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2019-12-25赵新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22期
关键词:围产期下肢血栓

赵新莉, 范 利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 产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剖宫产产妇产后需长期卧床,可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增高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严重影响产妇产后恢复,降低产妇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升高产妇产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率[1-5]。本研究探讨了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5例。实验组产妇年龄24~37岁,中位年龄为(28.12±1.1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14±0.12) kg/m2。对照组产妇年龄23~36岁,中位年龄为(28.11±1.1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11±0.13) kg/m2。2组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产妇家属知情同意,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指征,产前检查均为单胎。排除标准: ① 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期疾病患者; ② 合并严重贫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疾病患者; ③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损伤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① 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协助医师行产前检查,并根据手术类型准备相关手术器械,建立静脉通道,备好缩宫素。术前,医师协助麻醉医师对产妇实施麻醉,产妇术中取平卧位,并使用约束带对其上下肢进行固定。② 术中,护理人员密切监测产妇各项生命指征,根据产妇术中体液丢失情况适当补液,保证术中输液畅通。③ 关闭切口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清点手术器械,将产妇送入病房,并为产妇创建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待产妇术后清醒,护理人员向其讲解术后饮食及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剖宫产产妇术后气管分泌物增多,可出现咳嗽症状,护理人员应遵医嘱予产妇雾化治疗,并嘱家属定期帮助产妇清洁口腔。剖宫产产妇产后疼痛剧烈、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可出现湿疹、压疮等,护理人员应嘱产妇家属帮助产妇擦浴,并定期帮产妇翻身。剖宫产产妇一般需留置尿管,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定期清洁尿管,并定期更换尿袋,从而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⑴ 术前: ① 护理人员向产妇讲解剖宫产流程,并讲解剖宫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之间的联系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与预后,从而提升产妇对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程度,产前结合产妇各项检查结果评估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② 嘱产妇产前主动活动下肢踝关节以及膝关节,以促进产妇血液循环,测量产妇大腿、小腿腿围,若护士发现产妇下肢大腿、小腿腿围均明显超出正常水平,协助产妇穿弹力袜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⑵ 术中: 产妇术中取舒适体位,护理人员协助手术医师实施相关护理操作,术中操作应动作轻柔和缓,避免过度按压而造成损伤。术中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对于行下肢静脉输液的产妇,护理人员在包扎止血时应做到快、准,以减少对产妇血管的伤害。⑶ 术后: ① 产后24 h, 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行床上活动,自主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并协助家属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1次,此外护理人员应嘱产妇家属按摩产妇下肢肌肉或给予产妇双下肢气压治疗以促进产妇下肢血液循环。② 产妇产后输液过程中,应避免在其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并减少使用高渗葡萄糖、高浓度抗生素等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护理人员每日查房均应检查产妇下肢皮肤情况(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情况),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协助患者穿弹力袜。③ 饮食护理干预,产后6 h可给予产妇纤维素、蛋白质含量丰富的流质食物,待产妇排气后可给予产妇米粥、鸡蛋汤等半流质饮食,并保证每日饮水量在2 L左右。④ 护理人员应协助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一般情况下术后18 h拔出尿管后即可指导产妇进行静坐、床边站立、行走等运动,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并嘱产妇穿宽松的棉质衣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剖宫产产妇产前2 h与产后12 h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2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若产妇下肢静脉腔难以正常压闭,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血栓部位有少量血流信号,则判断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剖宫产前后产妇相关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产前2 h, 2组产妇的相关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12 h, 实验组产妇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实验组有2例产妇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6例产妇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3.64%)低于对照组(10.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产妇剖宫产前后相关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产妇较为严重的产后并发症之一,尤其是采用剖宫产分娩方式的产妇。剖宫产产妇在手术刺激下,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含量均增多,产后血流呈高凝状态,且剖宫产术中机体创伤可使机体分泌大量凝血酶及炎性因子,进一步加重血液高凝状态[6-12]。此外,部分研究[13-16]认为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体液丢失均可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血液中细胞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若忽视剖宫产对产妇机体造成的影响,反复下肢静脉穿刺并静脉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可刺激静脉内膜,进一步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本研究对实验组剖宫产产妇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分别于产前、产中、产后给予产妇护理干预,产前、产后,护理人员坚持每日查房,与产妇及其家属积极沟通,并根据与产妇的谈话情况评估产妇围产期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状况,列举剖宫产术后恢复良好案例,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产妇围产期负面情绪,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此外,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剖宫产之间的联系,以提升产妇围产期对临床护理的依从性[17]。李琨[18]研究显示,接受围产期护理干预的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52%, 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改善产妇凝血状态,降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围产期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补血生乳颗粒对SD大鼠围产期毒性
中药渣发酵物对围产期母猪粪便菌群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围产期时间定义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