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伯古法造纸76 载纸张远销十多国

2019-12-25

北广人物 2019年49期
关键词:古法造纸术第一村

走进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5 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古法造纸”代表性传承人张 元至今还保持着用蔡伦造纸法从事古法造纸,至今已整整76 个年头了。这种有“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美称的造纸法,由于工序繁琐,易学难精,如今,掌握这种造纸法精髓的,在扶利村也只有张 元一人。在村里,张 元也成了“宝贝”级人物,也成了扶利村的“名片”和网红,很多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他古法造纸的过程。因为张伯的独特造纸术,每年有数万人来村里旅游观光。张伯说,流传了800 余年的古法造纸,哪怕再难也要传下去。

9 岁起就跟着父亲一起学习土法造纸

张熀元说,早在南宋年间就传至四会的古法造纸术一直保存至今,已有800 多年历史,并且制作工艺完整。古法造纸工艺流程沿袭了2000 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所以有“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的美称。逢年过节,张熀元除了祭祖外,还要祭拜祖师爷。

如今,只要自己能动,他还是会亲自动手掌控手工造纸的每一个环节。古法造纸有20多道工序,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会影响到纸张的质量,可能这一批纸都会受影响,成为残次品,卖不出去。在他的记忆中,他有一次因为将竹条泡得过硬,导致纸张纤维粗大,不符合要求,导致一条纸都不能用,父亲因此将他痛骂了一顿。在那个年代,浪费一条纸,有可能就会导致一家人半个月的口粮没了。从那以后,对于造纸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放松。他举例说,从山上砍下竹子后,要将竹子砍成80 厘米长的小段,长一点、短一点都不行,一定要按照规格。然后再用锤子将竹子锤碎,再将竹子放在石灰池中腌制4 个月,直到竹子腐烂,最少也不能少于100 天。4 个月后,将竹子捞出来,曝晒半个月左右,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一个月,除去石灰渣等杂质。

张熀元的造纸作坊面积约有200 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作坊内,两名工人正在按照他的指令进行操作。“纸还是太湿了,下次泡水的时间要短一个钟头。”张熀元摸了摸纸张,像将军下命令一样一锤定音。

85 岁的他成了网红

在四会市,张熀元老人的非遗传承造纸作坊是扶利村一大网红景点。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扶利村,就是冲着一睹张熀元老人的古法造纸技艺而来的。平时很多游客们前来观光,基本上都会来到造纸作坊观摩造纸过程,还亲身尝试抄纸,甚至自己全程参与,生产出一张纸出来。

张熀元告诉记者,一张手工纸的成品需要历经砍竹、腌竹、挞竹、碎竹、打浆、晒浆、抄纸、榨纸、松纸等近20 道工序,历时6 个月。古法造纸中最为重要的工序就是松纸了,厚厚的一叠纸,如果撕开后每一张太薄,不能用,撕开后每一张太厚也不行。他手法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将每条纸中每一张的厚度保持均匀,还能将每条纸的张数也控制在两张以内。而每张纸的厚度还不到1 毫米,能保持这样的精度,全凭手上的功夫。“打个比方,这一条纸如果散开后有500 张,我将另外一条纸松开,也基本上是这个张数。”老人自豪地说。因为纸较薄,一拿就很容易折断,如果一叠纸断了,基本上就没法卖出去了。

古法造纸远销十多国

这种造纸法能传承下来,跟张熀元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张熀元说,在上世纪70 年代,他和父亲就靠着这门手艺衣食无忧。看见周围街坊日子困苦,他心下不忍,就将造纸技艺无条件地传授给村里其他人, 帮助村民建起家庭造纸作坊。最火的时候,扶利村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小村也成了“广东古法造纸第一村”。

如今,张熀元生产出来的成品是用于拜祭祖先的黄色“元宝纸”(俗称会纸)。不仅国内的很多寺庙找他订货,很多东南亚国家听说他的古法技艺后也都找上门来订货。如今,他的手工纸已经卖到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在张熀元的造纸作坊附近,就是他的一栋白色小洋楼。“这都是我靠自己手工造纸攒钱盖的。”老人笑着说。这种古法造纸的市场如何?造纸作坊内的一名工人悄悄告诉记者“,一招鲜,吃遍天,光卖纸,八叔一年收入十多二十万元不成问题。”

他成了小村的“名片”

目前,扶利村片区造纸工场有50 多家,其中6 家是造纸手工作坊,整个造纸行业从业人员约有上万人,年产值达5000 万元。张熀元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人跟着他继续用“古法”造纸。

张熀元说,古法造纸易学难精,工序繁琐,并且利润薄,所以村里的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开作坊。并且,现在机械化操作对手工造纸冲击很大。手工造纸一年一个人才做四千条纸, 机器一天就可以生产几百条。但因为自己祖祖辈辈都是以造纸为生,对这门手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最困难,没饭吃的时候都没有放弃,现在就更不会放弃了。”他说,这门手艺传了800 年都没有断,不能在他手上断了。哪怕再困难,也要传下去。

猜你喜欢

古法造纸术第一村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天工开物》里的造纸术
看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我学会了造纸
乌江文化第一村——郝家湾
从“炮战第一村”到“通婚第一村”
改革开放40年寻访中国港口第一村
The Bees of B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