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探究

2019-12-25石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德意志价值观道德

石伟

(黄河交通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焦作 454950)

摘要本研究立足手机时代已经到来的时代大背景,立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手机世代”的客观现实,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将量化和质性、横向与纵向、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比较深入系统地探索了青少年手机使用状况及其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观察法和个别访谈等方法为辅收集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等技术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考察了青少年手机依赖、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儒家传统价值观、择业价值观、孤独、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性别、生源地、干部与否、年级、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对青少年手机依赖、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儒家传统价值观、择业价值观、孤独、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的影响,从纵横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手机依赖与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儒家传统价值观、择业价值观、孤独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从纵横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情绪智力、自我和谐、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相关关系、内在作用机制和准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范式,提出手机时代大背景下实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是在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心理特征,个体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是个体所具有的道德信念不断内化的产物[1]。而青少年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学校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体制下,接触其他媒介的机会少,手机是他们获得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介,但由于青少年辨别能力较弱、认同感较强,长期沉迷于各类游戏、音乐播放器、微信、视频聊天,必然会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1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影响

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以道德准则为工具,对照、评价人与人之间的言行所得到情感体验,它通过对道德认识的影响,对道德意志的控制,从而改变人们的道德行为。通常将道德情感分为高尚与直觉两种[2]。

1.1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

1.1.1 手机媒体丰富学生关于道德的直觉情感体验

在4G时代,手机拓展了各种功能,特别是视频通话,是手机媒体最先进的革新之一。视频通话带给学生们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体验,使长期在学校的学生如临其境。青少年通过手机视频通话体验到朋友、亲人的各种情感,也可以通过手机报、手机微博看到社会各类信息,由此产生爱憎喜恶等情感,丰富了青少年的直觉情感体验。

1.1.2 手机媒体能够巩固青少年的高尚道德情感

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升级,手机可以更快地传播信息,各种与手机相关的娱乐活动也不断增添,这不仅促进了全民思想道德的提高,带给人们各种现代理念,同时升华了青少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高尚情感体验,如拥有手机的青少年通过腾讯空间阅览社会道德典型事件,浏览网友对社会事件的评论,能够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1.2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消极作用

手机媒体对部分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直觉体验造成破坏。从2009年至今,国家联合多方面力量,从各渠道不断展开手机网站的专项清理整治活动。由此可见,手机媒体具有的灵活性、多样性、拓展性、容易储存等特点,已经成为不良信息转载的载体和工具。因为互联网手机都具有上网功能,这为网络浏览色情网站奠定了技术基础,一些通讯器材店和手机维修店将手机色情从网上转至网下,淫秽色情手机网站与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广告运营商结成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这是手机黄祸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手机媒体还带来许多不良信息 (如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低级广告等),甚至一些病毒,这些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直觉情感,还会使青少年审美低俗化,使其难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 手机媒体对部分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感的形成产生阻碍作用

3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正逐步向手机网络发展,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容易盲从,极易被西方霸权主义利用,政治思想西化,降低民族认同感,逐步丧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一些感性的声音很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阻碍了青少年高尚的情感体验。

3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影响

3.1 手机媒体对道德意志的积极作用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道德行为所进行的自觉努力,是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和行为的力量源泉。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2]。

3.1.1 手机媒体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与互联媒体相比,手机媒体更胜一筹,它是青少年提高社会化程度的现实手段和工具。手机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将使用者禁锢在固定空间的局限,实现了人类沟通自由,创造了沟通的零距离、零时差。同时这种移动、自由沟通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休闲方式。在青少年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格逐渐形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道德意志自觉性辅助,对青少年自身行为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而手机媒体在为青少年提高交流兴趣和沟通热情的同时,也带给青少年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他们形成道德的自觉性。

3.1.2 手机媒体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道德意志的果断性

人们逐渐进入手机时代,青少年道德意志的果断性也在其中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在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时,要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和多元的信息资源维度考虑,显然手机媒体作为当前最具普及性、便携性、内容丰富性、信息即时性的沟通工具,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首要方式[4]。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信息结构中,手机作为各类信息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对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思想交流、形成道德意志果断性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在资讯复杂的环境中能够迅速判断并做出恰当的行动显然是对他们道德意志果断性的培养。

3.1.3 手机媒体有利于青少年坚定道德意志的自制力

手机媒体是人类在传播史上的硕果,速度快、娱乐性强、互动性方便的优势让手机用户相互分享、提供、参与网络的信息互动,作为沟通和娱乐工具也是青少年的最佳选择。青少年在使用手机媒体时,部分青少年因具有正确的道德知识、合理的道德需要、健康的道德情感以及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使道德意志的自制力更加坚定,能够主动地筛去手机媒体中的不良信息。

3.2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意志的消极作用

3.2.1 手机媒体削弱了部分青少年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虽然手机媒体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道德意志的自觉性,但也对部分青少年道德意志的自觉性提出了考验。2015年2月5我国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网民突破六亿,七成使用手机上网。而手机网络信息由于缺乏监督,导致诸多信息不准确、不客观,一些违反伦理道德的信息在手机上屡见不鲜。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加之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必然对其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教育带来考验,例如青少年通过手机视频观看淫秽视频等,这些手机内容则不断削弱青少年意志的自觉性。

3.2.2 手机媒体消损部分青少年道德意志的果断性

手机媒体为青少年带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包括一些非权威信息,对传统道德规范构成挑战,甚至会出现道德虚无主义的状况[5]。许多青少年出现“道德冷漠症”,主要表现是:在接触手机多种信息后,对道德问题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行为上表现出优柔寡断、随波逐流,对道德是非缺乏果断性,如针对老年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问题的争议通过手机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消损青少年道德意志的果断性。

3.2.3 手机媒体减弱了部分青年道德意志的自制力

随着手机的普及,在教室、餐厅、宿舍、厕所等随处能够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低头族”。手机上网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些学生无法控制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形成“手机依赖症”,这是对道德意志自制力的严重放任,对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学习造成严重影响[6]。此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仍处于培养与构建状态,过度沉迷于手机上网对其思想道德的构建带来的问题也正在凸显。另外,手机媒体的信息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增加了对青少年监督和管理的难度。因此,手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挑战,减弱了部分青少年道德意志的自制力。

综上所述,在对青少年的实际教育中,我们要全面认识手机这一新兴媒体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对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科学管理,控制手机对道德品质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手机在道德品质的积极功能;另一方面有助于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成才,进而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德意志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