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
2019-12-25孙鲁王东桥
□ 孙鲁 王东桥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 102602)
1、前言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如一些硬件设施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得当、奖惩机制不健全等,学生体质健康呈逐年下降态势,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意图通过对该校学生体质健康综合分析比较,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发展与变化,探讨研究增强高职学生体质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6级在校学生共计856人。
2.2、研究内容
(1)身体形态:身高、体重;(2)身体机能:肺活量;(3)身体素质:1000m跑(女 800m)、50m跑、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
2.3、研究方法
(1)数据法。
采取集中测试的方法,跟踪采集大学三年期间各年度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数据。
(2)调研法。
利用外出访谈的形式对京津冀2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考察调研,获得的信息与集采数据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数据具有较强的共性和代表性。
(3)分析法。
将采集测试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标准和等级,对学生大一至大三阶段的体质健康状况作出综合比较和分析,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逐项分析,了解学生入学第一年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基础,以及第二年、第三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指标的变化,以掌握学生三年之间身体健康发展趋势。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比较
数据显示,男生大一至大三的合格率依次为58.27%、56.35%、51.10%;女生大一至大三的合格率依次为 87.47%、85.18%、75.41%;男女生合格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女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高于男生。从数据看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薄弱,比较普通高校学生有很大差距,三年期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第三年呈跳跃式下降。分析原因在于:(1)近些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人文素养、健康状况等综合素质均有所下降;(2)部分男生日常生活欠规律,自制力较差,熬夜、饮酒、吸烟、网游等不良嗜好者较多;(3)一些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不强,惰性较大,意志品质薄弱,缺乏上进心;(4)大部分高职院校第四学期即不设体育课,学生缺少了锻炼环境和动力,从而造成了健康状况的下降。
3.2、身体形态评价比较
衡量身体形态的基本发育指标即身高体重。该校学生实测身高体重数据比较大众纤体指标BM I值得出如下结果:男生第一年过轻、低体重、标准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分别为0%、5%、50.13%、22.83%和 22.05%,第二年为 0%、8.31%、43.50%、24.65%和 23.55%,第三年为 0%、6.27%、43.57%、26.65%和 23.51%;女生大一阶段分别为 0%、1.45%、72.77%、17.11%、8.67%,第二年为 0%、3.39%、72.40%、17%、7.26%,第三年为 0%、4%、73.65%、15.80%、6.80%。 女生优于男生,后两年基本保持平稳,男生在后两年不达标者增多。通过数据对比得出,高职男生身体形态评价不及女生,超重和肥胖者较多,均逾20%,超重人数逐年增加,这些现象是饮食起居不健康、不规律、疏于锻炼造成的;女生则比较注意外在形象,通过节食塑体等方法保持身材,后期低体重者递增、超重者递减。
3.3、身体机能评价比较
肺活量是体现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评价指标。该校学生肺活量评价如下:男生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3.42%、29.13%、44.88%、22.57%,第二年为 3.10%、27.33%、42.63%、26.94%, 第三年为 3%、25.90%、34.48%、36.62%; 女生第一年为8.23%、18.83%、59.76%、13.18%,第二年为 8.12%、17.92%、54.72%、19.24%,第三年为 7.65%、16.71%、44.76%、30.88%。 从数据分布来看,男女生肺活量不高,优良率较低,而且下降趋势明显,女生较男生略好;说明高职学生身体机能状况欠佳,后期亦未有改善。
3.4、身体素质评价比较
(1)综合评价。
男生第一年身体素质综合评价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0.26%、6.56%、51.44、41.73,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0%、5.26%、47.10%、47.65 和 0%、4.39%、46.71、48.90%;女生第一年为 0.72%、13.50%、73.25%、12.53%, 第 二 年 和 第 三 年 为 0.48%、11.62%、67.07%、20.82%和 0.28%、11.04%、58.07%、30.59%。 综合评价显示,男生各学年及格率为 58.27%、52.35%、51.10%,女生各学年及格率为87.47%、79.18%、69.41%,男女生及格率均呈逐年下降态势;女生身体素质综合评价好于男生。
(2)单项评价。
男生:1000m跑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0.52%、0.79%、41.99%、56.70%,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0.48%、0.55%、39.05%、59.92%和 0.31%、0.44%、38.13、61.12%;50m 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 23.36%、11.55%、61.94%、3.15%, 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19.69%、9.97%、65.65%、4.71%和 17.62%、6.27%、47.96%、28.15%;引体向上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 3.41%、3.31%、32.86%、60.42%,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2.11%、2.49%、31.53%、63.87%和 1.82%、1.25%、60.97%、65.96%;坐位体前屈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8.15%、9.72%、69.03%、13.10%, 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7.86%、8.86%、64.54%、18.74%和 7.21%、8.40%、63.01%、21.38%;立定跳远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 2.79%、6.67%、62.49%、28.05%,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2.11%、5.16%、61.77%、30.96%和 1.42%、4.23%、56.74%、37.61%。女生:800m跑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0.96%、7.71%、67.47%、23.86%,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0.92%、5.36%、63.32%、30.40%和 0.85%、4.53%、56.57%、38.05;50m 跑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 3.93%、15.90%、76.39%、3.78%, 第二年和第三年为3.39%、15.74%、75.06%、5.81%和 3.01%、11.16%、67.88%、17.95%;一分钟仰卧起坐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3.20%、8.34%、73.11%、15.35%,第二年和第三年为 2.18%、7.51%、70.15%、20.16%和 2.12%、6.78%、68.77%、22.33%;坐位体前屈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6.15%、13.49%、67.47%、12.53%,第二年和第三年为19.85%、8.96%、59.81%、11.38%和 11.33%、11.61%、66.01%、11.05%;立定跳远第一年优、良、及格、不及格率为3.37%、6.27%、58.55%、31.81%, 第 二 年 和 第 三 年 为 4.12%、11.38%、62.72%、21.79%和 4.05%、10.26%、53.14%和32.55%。 该校学生在五个单项素质中,速度素质及身体柔韧性相对较好,维持能力较强,虽然第三年出现下滑,但降幅不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普遍较弱,并且下降显著;学生的弹跳力偏差,后期又有所下降;男生的上肢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较差,下降明显。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综合评价和单项素质评价及格率较低,维持能力较差。笔者认为原因基于几个层面:①高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必要的认知,体育意识薄弱,自律性不强;②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游、网聊不能自拔,抑制了体育锻炼的兴趣;③学生日常职业技能培训较多,兼职、勤工俭学比例较大,再加上下企业顶岗实习等,使之无暇从事身体锻炼;④高职体育课时普遍不足,学生缺乏外部锻炼环境和内在锻炼动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高职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较低,身体素质较差,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学生的耐力和力量严重不足,在日常学习锻炼中未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
(2)体育课未能发挥功能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没有实现融合;体育考核制度不完善,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助推力弱化,课后很难对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监督;
(3)高职院校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督导和奖惩措施不健全,没有构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工作全面融合、上下联动的统一体系。学生锻炼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差,自主锻炼意识不强。
4.2、建议
(1)根据学校条件因地制宜拓展课程内容,依照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加大身体素质教学比重,重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薄弱部分;改革体育课考核手段与评价标准,考核方法、评价标准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激发学生课上学习与课下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责任意识,进行课余锻炼介入和干预,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身体差异,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促进体育课与课余锻炼融通融合;
(3)增加体育选修课,开展学生体育俱乐部建设,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和条件;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传导作用,促进体育课、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三位一体良性循环;
(4)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会体育工作,丰富日常体育活动,实现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工作全方位协调统一,互为评鉴、督导、辅助和融合;
(5)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完善体育工作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制度,采取必要措施,加大经费支持,增加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的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安排运动场馆开放时间以满足学生课外锻炼的需要,提高课外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