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内蒙古草原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19-12-24闫维康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

闫维康

摘要: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区内景区是草原文化外宣的重要载体。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为草原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草原文化;外宣翻译;景区公示语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有研究表明,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乌恩,2004)。内蒙古地区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在草原文化对外宣传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内多数旅游景区都是草原文化外宣的重要载体。因此,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就肩负着促进草原文化对外宣传的重任,是草原文化外宣的重要媒介,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草原文化的对外形象。外宣翻译指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语为信息载体,利用各种各样媒体进行宣传,把外国民众当作宣传对象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跨地域以及跨语言的思想交流以及信息共享的活动。简言之,草原文化的外宣翻译就是草原文化内容——国际传播,草原文化事务——外语表达,草原文化形象——国际建构。

近年来,草原文化外宣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以蒙古语为载体,传播草原文化(董莹,2017),构建草原文化外宣话语体系(高晓焘,2018),克服语言障碍(纪国峰,2019)等,为草原文化的外宣工作提供了思路。然而,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讨论草原文化对外宣传,微观层面的草原文化外宣研究尚不多見,如草原文化外宣话语体系的具体构建与运用,克服语言障碍的措施等等。鉴于此,本文从景区公示语出发,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托,探讨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对外宣传翻译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与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它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是一项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致力于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作出符合生态理性的综观和描述(胡庚申,2013:27)。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即生态平衡、文本移植、适应/选择(胡庚申,2013:198-20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即在“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3:230-246),从而保持翻译生态、文本生态以及翻译群落生态的稳定、和谐与平衡;保持源语与译语文本之间的生态平衡,达到原文的生命在译语环境中生存和长存。

从生态翻译学的原理来看,外宣翻译的本质就是在外宣翻译生态环境中,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与选择的一系列动态过程。生态翻译学提出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等核心理念能够较好地解决外宣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果笑非和韩竹林(2014)认为译者在进行外宣公示语翻译中,应当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肖乐(2014)认为公示语翻译要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译者只有在了解不同国家语言历史和习俗的基础上,方能运用适应性原则进行翻译。周亚莉和王婷(2014)从图腾文化讨论了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认为“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可以保留蒙古族宗教的神秘性,有效地把蒙古族独特的图腾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高莉莉和刘宝强(2015)以介绍拉萨布达拉宫的旅游外宣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出发探讨了其英译策略,发现在“三维转换”翻译方法的指导下,译文流畅自然,能够顺利实现旅游外宣翻译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范式及翻译方法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源语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目的语读着,从而实现文化外宣的根本目的。

二、生态翻译学对草原文化外宣翻译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提出的翻译方法即多维转换,其主要集中在“三维转换”上,也就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对语言形式进行相应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转换。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第一步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第二步是用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把要翻译的文本选择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步是关键,第三步是翻译出译文(胡庚申,2011)。语言维主要包括语体风格、遣词造句、句式结构、行文风格等等。

例1:

原文:金碧辉煌的陵宫,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展现草原帝王陵恢宏气势。(成吉思汗陵宫介绍)

译文:The magnificent and glittering mausoleum looks like a flying tercel,revealing the grandness of the mausoleum of Genghis Khan.

此句译者总体采用直译策略,把“雄鹰”译为“tercel”

(a male hawk)能够较好地体现蒙古族人对鹰的情感。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十一世祖孛端察儿被家人抛弃后,无奈之下养了一只雏鹰,靠这只猎鹰捕来的猎物维持生计。后来孛端察儿的后代繁衍起来,形成孛儿只斤氏,把鹰作为保护神崇拜起来。另外,汉语的语义重心在前,英语在后,“草原帝王陵(的)恢弘气势”译为“the grandness of the mausoleum of Genghis Khan”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较好地做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再现了成吉思汗陵宫的宏伟气势,传播蒙古族草原文化。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胡庚申,2011)。

例2:

原文:马头琴

译文:horse-head fiddle(a traditional Mongolian instrument,

with two strings made from horse hair and a carved horse head)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草原文化离不开“马形象”。马头琴的蒙语读音是“木仁胡尔”,是蒙古族常用的一种弓弦乐器,因常在琴首雕有马头造型而得名。如果将马头琴直接音译为“matouqin”,或者简单地译为“horse-head fiddle”,则可能会使国外受众产生“不知马头琴为何物”的感觉。译者采用译后加注的策略,进一步解释马头琴的属性与来源,补全缺省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了草原文化“原汁原味”的传递,做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1)。

例3:

原文: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中华民族的伟人,世界历史的巨人。(成吉思汗中心广场介绍)

译文:Genghis Khan is a hero of the Mongolian nationa lity,a great ma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a giant of the world history.

除了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外,草原文化外宣翻译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交际的目的,要落实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意图是否吻合。本句原文采用排比句歌颂草原文化的代表人物——成吉思汗,排比句的应用使本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势强劲,强化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达到原文的交际效果,保留了原文的排比句结构,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共鸣,使国外受众亦能感受到成吉思汗的伟大,准确地传递草原文化信息,最终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三、结语

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关系到草原文化的外宣效果,外宣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不同语言、文化、思维的碰撞与交流。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以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传递为宗旨,倡导译者在外宣翻译时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转换,以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外宣翻译的最佳效果,促进草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董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草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J].前沿,2017(9):90-96.

[2]高莉莉,刘宝强.旅游外宣英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中国市场,2015(36):224-226.

[3]高晓焘.内蒙古草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1):52-53.

[4]果笑非,韩竹林.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公示语翻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1):147-148.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7]纪国峰.内蒙古草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才智,2019(21):205.

[8]乌恩.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93-99.

[9]肖樂.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以公示语翻译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03):198-200.

[10]周亚莉,王婷.从图腾文化看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244-247.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