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瓷器鉴定要点
2019-12-25姜涛
□姜涛
明代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窑厂数量大,生活、建筑类器物及其他品种大大超过了以往历代, 展现了陶瓷业空前繁荣发展的局面。 由于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再加上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民间在工匠完成官府下达的烧制任务之余, 还可以进行自主烧制, 客观上对手工匠人的劳动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间,民窑产品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官窑烧制数量,而且在质量上也烧制出了大量和官窑器物相媲美的精致瓷器,其中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当时的主流器物。 明代烧制瓷器的窑口有很多,分布广,著名的窑址有景德镇窑、德化窑、龙泉窑等,而江西景德镇窑的发展更为突出, 逐渐形成了景德镇窑口傲视群雄的局面。 下面简要论述一下明代早期景德镇瓷器的鉴定要点。
一、造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明代瓷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无论是瓷器的烧造数量,还是器物的造型品种,都比元代有了较大的增加,瓷器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物品, 不仅在国内流通使用, 而且销到国外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此时瓷器的烧制工具和烧造工艺都比以往有了改进,制作水平也大为提高,因此明代瓷器在制作上比元代的精细一些,造型秀美灵巧,盘子等平摆器物的圈足慢慢呈抬高趋势,稍内敛,内底凹陷。 但是元代流行的高足碗到了这个时期, 足部反而矮了一些,碗壁更深一些,形成上、下基本均等的情况,口沿与足沿稍外撇,看起来更加沉稳。 大件器物,如花瓶等器物中间的接痕已经不那么明显, 外形上显得更加平整与美观。 圈足修得更加柔润,与元代有一定的区别。 明代器物的形式多样,有盘、碗、瓶、罐、炉、盒等,其中小件器物数量要比元代多,明代玉壶春瓶,相比元代的腹部较丰满一些,颈部比元代的要粗矮一些,整个瓶体变得较粗矮。
二、瓷胎
从瓷胎整个情况来看,胎骨的颜色比较白,明代早期、中期胎质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一些,而晚期胎质逐渐变得粗糙,胎壁也厚了一些。 明代瓷器胎土比元代的要精细,故所含杂质、铁质较元代的少些,胎质较为纯净,因而在一些器物的沙底上所呈现的火石红色氧化铁红斑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有的白釉器物胎骨薄到极点,永乐时期的薄胎器物薄得像只有瓷釉没有瓷胎一样,呈半透明状,迎光照看,器物上的暗花图案清晰可见,故历来人们对此有“脱胎”等美称。 还有一种属于半浆胎器物,这种胎骨更为精细,因而在瓷胎的坚硬程度上稍差一些,此种浆胎器物在永乐年间可时常见到,对清代早期的浆胎影响比较大。
三、釉色
明代景德镇瓷器在瓷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得益于制釉工艺技术的提高,这时的釉质不仅细致而且更加紧密,釉色品种大为增加,红釉、蓝釉等品种得到更普遍的运用,这个时期的红釉已烧制成功, 颜色很鲜艳。同时又出现了黄、绿、紫等釉色,这说明明代早期瓷器在单色釉瓷器的发展上还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明代景德镇瓷器在色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为显著,沿承元代继续烧制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但其特点和元代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斗彩、五彩等色彩是明代的新品种,彩色瓷器得以流行。
作为主流的青花,烧制原料虽然都是金属钴,但来自不同地区的钴矿,所呈现的色泽就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青花呈色特点,大致可分为早期(永乐、宣德时期)、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三个时期。 早期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又称“苏麻离青”,其特点是色浓艳,画面更具变化、更生动。 器物表面伴有铁锈斑,原因是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中期主要使用淡雅的国产平等青料,晚期为进口回青料。 这三个时期的三种青花特点各不相同。
而釉里红烧制得比元代的成功,红颜色纯正,但数量明显少于元代,明代早期以后就很难见到了。 以上所述瓷器的各类色彩,表明明代瓷器在色彩烧制的工艺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它是彩瓷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四、纹饰
明代瓷器的装饰方法和元代基本相同,依然是以绘画纹饰为主,也有少量的刻画纹饰,在纹饰的绘画和花纹装饰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改元代的豪放风格,朝着工整、精细的方向发展。 从纹饰题材上来看,明代早期缠枝花卉、云龙较为常见,花鸟人物少见。中期、晚期纹饰题材逐渐增加,各种花鸟、花卉、人物以及龙凤、走兽等皆有之。 总的来说,明代纹饰内容比元代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明代彩色瓷器的发展,促进了瓷器纹饰的发展,使得绘画这一装饰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下面就一些常见纹饰加以描述。
龙纹有猪嘴龙之称, 龙纹龙头较长,吻部突出,两眼在同一侧面。 其龙爪大多数为三、四、五爪,形呈风车状,龙发竖直向前上飘,龙鳞的描绘相对简单,此时的龙纹绘画立体感较弱。
八宝纹在元代就比较流行,明代绘画顺序与其有所不同,明早中期八宝纹顺序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晚期的顺序多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多加注意。
明代婴戏图中的童子,头大身短,比例不大合理,并且头顶后部特别大,尤其到明晚期,这种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
五、款识
元代不盛行款识装饰,有年款的更为少见,有的仅是纪年、记事款和极个别的内府、枢府、太禧款等官窑款。 自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之风逐渐盛行起来,并不断地丰富与完善, 成为制瓷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瓷器的其他方面一样,成为我们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代瓷器款识的发展是较为突出的, 这时候器物特别盛行款识,主要是纪年款,少数是吉祥、家藏款,如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玉堂佳器、慎德堂博古制等。官窑器物绝大多数都有年款, 民窑器物少数有年款,而多数器物没有年款。 年款的形式以书写为主, 刻印的比较罕见,根据年代来看,永乐时期带款的比较少,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宣德时期,达到了一个数量上的高峰。 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是各有特色,如成化款识比较肥润,而正德款识比较工整大气,弘治款识显得十分秀美。 款识书写字体大多是楷书,也有部分篆书体。 款识的格式既有横款,也有竖款,品种繁多,其中宣德器最常见的是六字两行楷书款, 也有六字单行横款及六字单行竖款,此外还有四字两行楷书年款。
与前朝相同,明代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质的飞跃,为瓷器烧造艺术取得成就提供了保障。 明朝各历史阶段都在景德镇设立官窑,与几十座民窑相映生辉,使景德镇瓷器成为瓷器生产的绝对主流, 一直影响至今,为后代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