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12-25陈旖婷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陈旖婷 张 辉

1.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69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使21世纪成为了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网络变得更加频繁便捷,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寄生虫、传染病等疾病已不再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头等因素,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威胁却与日俱增,如何缓解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已成了全社会都应思考的问题。

1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其心理健康的教育需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和重视[1-2]。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相比于以前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大学作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过渡区,同时也是学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的阶段[3],理应是进行心理健康培养的最主要的地方。据调查,20.3%的大学生患有长期的心理疾病,但其中仅16.4%的学生接受了长期的心理治疗[4];罗晓路[5]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度高,但对现阶段大学所提供的心理教育满意度较低。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新媒体多种多样,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在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等方面受新媒体环境影响较大。但是很多学校的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在教育方面新媒体巨大的潜在价值,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新媒体的利用率很低。因此,尽早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心理教育的新模式,对高校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渠道接触新事物,对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好处[6]。然而每一件事都是双面的,新媒体也不例外,它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1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全新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相较以往更加多样,使二者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7],为后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倾诉渠道。以往许多人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而且非常排斥成为受教育者,而新媒体的发展则有利于帮助消除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且一些数据库中已经进行了整合,这使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者能够更加迅速地找到所需的教育资源[8],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教育者还可通过新媒体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如使用网络流行语或采用热点时事作为分析案例,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不仅仅是使用枯燥的理论或过时的事例死板地教学。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9]。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中,学生与老师处于相对不平等的地位,许多人不能将心中的郁结畅所欲言,因而教育往往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此外,不少人都认为进行心理辅导非常羞耻,担心寻求心理辅导后不会被身边人或社会所接受,长期抱以这种信念会使大学生对心理教育产生抵触心理[10]。但在网络上,没有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拘谨和严肃,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交流过程更加轻松、平等,两者的心灵距离也容易被拉近,前者也更能对后者的话产生认同感[11]。此外,随着虚拟交友平台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自己不能轻易对身边人说出口的烦恼以匿名的方式告知网友,二者互不认识的关系使得人们更愿意敞开心扉倾诉烦恼。

新媒体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及时、高效[12],极大地减少了因时空限制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网络已经和食物一样成为了人们正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愿意将自己的心情感受通过网络传递出去[13],或消极,或积极。当有人在网络上的态度显得过于消极时,很多网友会通过留言、私信等方式及时进行开导和劝解,而不再像以往等到悲剧发生后身边人才意识到此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并且网友都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不再局限于身边,大大减小了空间对于心理教育的限制。

2.2 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发展导致的信息大爆炸易使大学生不能分辨信息的虚实,面对大量信息时无从下手,使其在思想成熟以前受到冲击,从而陷入心理迷惘的状态[14]。21世纪又被称为大信息时代,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无从判断自己得知的信息到底是真是假,更别提从海量的信息里提取出自己需要且一定真实的那部分。虽然这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所以其实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的[15]。再者,大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间大学生接触的人、事、物都对其人格的建立和心态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一旦相信某些不实信息,其思想会受到冲击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譬如微信上许多家族群里会转载各种各样不能辨别真伪的小道消息或者“心灵鸡汤”,很多时候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心理,甚至导致家庭矛盾。

新媒体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16],从而在现实世界变得沉默寡言,人际交往能力变差,久而久之便与社会脱节,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科技的发展使网络游戏、交友平台等快速发展,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舒缓情绪、放松精神的途径,但自控力较差的部分学生易沉迷在虚构的网络世界中,过度依赖网络,久而久之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时,会异常困难[17]。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俨然是两个人,一些可以在网上高谈阔论,针对某件事侃侃而谈的“评论家”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连一句话都不能说完整。当他们无法融入身边人,就会更加沉迷于网络,在现实中逐渐自闭,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不同于传统社会,网络环境虽然相对自由开放,但是网络引导监督机制并不完善,某些缺乏自律精神的人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属于网络犯罪的行为[18]。心理健康包括现实心理健康和网络心理健康两部分,其中网络心理健康又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意识及保持网络和现实的人格统一[19]。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感谢它,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风险。网络上的约束没有现实生活那么强,且每个人的信息都无法保证真实性,所以人们逐渐产生了“做坏事不需要负责”的错误想法,在网络上为所欲为,随意发泄,随处可见的“杠精”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劣质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不够自律的学生更是容易加入这样的队伍,长此以往无人纠正,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

新媒体的便利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僵化和惰化,成为只会复制粘贴的机器,失去思考的意愿和能力[20]。帕斯卡尔认为: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之所以与猪狗牛羊不同,不仅仅是因为身体的构造,更重要的是人拥有思考能力,每个人的特点正体现在其独一无二的思想上。新媒体将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目的是方便人们利用,不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原因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可能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小聪明,不会做的作业直接在网上找答案,需要思考的问题直接在网上搜索……人越来越懒惰,思维越来越僵化,趋同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最终造成学习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搭建并完善专业网络平台

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并配备接受过训练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传统的心理教育多为先使用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再邀请专家根据问卷结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种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覆盖面积相对较小[21],效果甚微。现如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络教育系统,且大部分学校已经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建立了公众号。高校应将新媒体作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的工具,为其创建一个完善专业的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平台上的教育内容并及时更新[22],重视教育课程的打造和规范[23],从而增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学校需要确保平台的保密性,不能泄露学生的隐私。此外,网站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24],学校可定期安排心理辅导培训,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新辅导方法、交流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平台。

3.2 重视预防,及时补救

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教育理念[25]。三层干预方法是目前在高校间接受度较大的预防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方法,即普遍的、选择性的和指示的干预措施[26]。普遍干预针对整个学校的学生,选择性干预针对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指示干预针对已经表现临床症状的学生。因为这种方法在美国的许多学校施行后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不少高校也开始借鉴这种教育模式,希望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此外,陈建文等[25]提出了“键对键”与“面对面”的心理教育模式,“键对键”指网上的心理教育,“面对面”指现实中的心理教育,二者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具体方案依据教育对象而定。这种模式从心理预防教育、早期测评建档、心理咨询干预及后期跟踪解决四个环节将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无缝衔接,既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又能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补救,大大弥补了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其主要工作内容见图1。

3.3 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学校应该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排查,同时应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主动建立对不良信息的防御心理[27]。学校除了负责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还要负责学生的人格品行教育,不论是校领导还是老师,都应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不向学生传达不实或不良信息,不灌输带有个人目的的思想。此外,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使用的心理教材,增加教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发进行心理教育[28]。同时,学校应该将网络与校园活动良性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培训活动,如将某月的主题定为“心理健康月”,举办线下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或线上心理知识推送视频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强化自身心理素养,对有害信息建立坚固的防御体系,从而为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减少“高智商心理病态”的现象。

图1 “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工作内容

3.4 合理利用班级力量

辅导员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平日里注重思想教育,培养个别学生干部作为心理委员,并给予其适当的心理知识培训和辅导技能训练,即开展朋辈心理辅导[29]。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每个班都有一个班主任负责班级的一切事物,大学里的辅导员就是学校里和班级连接最紧密的“管理阶级”,因此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所以用高中的教育方式继续教育大学生是不可行的,应另寻方法。辅导员可以从各个方面与学生创造话题,无论是明星、游戏或是其他,如能合理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络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以亦师亦友的角度帮助学生,就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接受过一定培训的心理委员与其他学生年龄相仿,易于沟通,这种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辅导领域人手不足的问题,黄雪梅[30]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新媒体已经是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和娱乐平台,对其生活和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应行动起来,用辩证的眼光看新媒体,合理使用这把“双刃剑”,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加全面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