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价上涨对企业的成本粘性有影响吗?
2019-12-24漏世达
漏世达
【摘要】文章以我国2007——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地价上涨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城市的地价上涨会增大企业的成本粘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地价上涨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影响更加显著。文章丰富了成本粘性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价增长;成本粘性;调整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F832.51
一、引言
随着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土地越来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数据,土地出让金从1999年的514亿元上涨到2013年的4.2万亿元,年均涨幅37%。高地价带来的土地租金和用工成本上升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非房地产企业中,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方面通过摊销土地使用权直接影响期间费用;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往往伴随着地面建筑物的交易,而后者的折旧又将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见,土地及地面建筑物的交易对企业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中国地价长期以来的增长趋势降低了企业出售地产的意愿,进而可能影响了企业的成本调整和收益变化。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重要管理手段。“成本粘性”是指成本和收入的变动呈现出一种非对称的线性关系(Anderson et al.,2003)。Banker 和 Johnston(1993)在对前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后,将成本粘性归因为“调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和“代理问题观”。根据调整成本观理论,调整成本可以放大或缩小成本变动的幅度。因此管理者在面临收入下降时,会谨慎作出缩减成本的选择,从而产生成本粘性。现有文献中发现,地价的增长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地价通过影响企业担保资产的价值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其次,地价对于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第三,高地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管理者的投机行为。在地产价格上涨时,管理者更倾向于持有手中的地产,即延迟交易。此时,即使业务量收缩,土地成本并未随着业务量的减少而减少,从而产生成本粘性。
二、文献回顾
成本粘性存在性已经得到学术界广泛的认同,目前成本粘性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企业成本粘性的形成原因上,现有的主要观点有“调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和“代理问题观”(Banker 和 Johnston,1993)。
(一)调整成本观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是根据企业的业务量来制定资源配置的计划。当业务量上升时,管理层将增加资源的投入;反之,将减少资源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向下调整成本大于向上调整成本。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以劳动力的调整为例,指出劳动力的调整成本不但包括解雇员工时发生的解雇成本、降低剩余员工的工作士气从而使组织效率下降的成本,还包括未来劳动力需求回升时重新雇佣劳动力所发生的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二)管理者乐观预期观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研究发现 由于企业的业务量是呈上升趋势的,所以管理者对未来业务量的估计更可能是乐观而不是悲观的。胡玉明(2011)认为较高的成本粘性传递的是管理者预期未来会计盈余增加的正面信息,即在业务量下降时存在较高的成本粘性是因为管理者对未来销量存在乐观预期。当企业出现业务量下降的情况,管理者更可能采取不削减资源投入的决策。这是因为虽然当期削减资源投入可以实现短期盈利目标,但从长期来看,一旦企业恢复了业务量上升的情况,为了与增长的业务量相匹配,必然需要重新投入这些资源。此时保留原有的资源避免了这些资源的重置成本,这就导致了成本粘性的产生。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认为经济增长较为稳健的环境会强化管理者的乐观心态,使得成本粘性增加;时间间隔的延长会降低管理者对未来需求和收入预计的不确定性程度,进而导致成本粘性降低。我国学者孙铮和刘浩(2004)提出了相似的效率论,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诸如业务量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可能仅是暂时的,如果管理层选择立刻对资源配置进行相应调整,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调整开支。而且由于目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转换,导致以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约束机制缺乏实施。这些因素的结果最终就使得企业整体效率更加低下,成本控制的水平降低,最后造成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
(三)委托代理观
Calleja(2006)通过研究英、美、德、法四国的
治理模式引发的成本粘性差异,得出结论导致代理问
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hen et al.(2008)检验了管理者构建帝国主义行为、公司治理与销管费用粘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当管理者有“帝国建造”的动机时,会通过不断扩大公司规模追求个人的薪酬、权力和地位。当企业业务量较大时,经理人通常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来配合升高的业务量;而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经理人不愿降低自身薪酬来减少费用的开支,同时要保留一定自己可以控制的资源,所以经理人会减慢缩减成本费用的速度,这样就导致了成本粘性的存在。Dierynck和Renders(2009)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对于盈利增长的公司,经理人的盈余管理动机较强。Kama和Weiss(2010)以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结果也发现,管理者规避盈余下降和利润损失的动机会弱化公司的成本粘性。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文献主要是研究成本粘性的成因,较少有文献涉及到研究具体类型资源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成本粘性的调整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管理层在业务量下降时仍保留未使用的资源而不是即时承担调整成本,即出现了成本粘性。对于依赖实物资产的调整成本对企业的成本粘性尤为重要(Anderson et al.,2003)。地产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基础生产要素,其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行为也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因为管理层在面对业务量下降、生产规模缩减时,出于未来业务量回升的考虑,不会轻易出售土地以避免“低卖高买”。另一方面,从商品交易角度看,当商品价格处于快速上涨时,理性经济人往往会延迟交易以获得更好的交易利得,此时业务量的变动情况并不决定交易是否延迟。总之,调整成本的存在会导致管理层延迟土地交易,进而增加成本粘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注册地所在城市地价的上涨幅度越大,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强。
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会对企业的成本粘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缺乏活力,现有的国有产权制度的顶层设计即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戴璐等,2016)。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国家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而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是国资委和各级政府,所以他们只有控制权,没有剩余索取权。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论从管理方法還是工作方法上,都还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仅限于固化的计划成本控制,没有动态成本控制意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融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比较宽松。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制度设计更为完善。和国有企业相比,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股东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希望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更加关注企业的内部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通过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成本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更为严格。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地价上涨时表现出更高的成本粘性。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与模型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参考了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关于成本粘性问题研究的模型(1):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变量SOE。若所选样本企业为国企,则SOE取值为1,若所选样本企业为非国企,SOE取值为0。模型中其余变量的界定与模型(2)完全一致。根据假设2,我们预计,β8为负。
(二)样本选择与描述统计
本文研究所涉及企业的营业成本、营业收入等变量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土地价格相关数据来自于国信房地产信息网。企业样本选取沪、深证券交易所2007—2016年的A股上市企业。在原始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处理:(1)剔除ST、*ST、PT类特殊处理的企业,因为其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已不正常;(2)剔除金融保险业,因为该行业的成本核算特殊;剔除房地产行业,因为该行业对土地资源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不同;(3)剔除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为负的样本,因为负数无法取自然对数;(4)剔除数据资料缺失的样本;(5)为了降低异常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水平的Winsorize处理。最后,共获得2 579个企业样本,20 822个观测值。
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基本统计情况。从全样本描述统计结果来看,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在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大体上相匹配。其中D的平均值为0.32,表示在所有观测样本中有32%的企业表现为当年比去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从地价的统计数据来看,LP(地价上涨)的平均值为1.08,说明所观测的样本中,大部分企业所在地的地价都是上涨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各个公司业务量增长波动水平较大,也即其成长性具有较大差异。此外,其他控制变量如资产报酬率(ROA)、资产负债率(LEV)、企业规模(SIZ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的分布从统计结果来看也比较符合实际,不存在极端值。
表2报告了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大部分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5,即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五、实证结果
表3报告了假设1的检验结果。首先,第(1)列是未包括地价上涨自变量及控制变量与粘性交互项的结果。结果显示,当企业的业务量上升1%时,企业的营业成本上升0.879%;当企业业务量下降1%时,企业的营业成本减少的幅度为0.818%。即同等业务量的变化幅度下,营业成本上升的幅度(0.879%)大于其下降的幅度(0.818%),存在前面所讨论的成本粘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成本粘性现象,证明了Anderson et al.(2003)、孙铮和刘浩(2004)以及陈磊等(2012)的研究结论。第(2)列中加入了地价自变量粘性的交互项及控制变量与粘性的交互项进行回归,结果显示,DeltaLnRevenue×D系数依然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同时DeltaLnRevenue×D×LP的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这一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地地价上涨对企业成本粘性有增强作用,回归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1。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如下:杠杆率(LEV)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大,与预期相符;资产报酬率(ROA)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盈利性越好,成本粘性越小,与预期相符;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显著为正,说明企业业务量增长较好,成本粘性越小。
表4报告了假设2的检验结果。我们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资委、地方国资委、政府,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SOE)和非国有企业(NON-SOE)。我们首先对企业是否为国有企业进行了分类回归。表4列(1)为国有企业样本中地价上涨与企业成本粘性的关系,结果显示DeltaLnRevenue×D×LP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国有企业在地价上涨时,成本粘性增强。表4列(2)为非国有企业样本中,地价上涨与企业成本粘性的关系,结果显示DeltaLnRevenue×D×LP为负值但不显著,不能说明地价上涨会增强非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表4列(3)为全样本下的回归,回归结果显示DeltaLnRevenue×D×LP的估计系数为-0.198,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比非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更大,支持了假设2。
六、稳健性检验
模型(2)中的被解释变量DeltaLnCost使用的是企业的营业成本,我们将其替换为DeltaLnAdministration,即企业的管理费用,作为成本粘性的的替代变量。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时,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不与地上建筑物合并计算其成本,而仍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分别进行摊销和计提折旧。使用替代变量我们对模型(2)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
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将因变量替换为替代变量后,DeltaLnRevenue×D×LP 的估计系数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与表3的回归结果一致,这说明地价上涨会增强企业的成本粘性。
七、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企业所在地的地价变动趋势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地价增长加剧了企业的成本粘性,企业所在城市的地价上涨越快,企业的成本粘性越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地价上涨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影响更加显著。
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所在地地价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成本粘性研究领域中关于地价和成本粘性关系的研究,为成本粘性的成因之一“调整成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地价的上涨对企业的影响问题也不断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地价的不断上涨和区位差异的不断扩大为我们研究企业所在地地价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提供了素材。研究企业所在地的地价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有助于企业更好的选择区位,优化企业的成本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磊,宋乐,施丹.企业的成本粘性被高估了吗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2(1):3-16.
[2]戴璐,罗晓蕾,支晓强.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变革阻力是否会倒逼企业的战略变革 ——基于案例调查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3):106-119.
[3]江伟,胡玉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 文献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1(9) : 74-79.
[4]罗时空,周亚虹.房价影响企業投资吗: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13,39(8) : 133-144.
[5]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4,12: 26-34.
[6]谭锐,赵祥.高房价下的制造业转移:城市间还是城市内[J].经济学报,2015,Vol.2,NO2:56-75.
[7]王敏,黄滢.限购和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基于长期动态均衡的分析.世界经济[J],2013,(1):141-159.
[8]Anderson,M.C.,Banker,R.D.,and Janakiraman,S. N.,“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9]Banker,R.D.,Chen,T.L.,“Labor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Cost Stickiness”,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6.
[10]Banker R.,Ciftci M.,and Mashruwala R.,“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st Behavior”,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
[11]Calleja,K.,Steliaros,M.and Thomas,D.C.,“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 Some international c o m p a r i s o n s”, M a n a g e m e n t A c c o u n t i n g Research,2006,17(2):127-140.
[12]Dierynck,B.and Renders,A.,“The influ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s on the asymmetric behavior of labor costs”,Evidence for a non-US setting,Jan-2010,2009.
[13]Kama,I.and Weiss,D.,“Do managersdeliberate decisions induce sticky costs ”,Available at SSRN 155895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