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提档升级路径初探
——以黄河博物馆为例

2019-12-25李雪霞

关键词:社教科技类展品

□李雪霞

一、引言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类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介的不断涌现,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博物馆优化其服务社会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是摆在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与艺术类、历史类的博物馆不同,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主要立足于自然科学文化体系建设,主要通过生动的科学原理展示、科技成果普及,并以广泛的公众参与、学习推动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1]。本文以黄河博物馆为例,从陈展方式和社会教育两个维度探讨提高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的方法。

二、黄河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黄河博物馆,是为促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而创建的。该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是涵盖黄河流域地理、黄河人文等广泛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紫荆山公园游客必看的一项游览项目,实现了地质博物馆的科普与环境教育功能,对广大游客了解、认识黄土、黄河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宣传规划并动员人们参加黄河建设、推动治理黄河的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特举办了“治理黄河展览”,于1955年4月在郑州首展。之后,为配合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黄河规划,同年7月,在中南海怀仁堂用展览的形式向代表们宣讲黄河规划的内容。为使更多的人能够参观展览,又到天津、济南、太原、西安、兰州等地巡回展出,于1957年5月返回郑州,并正式建馆,定名为“治黄陈列馆”。改革开放以来,治黄事业和博物馆事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原来展览馆的单一展示、教育职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经过内部职能的扩展和调整,1987年改名为“黄河博物馆”,确立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完善自身职能,完成了由展览馆向博物馆的演变[3]。在此之后,黄河博物馆从治黄实践中持续收集新资料,不断充实陈列内容,调整陈列结构。经过几十年的锤炼,黄河博物馆的主题陈列——“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善,它包括黄河的自然概况、社会经济状况、洪水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南水北调等6个专题。这一主题陈列,将黄河的历史、治理成就和美好未来融于一体,是地理课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每年到黄河博物馆的青少年观众约占总参观人数的三分之一,该馆被郑州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河博物馆在国家第一次经济建设高潮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更需要积极探索适用于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提档升级路径。

三、黄河博物馆陈展功能的提升路径

陈列,作为博物馆文物展示的主要形式,既是展品呈现的表现形式,也是纪念馆设计者向观众传达理念的最直接的媒介,对推动博物馆社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因此,黄河博物馆在展示形式上,要走出传统的单一化展示方式,充分展现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自然特色、科技元素,做到陈列与环境、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管理与服务的和谐统一[4-5]。

(一)陈展内容的设计应做到不断更新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展览对公众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现今的公众,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他们对这些信息是选择性吸收,只有使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会接受。可以说,公众的需求是博物馆展览吸引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陈列内容设计时,要结合本馆的特点,充分考虑观众的潜在需求。以黄河博物馆为例,该馆的观众群体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其展览应该以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为主,只有这样,展览才会更具吸引力。

(二)陈展形式设计上应足够新颖、独特

在理解展览主题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每件文物的内涵,用形式设计语言,将字面抽象的东西具体地、直观地、艺术地展现给观众[6]。可以说,展览的形式设计是一种视觉设计,其基本任务是既要让展览吸引人,又要给人以启迪,达到育人的目的。传统的形式设计,包括展柜、展架、场景等表现方式;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展示手段已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视频、图像等信息化的互动装置将形式设计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展示手法越来越多元化,大大提升了艺术表达效果[7]。就黄河博物馆形式设计而言,一方面要以新颖作为目标,以独特强化特色,使博物馆展览的形式设计既能站在国内外博物馆设计的前沿,又彰显自家博物馆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准确化。

四、黄河博物馆社教功能的拓展方式

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社会教育是博物馆展览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8]。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现实实践迫切需要不断拓展博物馆的社教功能,对基本展览进行深化与补充,从而拓展社教功能的广度与深度。

(一)提高教育形式多样性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拓展,可以围绕藏品展览在“融入”上做文章,将多种教育手段融入藏品展览,实现超越实物的教育功能。在展示方式及创新应用上,需要考虑其他因素,要结合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和手段,使展示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通常意义下,实物展品自身获得的偶然性,使得仅凭实物展览有时难以获得更为完整全面的视觉叙述,而利用超越实物的教育方式,则丰富了实物展品的教育形式,能够以更为多样化、更接近受众认知的方式来呈现展品[1]40。比如,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可以开发极具特色的“探索屋”;为让普通受众能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可以突破实物展品的局限,制作一些仿制展品,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获得更广泛、更系统的效果。

黄河博物馆可立足自身藏品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活动。通过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博物馆资源制作成便于远程观看的线上节目,与各地学校建立联系,便于学生访问以及学习交流,由此可以在空间上进一步增进全国青少年了解黄河、感受黄河[9]。此外,还可与当地中小学签署馆校共建协议,将博物馆作为学校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引入黄河文物知识讲座、黄河人文历史等项目,让广大青少年与黄河文化资源零距离接触,增加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内涵。

(二)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

鉴于实物展览方式的局限性,需要拓展博物馆的社教功能,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从而能够以更为丰富的活动内容突出博物馆的社教价值。比如,可以设计与展览相关联的主题宣传,从展品中衍生出相关领域的藏品并予以展示。

此外,还可通过与各大中专院校的广泛联合,开展课题合作,推动针对黄河文化的社教活动内容研究[9]。同时,可引入黄河主题活动竞赛,组织不同形式的黄河博物馆知识竞赛活动,推进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建,激发大学生对黄河文明的学习热情。比如,可利用“世界水日”深入高校、社区、单位宣传水文化,组织节水公益性活动,让该活动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有效延伸。

(三)积极引入现代化传播媒介

现代互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开展创新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国家博物馆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导览、场馆介绍等服务,并可以对主要展品进行图文详解。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参观人群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如年度观众总流量、展厅观众流量、观众年龄层次、来源结构等。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和修订个性化服务项目,以满足公众的不同需求。

此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网络文化课堂正在相继开展,为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设置黄河博物馆专题讲座、论坛,中小学黄河文化教育项目,以及设计黄河文化探索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内容,可以有效提升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加传播途径。

五、结语

作为以古老的人类文明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教功能。为紧跟现代博物馆的提档升级要求,既要强调在陈展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还要积极探讨拓展和延伸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黄河博物馆要牢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使命,立足于本馆实际,打造自身特色,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

猜你喜欢

社教科技类展品
月度荐书单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月度荐书单
展品被盗了
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困境及突破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北京与上海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发展对比研究——以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例
国宝展品被盗案
西安市科技型特色小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