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呼吸护理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12-25谢利霞万莉莉胡小萍
谢利霞 万莉莉 胡小萍
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湖北 武汉 430030
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受限,导致肺通气过度,呼吸肌疲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潴留、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生理、病理紊乱现象[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尤其是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显示出无创性、间歇性等明显优势,更受医生及患者的青睐。但在机械通气时,患者可能出现身体不耐受情况,且容易出现焦虑 、疲劳、易激惹等情绪表现,影响疾病治疗及康复。因此,本研究将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加强系统呼吸护理,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并经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病情稳定。排除标准:(1)严重营养不良患者;(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女性18例,男性22例,你那里36~81岁,平均年龄(64.03±6.70)岁,Ⅰ型7例,Ⅱ 型30例,混合型3例;原发疾病:重症肺炎 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9例,肺心病7例,其他3例。对照组40例,女性17例,男性23例,你那里38~82岁,平均年龄(64.87±6.46)岁,Ⅰ型6例,Ⅱ 型32例,混合型2例;原发疾病:重症肺炎 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0例,肺心病6例,其他2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药物护理、吸痰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常规健康宣教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取系统呼吸护理,具体包括:(1)加强体征监测:呼吸衰竭患者多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吸入氧浓度、潮气量进行详细记录,注意患者尿量、神志、皮肤状况改变,及时调整护理方案;(2)睡眠干预: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均存在睡眠障碍;为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应缩短其白天卧床时间,睡前指导其温水沐浴、泡脚、喝热牛奶、穴位按摩、听轻音乐等, 改善其睡眠质量;(3)放松锻炼:研究发现,生理不适应、心理不习惯是影响机械通气耐受性的主要原因;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机械通气目的、意义、注意事项,提高其依从性;指导其进行放松锻炼,每日1~2次,每次10~15 min,可配合轻音乐练习,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其呼吸机耐受性;(4)阶段性心理护理:通气前,应进行耐心的疾病知识、机械通气知识宣教,解答患者疑问,消除其不必要的担忧;通气时,应与患者主动交流,询问其感受,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撤机时,应详细解释撤机原因,告知患者病情好转,避免患者出现不安心理;(5)内分泌物吸引:注意观察气管内吸引指征,及时进行吸痰,吸痰前后,可吸入高浓度氧气,轻轻插入多孔吸痰管,同时进行捻转、吸引、上提,每次8~10 s为宜,当遇到阻力时,因分析原因,避免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6)人工气道湿化:根据痰液黏稠度,合理调节湿化温度,32~35 ℃为宜,湿度应在99% 以上,注意及时清除管路内积水,定时更换蒸馏水;(7)呼吸机监测:出现呼吸机报警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确保通气安全;(8)人机对抗护理:发现患者出现气道不畅、痰阻塞时,应立即进行吸痰、化痰处理;发生缺氧所致的自主呼吸加快时,应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增加吸氧浓度,调节PEEP 值,纠正缺氧;对精神紧张、恐惧引起的人机对抗患者,应耐心给予心理疏导,并适当使用镇静剂;(9)并发症预防:为预防气体交换不畅发生,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咳嗽、多深呼吸,配合雾化吸入、排痰机,对可进食的患者,应嘱咐其避免进食太饱,预防误吸;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可能出现口干、腹胀等症状,应嘱咐患者尽量用鼻呼吸,多饮水,尽量减少吞咽动作;脱机前,应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呼吸操、腹式呼吸等呼吸肌功能锻炼,预防呼吸肌疲劳。
1.3评价标准 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量表(GQLI‐7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状态(F1-F10)、躯体功能(F11-F30)、心理功能(F31-F50)、社会功能(F51-F70)等维度,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 结 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 论
呼吸衰竭诱发因素较多,研究发现,呼吸道及肺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创伤、休克等均会诱发该病,从其病理生理改变上看,主要表现为肺泡之间、毛细血管气体交换障碍,可诱发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严重影响肺部通气及换气功能[2]。由于常规氧疗无法有效纠正缺氧状态,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为保证机械通气效果,应给予患者细致、全面、系统的呼吸护理,促进患者康复。传统护理模式更注重疾病本身的护理,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睡眠等方面的需求,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要求。系统呼吸护理的基本原则为“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实际需求为导向,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 分析患者生理、心理变化,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服务,符合现代护理学发展趋势[3]。
以往有研究显示[4],对患者进行系统呼吸护理,可提高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给予患者系统呼吸护理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前,首先应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护理方案进行及时调整,提高其个体化水平。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分阶段开展,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安全感、信任感。同时,给予患者健康睡眠干预,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也有利于维持情绪稳定[5]。此外,还应进行循序渐进的放松训练,提高患者的呼吸机耐受性,减轻其不适感受。为提高通气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还应该提高护理的预见性。研究发现[6], 在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时,可能引起气体交换不畅、人机对抗、口干、腹胀等表现。因此,应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消除诱因,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在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给予患者系统呼吸护理可提高其生理、心理舒适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