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9-12-25张超
张超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泉州 362700)
《中国教育现化2035》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要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些政策为高职院校进行品牌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
1 地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技术型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需要大量更加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地方高职院校进行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地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品牌发展支撑着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品牌是指学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大量的服务于管理、生产、建设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与学生、企业、社会等建立互动关系的总和[1]。高职院校进行品牌创建,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其凝聚力与扩散力,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19年3月27日—29日,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优质校”建设与评价论坛正式发布了金平果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2]。全面、系统、公正、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大陆2613所大学的实力和水平。通过排名,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促进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思考如何发展自身的优势,提高办学质量。
最后,品牌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特别迅速。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的发展,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发展特色品牌教育。若高职院校不注重品牌的创建,很可能被新时代所抛弃。高职院校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把握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方向,创建品牌,才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优秀毕业生。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保障了学校品牌的延续性。
2 地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注重品牌发展,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为社会输出了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高职院校进行品牌建设其实践探索给予我们未来发展有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2.1 树立差异化办学理念
地方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结合该地区该校的实际情况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体现在校训、校风、学校的管理方略、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高职院校要确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让办学理念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另外,高职院校可以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增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创建自身的品牌。
2.2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高职院校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国家和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产教融合政策出台后,推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迅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出了新发展点,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国制造2025》也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产教融合,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办学途径,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比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链群无缝对接,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办学特色。先后与英国捷豹路虎、法国米其林、日本丰田、吉利汽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了50余个订单班[3]。为服务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可以达到双赢局面。
2.3 专业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关键
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赢得社会声誉的法宝,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重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对接产业。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及时开发设置新兴专业,打造结构合理、具有特色的专业体系。比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完成船舶类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4个专业群建设,素材资源总数达到14 802个[4]。为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共享资源,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创造了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并保证了学生就业质量。
2.4 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分类施策”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并专门就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教师资格标准及认定、兼职任教等内容做了规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政策性阻碍。在这种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实际,积极围绕“双师”特色,优化人员配置,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注重教师的能力提升。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圆满完成了代建新疆G30乌苏至赛里木湖一级改高速公路项目,标志着学校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新途径[5]。在项目建设中,教师们理论与实践融合、注重团队合作,最终培养了一支体系完整、职责明确、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地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
虽然地方高职院校在品牌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背景下,除了需要继承以往的先进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促进地方高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3.1 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品牌特色
地方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于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品牌经营意识,注重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动高职院校全体师生,上下形成合力,对品牌进行正确定位,共同打造出该校的品牌特色。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学校品牌,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
3.2 建设品牌专业、增强品牌效应
地方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品牌专业。这就需要地方高职院校遵循国家政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整个产业及当地龙头企业的详细发展状况,准确分析该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数量、结构和层次需求、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哪些是热门,哪些即将被社会淘汰,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品牌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持续做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增强品牌效应。
3.3 培养品牌学生、夯实品牌根基
学生质量直接体现品牌建设的实效,学生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务必要重视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能的品牌学生。李克强总理2019年3月27日上午考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勉励学生们更加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顶起中国制造的脊梁[6]。地方高职院校要注重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品牌竞争力。
3.4 建设品牌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招聘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来担任地方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积极探索对外合作模式,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深度接轨。同时,高职院校可建立相关专业研究所,引入企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等创建一批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品牌教师团队。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3.5 建设校园品牌文化,提升学校声誉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创建品牌文化,提升自身品牌建设的文化底蕴,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当学校品牌的广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构建以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校园文化浸润学校环境各个角落[7]。金融文化特色鲜明,使得学校连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很好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