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来龙去脉

2019-12-25天田

小演奏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

天田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我在陕北采访时得知这是民歌手刘燕平十九岁时唱响的一首民歌。1951年,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正在青海为修筑青藏公路的筑路部队和民工演出的刘燕平,被选定为西北演出团的歌手,在奔赴北京的火车上,她和同行的陈若飞以采风收集的原始资料为基础,编写了这首陕北民歌《兰花花》。

与许多来自民间的小曲一样,这首吟咏兰花花的歌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光是收集到的词就有近百段,而各段之间却无必然联系,全凭歌者信手拈来,唱的就是情调。经过他们的选择、归纳和整理,又在旋律变化、表现处理上反复琢磨,再通过一遍遍吟唱,一首有故事、有情节的叙事民歌伴着驰行的列车有了新的生命与模样。

到了北京,伴奏还没有着落,刘燕平急中生智,请来了延安鲁艺的老熟人——作曲家刘炽。演出当天,刘炽隐身于侧幕,用一根竹笛伴奏完整首曲子,一曲唱罢,掌声如潮。

会演完毕,刘燕平当即被选去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并载誉而归。之后,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团的成员,她又在历时一年的东欧八国巡回演出中,把《兰花花》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在捷克举行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让东欧听众感受到中国民歌的魅力。当时,一个有趣的反馈是:1953年,罗马尼亚部队歌舞团访华演出,带来的唯一一首中国歌曲就是《兰花花》。

刘燕平是在延安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十岁那年,其父八路军总部和一二○师高级参议、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刘杰三,在延安开参议会期间将她从家乡绥德带到了延安,投入了革命的怀抱。三年后,刘燕平被调到西北文艺工作团,不仅在上演的剧目中担任角色,而且和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行军,参加战地医院的救护与服务。

作家王汶石在观看了刘燕平十三岁时于歌剧《白毛女》中扮演的阴险毒辣、残暴伪善的黄母后,对其大为赞赏。十五岁那年,她又成功扮演了剧中善良憨厚的王大婶。十七岁时,她开始扮演喜儿,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

随着思想、艺术上的成熟,刘燕平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她不仅是陕西歌剧团的主演,要出演团里排演的诸多歌剧中的女一号:《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草原之歌》中的侬措加,《兰花花》中的小兰,《红鹰》中的林华……还是听众喜爱的独唱演员。

刘燕平在舞台上展现给观众的是闪光的形象、活跃的生命,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六岁就患上了淋巴结核,直到二十三岁才痊愈,之后又与肺结核搏斗了十个春秋。

在刘燕平艺术生命最旺盛的那段时间,带病排练、登台是她的常态,下场后的乏力、不断咯血,她总是默默承受,从没对任何人提起。一次排练中,她突然嗓子发紧,只觉得一股腥气直往上冲,她疾步跑到院子里,一阵剧烈的咳嗽后,大口的鲜血喷涌而出,顿时将地上的积雪染得一片鲜红,而她没有声张,略定定神后就平静地回去排戏了。地上的鲜血被继续飘落的雪花层层覆盖,没有人察觉,直到天晴雪化时,人们看到洇红的雪水,才发现她是在拼着命工作。为了止血,医生为刘燕平实施了气腹治疗,用十厘米长的气针将氧气灌入其腹腔,以托起隔膜,减弱肺部活动。腹部充了气后,呼吸、弯腰、转身都受到限制,而刘燕平却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排练,按时登台。也许,正是她所扮演的那些勇敢坚强、勇于牺牲的女英雄给了她鼓舞与激励。她藐视病痛,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只要一进入剧情,就会变得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尚在咯血的病人。

如今,刘燕平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但她仍然关心时事、热爱学习,还学会了阅读和转发微信,经常用新获取的消息和知识同大家交流。

其实,陕北民歌《兰花花》歌词中的兰花花确有其人。兰花花原名姬青芳,1919 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得也很漂亮,到十六岁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像雨后的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因此送给她一个昵称——兰花花。后来,一位红军战士与兰花花一见钟情,于是二人私定终身,发誓要相伴到老。又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不得得暂时和兰花花告别 。

兰花花的父母得知此事后,认为女儿败坏了门风,便托媒人把当时十七岁的兰花花许配给了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虽不愿意,却在父母的逼迫下被抬进了任家。可谁知这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又因抢劫杀人被处决,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姓石的小伙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觊觎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当妻子。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终因精神过于苦闷,于1942 年正月病死,年仅二十四岁。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的消息后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所以一直不敢去看望兰花花,直到听说兰花花病亡后,他悲痛欲絕,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期间,他暗自构思着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转业到陕西省固临县文教科当科员。他日夜想念着兰花花,遂将住院时编的歌曲整理出来,并在歌词中把任家改成了周家,便利用工作之便,开始教周边的村民与学生演唱。由此,《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

小编说史

中国有陕西省,没有陕北省一说,陕北指的是一个地区,泛指陕西省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都位于陕西省北部,故被称为“陕北”。刘燕平出生的绥德县是榆林市管辖地,因此刘燕平是陕北人。

陕西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远,《诗经》中的《秦风》《豳风》都是陕西境内的民歌,这些产生于陕西的古代诗篇占全部《诗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陕西民歌的音乐风格以秦岭为界,陕北、关中、陕南三地分别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陕北民歌旋律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曲调粗犷、高亢、洒脱;关中民歌在粗犷、高亢的格调中,增添了抒情叙事的特征和戏剧性色彩;陕南民歌音域狭窄,旋律婉转细腻。

陕北民歌主要有榆林小曲和信天游。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省榆林市一带,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形式,有一人单唱,也有多人对唱或对白,并采用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唱。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也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则是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北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的生产、贸易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或“脚夫”。脚户长期行走在山川沟壑间,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民歌就是信天游。作为一种风格鲜明的民歌形式,信天游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代表曲目有《脚夫调》《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等。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