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地域文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25许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徐州校本传统

许霁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运河分院,江苏徐州 221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孔庙之行,习近平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高层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提出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以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决心。

2014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校本课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政府发文推动通过学校教育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徐州市政府也极为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展。政府于2007年推进了《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在2013年启动徐州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建设,完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还集中建设了“徐州汉文化景区”精品文化产业带。市政府的文化资源保护给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打造了更宽广的平台。

顺应国家政策进行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既能够传承弘扬和提升徐州地域文化,还有利于缓解学生与课程的对立,引领学生回归生活。

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检索可见徐州地域文化走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却处于极不完善的阶段,研究论文和校本课程教材很少。

1 研究现状

1.1 全国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共计15 096篇,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有18 624篇,且研究范围都较广,程度都较深,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大一统局面,为地域文化走入课堂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

但真正把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研究2005年至今只有98篇论文,其中偏于理论的资源开发和文化研究分别有 21篇、11篇,占比 21.4%、11.2%,共33.6%,课程开发和建设类论文21篇,占比21.4%,所以在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课程融入课堂的实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长足发展,目前研究不算多。

1.2 徐州研究现状

针对徐州地域文化的40篇论文中只有4篇结合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分别是杨修红《徐州汉画像石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资源开发》、陈洪仁《徐州如何进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刘铭《徐州市区中小学校学唱地方戏曲现状调查与研究》、王莉《以徐州汉画像石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建设》。还有一篇孙杰的硕士论文《“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针对徐州本土文化与地方课程而非校本课程的研究。另有徐州市新课程地方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楚风汉韵》,徐州一中编写的高中校本课程教材《自古彭城列九州》,是很好的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但实践效果如何,目前尚无研究。

2 研究意义

2.1 有利于徐州地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徐州不断加大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力度,但仍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遭拆除改造,如户部山上的明清古民居,仅留存了几幢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留下了难以挽回的伤痛和遗憾。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正面临人走技失、人亡歌息的现状,如丰县糖人供、邳州喜床画、沛县梆子等,因此对徐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将徐州地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让学生在常态化途径下了解徐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广泛传播和传承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2.2 能够促进徐州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

地域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地方资源,隐藏着许多经济发展点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无疑是对地方资源的开掘、重视和宣传。因此,开设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产业意义的社会效果,为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2.3 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课程

徐州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实践,让教学内容不再遥远而有隔阂,能随时随地领略文化的魅力;让教学空间不再局限,而是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发生,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使课程更加真切可感,从而创建生命化课堂。

2.4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将有实情实景的徐州地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通过文献阅读、交流讨论、参观体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徐州城市精神的特质,探寻徐州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长人文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实现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基于徐州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研究

3.1 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分析

3.1.1 徐州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徐州,有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有吕布射戟台,有彭祖高寿八百的传说,有惨烈的淮海战役等。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下徐州产生了多种艺术文化,如邳州喜床画、跑竹马,睢宁大鼓,丰县坠子,沛县梆子、武术,还有习主席亲自购买的徐州手工编织香包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1.2 学生的需求

深受地域文化熏陶和润泽的莘莘学子,在情感、思维、习惯等方面早已留下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烙印。因此,在校本课程中适时怡当地融入徐州地域文化,不仅能让本地学生倍感亲切和自豪,也会使学习、生活于斯的外地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进而更好地融入徐州、建设徐州。

3.2 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3.2.1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目标

学者朱向红曾说,感受本土文化的深厚和源远流长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以及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传递了徐州地方的民声、风情、色彩,能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与这个地方血脉相容,课程设置应包含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形成健康价值观的目标。

3.2.2 文化遗产传承的知识性目标

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从徐州文化的渊源开始来重新认识本地文化的历史由来、神话、民俗、艺术、礼仪等,从而促进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自身理解和认知。

3.3 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3.3.1 教育性原则

地域文化内涵广泛,包含山川地理、历史遗迹、风俗民情、民间艺术等,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但在融入课程时,应甄选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符合课程教育功能的内容。

3.3.2 体验性原则

我们要激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充满活力。以邳州地区的纸塑狮子头为例,为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把开发的重点放在纸塑手工技艺的保存与发展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人的纸塑狮子头制作,师生共同学习制作,亲自体会参与制作传统工艺的感觉,体会传统手工文化技艺的魅力。

3.3.3 趣味性原则

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枯燥无味,因此在立足地域文化开设校本课程时我们应告别“无趣”,力求“有趣”,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的课程资源。

3.4 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3.4.1 甄选优质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如通过汉画像石的欣赏、评述感受徐州两汉文化流淌出的博大精神,促进美术教育的资源整合,并为地方文化产业打造品牌提供参考。再如将淮海战役编入教材,引入课堂,传承淮海战役精神中蕴含的徐州红色文化等。

3.4.2 借助地域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歌风台,在历史的现场真切感受刘邦《大风歌》的意蕴;安排学生进行民间文学的采风活动,采集整理在徐州地区流传的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等;组织学生开展徐州地域文化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田野调查,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和接触社会的能力。

3.4.3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课程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课程开发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成果为基奠。地域文化原本是以一种零散的、粗放式的原始存在形态存在的,因此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严密的系统化归纳、整合。

3.4.4 评价方式多样化

徐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以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闭卷式考核方式,而应呈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参与徐州地域文化课程中的态度,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研究方法与自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猜你喜欢

徐州校本传统
疫散待春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