的基调不同,这些关系中更多呈现的是爱与关怀的缺失。因此,《写在身体上》不仅仅是一部有关于“爱情”的故事,也是一部蕴含温特森女性關怀伦理之思的作品。

【关键词】《写在身体上》;珍妮特·温特森;关怀伦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

【Abstract】Being characterized by Wintersons beautiful language, Written on the body is normally described as a “love story” due to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obsessed love between the protagonists (Narrator and Louis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lots concerned other relationships, like the kinship, marriage and social relations,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like man and animals and plants, which do not manifest love and care. Hence, Written on the Body is not a mere “love story”, but a fiction embodied with Jeanette Wintersons feminist caring ethics.

【Key words】Written on the body, Jeanette Winterson;  Feminist caring ethics; human relations;human-nature relations

【作者简介】谭梦洁,苏州大学。

引言

作为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的代表作之一,《写在身体上》(Written on the Body)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讲述了“我”与女友露易丝的一路的感情历程。对于《写在身体上》这篇小说,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小说中叙述者模糊不清的性别,温特森的叙事语言,或从酷儿理论,文本互文性等出发进行主题研究。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写在身体上》不仅仅是爱的欲望的书写,更是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角度展现珍妮特·温特森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缺乏爱与关怀的拷问。

一、缺失的爱与关怀

1.亲子关系。埃尔金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但当埃尔金因犹太身份被其他男孩孤立时,他开始厌弃自己家庭与身份。人存在于关系中的具体形态,与他人密切相关。当埃尔金的社会关系受家庭影响时,他便与父母渐行渐远,不仅把婚礼的日期故意设定在星期日,而且当他的妻子露易丝鼓励他与父母多联系时,他却给父母寄去了一张圣诞卡片。“埃尔金从不说起他的过去……他听歌剧,买古董,拿正统的犹太人和犹太逾越节开玩笑,甚至连说话口音都改了”。(31-32)

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中,关怀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关系的体现,关怀只能存在于关系中,单向度孤立的世界无法展现关怀。埃尔金再一次踏进家门是在母亲的葬礼后。但“他一闻到店里的气味就反胃”,(67)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亲以扫觉察到了儿子咳嗽,递给儿子一只装满药的纸袋,而埃尔金只想“尽可能的走地更快些,想要离开犹太区域”(68)正如诺丁斯所言,“关怀作为一种关系实践,需要关怀者付出关怀,同时需要被关怀者给予关怀者及时相关的回应,关怀行为才算圆满。”(Noddings 6)以扫给予了关怀,作为被关怀者的主体埃尔金却并没有相关回应,反而选择了冷漠与逃避。父母与子女的关怀行为并没有得到圆满,爱在亲子关系中缺失。

2.婚姻关系。《写在身体上》虽被冠以“爱情故事”之名,但小说中的婚姻关系却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在露易丝对叙述者的吐露中,她与埃尔金的婚姻极具目的性。两人的相识始于在异国他乡的互相取暖与慰藉,两人的结合始于婚姻能够使他们各取所需:对于露易丝而言,她所需要的是在婚姻中拥有掌控权,“我知道他很可靠,我能够控制他,我能够掌控一切。”(31);对于埃尔金而言,婚姻中他所需要的是能够为他带来体面,让他炫耀的伴侣。“他觉得我很漂亮,我对他来说是个奖励。”(31)。两人目的明确,婚姻动机源于各自的私欲。

小说中,有夫之妇露易丝与叙述者之间的爱情必然是对婚姻的违背,而同样作为有妇之夫的埃尔金在婚后也并没有停止他的寻欢作乐。“在诺丁斯看来,道德原则并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而自然关怀来源于爱的情感。自然的情感关系,是建立道德义务感的基础”。(转引自何锡蓉141)。当婚姻关系并非建立在自然的情感关系时,道德义务与自然的关怀也就并不存在。在妻子露易斯眼中,作为丈夫的埃尔金对这个家的唯一所给除金钱外一无所有。由此可见,此段婚姻关系中并不存在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爱在婚姻关系中缺失。

3.社会关系。爱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中,温特森也展现了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小说中,公交车司机与乘客恶语相向;叙述者把手铐的钥匙交给别人,但是拿钥匙的人却莫名消失;在淋病诊所里,医生对淋病患者漠不关心;电话接待员的不耐烦与冷漠。关系是生活的基础,且与人们之间的相遇和情感回应息息相关,但温特森在小说中所展示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回应呈缺失的状态。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思想以善为出发点的,因而相遇是要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是要“建立,恢复和增强关怀的关系。”(Noddings 14)小说中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公交车上的司机与乘客,还是拿走钥匙的陌生人,抑或是与叙述者通话的接待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在相互联系中给予应有的信任与关怀,反而呈现出冷淡与漠然的状态。“关怀伦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因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环境和接触到的人的影响,每个人都对受自己影响的其他个体行为负一定責任。”(何锡蓉 141)温特森通过展现埃尔金与他的犹太家庭,露易丝与埃尔金的婚姻以及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影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即爱与关怀的缺失。

二、缺失的认同与和谐

1.人与自身。温特森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的“身体”。在叙述者得知露易丝身患白血病后,她/她努力地钻研身体的各个部分,如骨骼,皮肤,组织,感官等。但身体所属并不归于个体,正如梅洛-庞蒂而言,“自然之中所有先在之物是人的身体。身体以及身体-世界关系的自动调节使身体成为一个符号系统。”(王亚娟 74)身体作为自然之中的一部分,承受着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自然赋予人类完整的身体,给以身体以力量。但温特森笔下的“身体”除却柔美,确也多病多舛。如身患白血病的露易丝,因癌症而亡的萨拉,以及小说中的淋病场所,癌症治疗所经受的疼痛等,无不在控诉自然所赋予人类的身体,却备受疾病与痛苦的折磨。

关系伦理倡导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而人自身的身体,作为自然中的存在,却给人们带来痛苦与折磨。究其原因,是为何呢?温特森以叙述者的口吻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对生物钟的兴趣越来越大,是因为我们生活得越来越违背自然,我们希望改变自然为我们定制的模式。”(83)现代社会的人类不断地尝试着去改变生物钟,尝试着打破自然所赋予的生活模式,而这一举动带给人类自身的也只是病痛。“肉体的方寸之地竟能染上那么多毛病,真是令人印象深刻。”(45)温特森对人的身体以及人们经受的病痛的描写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忽视自身,不断的打破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生物钟,而在无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下,缺失的认同无疑是将人们自身推向深渊。

2.人与动物。“关怀伦理中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林少晶60)小说中,杰奎琳工作的动物园用袋鼠做实验以服务于科学研究。她问我“知不知道动物园用它们做动物实验?他们活活的砍掉它们的头,这都是出于科学的利益。”(55)动物园于动物是牢笼与枷锁,而于人类则是用以观赏与享乐。“关怀伦理注重具体关系与联系中的人及人类的情感,因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彼此依赖,相互和谐的。”(何锡蓉139)小说最后,当叙述者在寻找露易丝时,不断的呼喊着她的名字时,她/他将自己的这种行为比作动物呼喊同伴行为,认为二者一致,都是在等待着同伴的回应。但与人类不同,动物则是被囚禁在笼子里等待被观赏。正如作者所言,“夜晚的动物园是最伤心的地方。那些动物待在栅栏后面,从白天游客们活体解剖般的目光中解脱出来。”(147)

但在温特森眼中,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自己的品格与感情。“我问墙上的知更鸟。知更鸟是非常忠实的动物,它们与自己唯一的伴侣在一起,年复一年。”(41)不仅如此,动物更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情感纽带。当叙述者与英奇分隔两地时,鸽子是他们联系与沟通的纽带;当叙述者因情感问题而感到焦虑时,她/他的朋友建议养一条狗来缓解心情;当叙述者发现一只流浪猫时,他/她毫不犹豫地将它带回去,并给这只猫取名叫“希望”。“希望”不仅仅是动物带给人的希望,“我给猫取名叫希望,因为第一天它就给我带来一只兔子”(119),更是人作为大自然界的高等生物,带给动物的新生与期待。流浪猫看到叙述者时,“它看着我,眼里闪烁着希望和恐惧。它湿透了,浑身发抖。”(117)温特森正是通过叙述者与流浪猫之间互为“希望”的关系,表达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关怀平等的美好愿景。正如关怀伦理所强调的 “用母性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林少晶,61)

3.人与植物。关怀伦理是尊重生命的伦理,生命不仅仅包括人类生命,也包括动物与植物的生命。“花蕾里也有虫子,那又怎么样呢?大部分花蕾里都有虫子。你喷杀虫剂,你焦灼不安,你希望虫洞不要变大,你祈祷阳光普照。就让花朵开放吧,没有人会注意到边缘的虫洞。”(24)当花朵被虫洞侵蚀,人们更关注的是其观赏价值被破坏,而不是关注花朵本身。所以人们焦虑,希望将虫洞消灭,不要影响花朵的美观。但温特森认为花朵应任其自然的开放,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人与植物的相处应遵循和谐的方式。

“很少有人能够像自然界的生物那样生活…盲目的自然,现代的人类。”(41)温特森将人的生活与自然界的生物的生活相比较,关注到了二者的联系,将人与植物置于平等的位置。不仅如此,对于叙述者“我”,植物不仅仅是植物,更是能够给人带来身心安慰的生物,“我想从花朵和不断发芽的树木间获得安慰。这就是新生活吧,它一定能让我忘却什么。”(155)窗外的景色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愉悦,新生的花朵与树芽带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的慰藉。关怀伦理不仅仅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爱护与关怀,人与自然之间的认同与和谐也是其重要主题。

三、结语

《写在身体上》作为温特森的代表作之一,文字动人优美,无不让读者时时刻刻感受她的文笔与哲学之思。小说虽以爱情故事为主调,但温特森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爱与关怀的缺失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缺失的认同与和谐,影射了现代社会的真实问题。在揭示问题的同时,温特森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角度试图回答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与自然之间的认同与和谐才是填补缺失,化为乌有之道。

参考文献:

[1]何锡蓉.女性伦理学的哲学意义[M].社会科学,2006:139-146.

[2]林少晶.荒原与净土—论温特森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J].当外语研究,2014:58-61.

[3]王亚娟.梅洛-庞蒂自然研究中的身体之思[J].世界哲学,2012:67-76.

[4]肖巍.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6.

[5]珍妮特·温特森.写在身体上[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珍妮特人与自然
记忆银行
记忆银行
那一天, 我终于读懂了爱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兽性农场
银象胸针
心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