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自我认同的分析
——基于2011年CSS数据的分析
2019-12-25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领域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其中,中等收入阶层的兴起尤为引人瞩目。目前,中等收入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在实现“两步走”战略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仍然很不成熟,其成长发育的社会生态系统还存在这诸多问题。如何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增强中等收入阶层的自我认同感,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文献综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随之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李培林认为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开展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对于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学者肖文涛认为中间阶层介于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其划分标准主要是收入水平和财富拥有量。[2]李春玲认为,可以从职业、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方式和主观认同这几个维度来确定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3]还有学者从收入水平、职业类别和教育资本三个指标出发,将中产阶层分为三个类别:核心中产阶层、半核心中产阶层以及边缘中产阶层。[4]钟茂初等以定量界定的方式,通过恩格尔系数将系数介于0.40—0.30的人群界定为中产阶层。[5]朱迪则认为中产阶层是指工作稳定、物质生活比较宽裕,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人。[6]
根据研究问题的角度,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两个方面。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主要的提法是“中等收入群体”,回避了“阶层”这个范畴,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就是介于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的一个人群,应主要以收入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划分标准也主要看收入水平。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主要的提法是“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阶层”,其观点强调“阶层”的范畴,认为中产阶层不仅是一种经济范畴的表述,更多是一个政治的、社会的概念,收入水平只是众多指标其中的一个,地位声望、教育程度、社会交往等指标都应包含在内。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11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1),该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在全国的128个县(区),256个街道(乡、镇),512个居(村)民委员会开展调查。该数据共收集个体样本数据7036条。
本次研究涉及的问题位于该调查问卷的F部分第7题。在问卷中,研究者问受访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大体属于哪个层次: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不好说。
(二)变量与模型选择
我们选择该问题(F7)“您认为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大体属于哪个层次”为因变量。选择被访问者教育程度、目前/最后的主要职业、个人总收入、被访问者性别、目前户口性质、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模型结果可见性别和婚姻状况相较于其它自变量显著性较低,因此我们将“性别”与“婚姻状况”这两个自变量剔除。
我们按照李春玲[7]对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重新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将自变量与因变量再次做了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此外,我们还分别对“教育程度”、“目前的户口性质”与因变量做了交互分类。由此可以发现:(1)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对自身处于中层次的认同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2)拥有非农业户口的受访者对自身中等层次经济地位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农业户口的受访者。
四、分析与探讨
通过以上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除性别、婚姻状况外,教育程度、主要职业、个人总收入、政治面貌、户口性质都会影响个人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选择。而受教育程度、主要职业、个人总收入会对中等收入阶层对自身经济地位的选择产生影响,此外,中等收入阶层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选择呈下移倾向。这也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这一群体对自身的认同程度的主体意识还尚未完全形成。
不管是哪一个阶层都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这是他们在社会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觉悟,这种意识是凌驾于个人观念之上的。阶层主体意识的形成对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国,由于中等收入阶层所在的行业、职业、职位,以及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差异所导致的这个阶层的组成比较复杂,还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一阶层的主体意识比较淡薄。
五、总结
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并意识到了社会中产阶层的兴起壮大,按照人们对社会中间阶层的想象,这一阶层由具有稳定体面的职业,收入在当地平均水平或之上,有一定消费水平能力,个人素质比较高的群体组成。
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以及对选取调查对象的访谈,我们发现中产阶层普遍对此社会身份表现出模糊性、片面性的印象,身份认同上表现出,积极认同、消极认同、模糊认同三种状况,而且以消极认同占多。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的形成,首先依赖其共同的社会结构中间地位、社会阶层地位的认同,但还需要中产阶级成员在自身阶级经历、阶级互动之中,共同的消费、文化价值属性的形成。其次,中产阶级阶层地位认同表现出一定的偏移,向上认同和一致认同比较突出。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客观地位的中产想象中的社会中间阶层为参照,对比自身金钱财富、消费水平,更容易形成向上认同或者一致认同。而与优势群体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则容易表现出“向下认同”的倾向。而男性、感受到工作压力、通胀压力及房贷压力、生活状况变差的中产群体更可能表现出阶层地位“向下认同”;年龄较大、收入较高的中产更可能表现出阶层地位“向上认同”:个体户小业主、行政办事人员更可能表现出“向下认同”。而认为社会阶层分化较大的中产更趋向于“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