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千年都市的凤凰涅(上)
——写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际

2019-12-25阎铁成

关键词:郑州发展

□阎铁成

郑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她位于中国经济腹地,古代被称为“天地之中”,今天被称作“中部核心”。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是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枢纽,起着战略支点的作用。2016年年底,国务院在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时指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由此开启了郑州向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更高层级城市迈进的新征程,这是郑州的历史地位回归,也是新时代郑州的使命担当。

一、历史的回望

在当代中国城市群中,郑州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5300年前,这里便夯筑起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版筑城池。4000年前,这里就构筑起了中国第一个一统王朝夏代的王都。3600年前,这里已建起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商代都城,并且以她为核心,周边十多个城镇拱卫相望,形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最早的城市群。郑州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的先河,经历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进入冷兵器时代,无险可守的郑州完成了创立和奠基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重任,开始演绎自己的“另类人生”。自战国以后,郑州或为州,或为县。20世纪初,郑州竟然沦落成一个城区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仅16万的小城。随着京广、陇海铁路的建成并在郑州交会,郑州复兴梦开始萌动,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等,使郑州刚刚呈现的发展势头昙花一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郑州城市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短短七十年,一个衰败小城迅速崛起,变为一个特大型城市,成为中国现代城市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奠基时期(1950—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1949年,郑州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市生产总值9040万元。工业仅有豫丰纱厂、明远电灯公司、郑州铁路机修厂等几家小工厂和几个小煤窑,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大部分以手工业为主,工业总产值2391万元。商业店铺约900家,大多为饮食、杂货铺。全市5家医院拥有病床100多张,医护人员140多人。市内水泥路面长度为0.73公里,路灯44盏,下水道长6公里。市区没有自来水,居民靠辘轳打井水生活。市内交通靠的是20余辆黄包车。

历经1950年到1952年的3年恢复,郑州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投资兴建了郑州火电厂、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酒精厂等国营工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扶植私营工业企业,全市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1.80亿元,比1949年翻了一番;工业企业发展到104个,工业总产值9245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2.9倍。随着全国大局的稳定,经济建设掀起高潮,在“把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郑州被确立为全国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并在195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省会。

“一五”时期,郑州市的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发展生产为中心,把基本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开始了两千年来郑州经济社会的伟大复兴。这一时期,全市工业基本建设投资3.2亿元,新建、扩建了第二砂轮厂、郑州水工机械厂、郑州油脂化学厂、郑州卷烟厂等65家工业骨干企业,特别是建设了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厂,使郑州成为全国四大棉纺工业基地之一。与此同时,通过对私营工业、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345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96亿元,比1952年增长3.3倍。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一五”时期郑州城市规划,郑州市以老城区为依托,向北、西、南部扩展。道路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各异的行政区、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铁路枢纽区、物资仓储区和居民生活区。城区面积扩大了数倍,形成了新的城市框架。城区居民第一次吃上了自来水,第一次坐上了公交车。195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67亿元,比1952年翻了一番,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4.3%上升为55.1%。财政收入1.26亿元,比1952年增长184%,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郑州市仍然强力推进工业建设,工业建设投资高达7.1亿元,比“一五”时期增加一倍多。在国家统一布局下,对全市工业进行了新建、扩建,建成了郑州铝厂、郑州电缆厂、郑州国棉六厂、郑州印染厂等47家以重工业为主的骨干企业。

农业方面,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水库、水渠建成投入使用。“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现代郑州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础,又经过“三五”“四五”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在全国举足轻重,郑州第二砂轮厂、郑州铝厂、郑州电缆厂、郑州煤矿机械厂、郑州水工机械厂等在其行业内独领风骚。郑州不仅将传统的棉纱、棉布生产技术做到了全国顶尖水平,还实现了人造金刚石技术的重大突破,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用上了郑州制造的船闸,郑州人还戴上了自己产的手表,开上了自己产的汽车,纺织机械产品更是远销世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绿化让郑州在全国有了“绿城”美誉,二七纪念塔等标志性建筑让人们对郑州街巷建筑印象深刻。郑州北铁路枢纽站、郑州东货站、郑州铁路客运站以毂中国铁路交通而世界闻名。

到198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0万增长到450万。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9040万元上升到2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6亿元,第二产业16.6亿元,第三产业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18亿元。拥有卫生医疗机构755个,病床11349张。城市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郑州已经从一个破败小城跃升为全国很有经济实力的中等城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以流通改革为主导的突破时期(1980—2000年)

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完成后,全国城市改革拉开大幕。城市改革是一种以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让城市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新探索,走的既不是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路子,也不是国外城市发展的路子。此时,中国经济发展已呈现新的格局,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迅速推进,在此带动下,全国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东南部地区聚集,中西部广大地区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大中城市围绕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问题,纷纷加强战略研究。为了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对郑州要再认识。”此后,全市上下以及省直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纷纷召开研讨会,这是历史上有关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首次大讨论。社会各界对郑州市情特点和优势、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振兴郑州、发展区域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后,逐渐达成共识:“依靠交通搞活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郑州建设成为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提出这个发展思路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

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郑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郑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主要在于“中”“通”。郑州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在东西南北的经济交往、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能收四方之利,得各家之惠。郑州在中国陇海、京广两大铁路干线的交会处,在全国20个特等站中,郑州占3个,并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加之公路、航空、电信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交通十分便利。与“中”“通”关系密切的是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而这些条件使郑州最有条件建成商贸中心。

二是符合全国对郑州发展的要求。从全国看郑州,郑州在中国经济发展“东靠西移,南北对流”的格局中处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联结点上,客观上起着联系沿海、开发中原、促进西部发展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扩大对外开放中,郑州既有引进、移植、消化吸收的有利条件,又有传播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经验。因此,依靠交通,搞活流通,把郑州建设成为商贸中心,可为郑州在全国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且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它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如果流通不活,“两头”就会受影响。从搞活流通入手,树立做大买卖的观念,建设一批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批发市场,致力于大进大出、深购远销,可直接把金融、信息、旅游、会议服务等第三产业带动起来。把商业贸易作为战略重点,绝不是忽视生产,而是要开拓市场,从资金融通、信息开发、人才流动、科技交流等方面,为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外部条件。同时,发展商业贸易,还可有力地带动老城区的改造,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一设想引起河南省委、郑州市委的高度重视,经过各个方面征询意见,逐步确立了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性商贸中心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国家体改委等五部委将郑州列为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并给予指导,河南省委、郑州市委就加快建设郑州商贸城问题多次召开会议决策、部署,郑州以商贸城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迅速推进。

1985年,充分发挥郑州大交通、大流通优势,争办全国大型交易会的方略启动。短短几年,郑州便成为全国会展之都,每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的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等有上百个,涉及钢铁、建材、百货、医药、汽车、农机等几十个行业。有“中国内贸第一会”之称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连续在郑州举办,每次都刷新参会与交易纪录。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农机订货会、供销看样订货会等,成交额突破百亿元。继上海、天津商品交易会后,国内贸易部批准郑州举办第三个全国性商品交易会,首届成交额达52亿元。1995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国内外客商云集,盛况空前。

1988年,大规模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零售商场。在市区形成了以二七广场、碧沙岗、花园路三个一级商业群为龙头,以十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性二级商业群和数十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为骨干,以遍布全市的便民小店形成的三级商业群为基础的零售商业服务网络,从而使郑州成为中原地区名副其实的消费购物中心。全市规模以上零售商场有300多家,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有5家,是我国省会城市中进入百强最多的城市之一。迅速发展的零售市场,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商战,各家商场比服务、比信誉、比价格、比形象,抓管理,自我要求是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从而使流通体制、经营模式和营销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全国瞩目,推动中国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进行深层次的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并确定在郑州试点。1990年10月,我国第一家规范化现货商品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1993年5月,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形成了期货、远期现货和即期现货三位一体的市场格局,其远期现货和期货交易形成的“郑州价格”,成为中国粮食产销的指导价格,影响世界,被誉为“中国第一市”。在发展期货市场的同时,一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郑州建成,郑州服装市场、鞋业市场、蔬菜市场、纺织品市场、小商品市场、眼镜市场、汽车市场、建材市场等都进入全国专业市场前十位,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随着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在郑州迅速聚集,国家科委在郑州建设了中国中部地区技术交易中心,国家人事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郑州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性毕业生人才市场,产权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日益活跃和成熟,至此,以全国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地方性市场为基础的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框架在郑州基本形成。市场的形成拉动客运、货运、通信业务量剧增,全市流动人口平均每天有60多万,高峰时突破100万。同时,为工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0年工业总产值为302.19亿元,经济总量和城市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建设再迈上新台阶,城区面积达到133平方公里,比1980年扩大一倍。道路铺装684公里,比1980年增长两倍,城区有了高架路,市郊修了环道,新建了4E级国际机场,开通了京珠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郑州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枢纽。

为了更好地发挥郑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河南省决定将荥阳、巩义、登封、新密、新郑、中牟划归郑州管辖,扩充郑州体量。同时,国家批准在郑州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增强郑州发展动力。商贸城建设为郑州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郑州成为国内商品交易最活跃最集中的城市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投资环境,加快了地处内陆的郑州对外开放的步伐,郑州铁路一类口岸、郑州公路二类口岸应运而生,极大地缩短了郑州通向世界的距离,郑州开始由主要面向国内贸易的商贸城,转向内贸、外贸并重,在世界崭露头角。

随着郑州商贸城建设的全面推进,各项经济活动广泛开展,郑州已在商品流通、信息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多种服务,中心城市的作用日益得到发挥。以商贸城建设为突破口,郑州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开始回归自己在中国城市群中的应有地位。2000年,郑州市国产总值由1980年的26.8亿元上升到728.38亿元,第一产业由1980年的4.6亿元上升到42.39亿元,第二产业由1980年的16.6亿元上升到343.29亿元,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5.6亿元上升到342.70亿元,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首次比肩,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4.18亿元上升到46.01亿元。郑州经济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上升到第12位,郑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1997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郑州时,亲笔题词“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对郑州商贸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和成功实践给予充分肯定。

(三)以重铸格局为主导的飞跃时期(2000—2017年)

进入21世纪,已经具备快速发展基础的郑州,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建设,开始进行跨越式发展。在回望与前瞻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目光转向拉大郑州城市发展框架、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郑州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的更高目标上。2000年6月28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郑州市调研时指出:一定要增强郑州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3个月后,他提出要加快开发郑东新区,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随后,一张标志新世纪城市发展理念和成果的郑东新区蓝图在国际规划大师们的智慧碰撞中诞生。短短十多年后,一个面积达340平方公里,以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环形城市、地域文化城市为特色的郑州新城区矗立在中原大地上,并以金融、创新、商务等高端产业快速发展为主导,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郑东新区被评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中央商务区之一。

在进行郑东新区建设的同时,一份以郑州国际机场为依托、建设临空经济实验区的报告被呈送至国务院,这是一个宏伟的规划,也是设想建设的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集航空、高铁、地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形成以综合保税为核心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临空经济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平台为特色的现代航空都市,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2013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设立并开始建设。富士康等一大批电子企业迅速入驻,智能手机产量2017年,已占据全球产量的七分之一。生物、精密机械等产业也快速发展。保税物流发展迅猛,生鲜、肉类等一批口岸建成。2017年郑州新郑综保区进出口值3374亿元,位列全国综保区第一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临空经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六位。在重铸城区框架的同时,产业开始向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迈进,这是对商贸城发展战略的继承,也是进一步的升级和调整。

为了构筑大交通、强化大枢纽,郑州国际机场在10年内连续两次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站舍面积从10万平方米扩至60万平方米,形成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拥有双航站楼双跑道的机场、中部地区级别最高的飞机检修基地。2017年,开通国内外航线218条,货运初步构建起了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的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客流、货流增长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吞吐量夺得中部第一,已成为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四大货运机场之一。新建连接四面八方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和郑州高铁东站、郑州高铁西站、郑州高铁南站,重新确立郑州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新建了铁路集装箱一类口岸站,开通了郑欧班列,实现每周“去八回八”常态化高频次运营,班列货运总量和满载率、境内外集疏分拨范围均居国内中欧班列前列。郑州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强化。

工业结构在优化中发生根本性变化,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产值占比超过煤炭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智能手机、大客车、盾构机等制造引领行业。成功获批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汽车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6万亿元,位居中部城市首位,跨入全国第一方阵。商贸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转换。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日益突显,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10.8%。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现代物流产业、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新引擎,跨境电商“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交易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

“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加快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地位进一步突显,“买全球、卖全球”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家区域性会展中心地位基本确立,会展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城区建设再上台阶,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133平方公里扩大到470平方公里。地铁开通1、2号线,3、4、5号线全面推进,运营和在建里程近300公里。中心城区“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市域放射状快速通道建成10条360公里,新建高速出入口22个。快速公交形成“5主62支”运营网络,成网率全国领先。打通支线路网407条,拥堵全国排名从第8位降至第42位。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得到高度重视。郑州被确立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隋唐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四大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工作起步,郑州歌舞剧、动漫、街舞等让国人刮目相看,历史文化郑州拭去尘埃亮丽再现。

郑州综合实力大幅攀升。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728.38亿元上升到9130.2亿元,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由2000年的第12位升至第7位,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43.62亿元上升到1056.7亿元,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升至第6位。三大产业比为1.7:46.5:51.8,实现了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的历史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公共财政民生支出达到1119.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9.2%,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由115万减少至7584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458元增长到360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2912元增长到19974元。全市总人口由2000年的665万增加到988.1万,成为全国城市净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拥有大专院校57所,在校生95.3万人,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随着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等10多个国家战略平台和改革试点在郑州相继落地并启动规划建设,国家政策形成的叠加优势在全国城市中屈指可数,其磅礴气势正在对郑州乃至中部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郑州完成了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华丽转身,开始向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郑州发展
郑州驰诺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郑州外国语学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