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之六 将美好年华投入奋斗人生

2019-12-25

北广人物 2019年49期
关键词:梁军北大荒文化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梁军:为建设“北大荒”不懈奋斗

1948 年2 月,中央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在北大荒垦地种田,黑龙江省委在北安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梁军很快报了名。经过刻苦学习,梁军不仅学会了开拖拉机,还掌握了拖拉机检修等。

梁军开着拖拉机奋斗在北大荒,一日三餐吃在地头,抢节气、争进度、保生产。经过媒体的报道,梁军的名气迅速传开。受她影响,许多女同志立志学开拖拉机,并前来支援北大荒建设。于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2 位姑娘组成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梁军是第一任队长。当时,驾驶着拖拉机耕耘在黑土地上的女子拖拉机手,成为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榜样。

1958 年,国产拖拉机诞生,梁军兴奋地开着国产拖拉机的情景,出现在第三套人民币的壹元纸币上。特别是近些年被确认这位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就是她之后,梁军再度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对此,梁军说:“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以我为原型,那是新中国妇女的代表。希望我能成为青年的榜样,让他们都能够继承北大荒精神,发扬北大荒精神。”许多了解梁军的人都说,梁军的事迹正是那段波澜壮阔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真实写照,鼓舞着新一代建设者们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保持开拓进取的坚定信心,创造出新的业绩。1952 年,梁军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57 年初,大学即将毕业的梁军再次投身北大荒建设。经过大学学习,梁军打下了坚实的农机专业理论基础,逐渐完成由一个拖拉机手向农机专家的转变。

回到黑龙江后,梁军长期负责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农机技术,制定技术管理规程,编制地方的农机发展规划,在开发新技术、应用现代化管理科学新方法等高级技术方面很有建树。1990 年,梁军从哈尔滨市农机局总工程师岗位上离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堪称新中国农民和农机事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党的培养下,我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和农机科技人员,为祖国的发展强盛、为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作了一些贡献,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梁军说。

马万水:永争先进的“矿山铁人”

1949 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马万水跟工友们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铁锤、钢钎,带领工友14 次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所探索的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带出了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马万水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矿山事业。

龙烟铁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北京门头沟煤矿调来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当时,龙烟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马万水带领工友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凿岩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开始了第一班生产。

1950 年6 月,马万水率领的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23.7 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当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在实践中,马万水认识到,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

1953 年,“马万水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峒的任务,马万水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1958 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 人,1956 年增加到100 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1961 年8 月12 日,马万水因病逝世,年仅38 岁。在生命最后之际,他仍对矿山生产念念不忘,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

曹保明:生命就是用来奋斗的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工作时总是很兴奋。面对大量待处理的资料,他说:“没有办法停下来。”

曹保明出生于农民家庭,并无家学渊源。18 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曹保明翻到了林青著的书信体散文集《冰凌花》,便被其文字所吸引。手捧这本小书,一个有些稚嫩而又无比坚定的想法在他脑中渐渐清晰:我也要用文字去记录这美丽的东北大地。

1976 年,曹保明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吉林大学中文系的民间文学教研室执教。因为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工作,要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到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去作田野调查。在调查中,曹保明了解到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土匪的“三江好”,实则是救国救民的英雄。东北地区还有多少个“三江好”,从“三江好”的精神内核能否窥见东北文化的一个侧面,东北人文的核心精神又是什么,东北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推动着曹保明不断思考、探索。

从密林到江畔,从雪地到草原;从春种到秋收,从热闹的乡镇到荒草萋萋的古村,曹保明对东北的人文痕迹作着“地毯式”的实地考察。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等省内一批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得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有着人类学家的脚力。

曹保明的视野包含过去五行八作。通过系统整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渔猎文化、森林文化、行帮文化、采参文化、淘金文化、冬捕文化、工匠文化、军旅文化等以特定行业和职业为范畴的诸多特色文化形态研究已经具备理论框架。他有着社会学家的眼力。

曹保明的研究贯通古今民俗文化。他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无论是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大量的文章和专著进行论述。除了对东北民俗的深入研究,他的研究视角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以期找到民俗文化的共性规律,推动民俗学的学科理论构建。他常说,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就是让文化遗产在当代活起来,赋予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近年来,很多要在东北地区拍摄影视作品的编导专业人士都来向曹保明请教,以期制作出原汁原味的“东北感”。他很乐于给他们提供建议,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东北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在大众视野。为弘扬工匠精神,他系统研究了吉林工匠文化,并有专著《吉林工匠》出版;为纪念革命英烈,曹保明又投入到吉林省老兵口述历史的采访撰写和整理工作中。近期,他又在着力研究东北亚地区丝绸之路民俗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为东北地域文化的未来思考出路。他有着民俗学家的脑力。

曹保明的著作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2019 年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了“听曹保明讲故事·一书一记忆”连载专栏。在曹保明著的出版图书中选取105 本,每天推介1 本,持续3 个多月。曹保明的很多著作被译成日、韩、俄、英等文字发行海外,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东北亚国家有着广泛影响。他让世界听到了东北文化的声音,已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

曹保明的办公室显得十分局促,书架和地面上都摞满了书,柜子上还有很多收藏的民俗摆件。别人视之为破铜烂铁的老铺招牌、猎叉鱼钩,在曹保明眼里都是宝贝。他说:“没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文化遗产注定要消亡,但记录它们的存在、记录它们的消亡,是文化学者的责任。”

70 岁的曹保明如今依旧行走在广袤无垠的文化田野上。40 年来,每逢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他一定要到乡下,去看当地集中展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和当地村民一起过节。平日里,如果他没在办公室,就一定是在调研地,或是去往调研地的路上。回到办公室,便坐在纸堆里,整理资料,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到外地出差,也是作息如常。他争分夺秒地整理资料、整理思路,竭尽全力为东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贡献力量。“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停不下来。我的生命就是用来奋斗的。”曹保明说。

杨连弟:热血忠诚开路当先锋

朝鲜半岛,宽阔的清川江汩汩流淌,奔涌的江水穿过悠悠岁月,诉说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连弟的永恒记忆。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抢修清川江大桥,年轻的杨连弟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杨连弟,1919 年出生,天津市北仓镇人。因为家境贫寒,他当过学徒、电工、鞋厂佣工,还做过三轮车夫,经历过许多生活磨难。1949 年3 月,他参加铁道兵部队,成为一名肩负后勤保障任务的铁道兵。

1949 年8 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北,铁道兵团沿陇海铁路节节抢修,卡在了位于陇海路西段的天险——8 号桥。这座大桥坐落在高山峡谷间,高约45 米,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两次遭到破坏,只余下5 座孤零零的桥墩遥遥相望。

任务当前,杨连弟所在部队奉命在3 个月内抢修好8 号桥,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无法登上45 米高的桥墩。杨连弟临危受命,大胆提议利用桥墩上留下的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他带头登上桥墩后,由于桥墩顶端被炸得凹凸不平无法架梁,又提议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并自告奋勇扛下了这个“空中爆破”的任务。在狭窄的墩顶上,杨连弟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进行艰险作业,反复爆破了百余次。最终,他所在部队提前20天完成了8 号桥墩工程任务,在10 月18 日实现顺利通车。杨连弟荣立大功一次,获得“登高英雄”荣誉称号。

1950 年11 月,杨连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抗美援朝前线。正值部队进行第三次战役之时,沸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断,运输线被截断,敌机长时间在周围轰炸骚扰,杨连弟所在连必须在10 天内修复好这座大桥。夜晚作业效率低,杨连弟很是焦急,仔细观察敌机来袭规律后,他打定主意,请示连长要在白天进行抢修。敌机来袭时,他迅速指挥大家分散隐蔽;敌机离开后,他们立马回到桥上,争分夺秒抢修,最终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杨连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次完成大桥抢修任务。1951 年7 月,由于洪水来袭和敌机的猛烈轰炸,大量铁路桥梁毁坏,通车中断,杨连弟所在部队紧急转战位于满浦线关键位置的清川江大桥。

抢修大桥要先搭起人行便桥,但由于水深流急,部队尝试了10 多次都未能搭设成功。杨连弟想到了用钢轨来搭设浮桥,他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奋战30 多个昼夜,终于成功完成任务。架设浮桥的过程中,因为长时间作业极度疲劳,杨连弟被打来的浪头冲走,战友们将他救上岸时,他脸色苍白、嘴唇黑紫,手里仍牢牢攥着一把用来拧钢丝的钳子。1951 年8 月22日,清川江大桥全桥临时修复,满浦线重新全线开通。

1952 年5 月15 日,时任副连长的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不幸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头部,英勇牺牲,年仅33 岁。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原铁道部将陇海铁路8 号桥命名为“杨连弟桥”,并在桥头建立杨连弟纪念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杨连弟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猜你喜欢

梁军北大荒文化
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谁远谁近?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ARX-NNPLS Model Bas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lymer Grade Transition Process*
用北大荒精神教育青少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