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理念下黄河水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2019-12-24张红梅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红色文化绿水青山

张红梅

【摘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习总书记视察黄河的重要讲话着重分析当今时代黄河的保护和治理,统筹规划与协同管理,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等四个层面,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传播黄河水文化的导向作用,同时指出,宏观蓝图规划和微观意识叙事相辅相成,二者紧密结合是黄河水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黄河水文化;保护与治理;绿色经济;红色文化;故事传播

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坚持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近年来全国各地区不断探究该理念核心,相继开展践行活动,在不断完善相关理论,统筹治理生态系统,规划实施环保机制,推动经济良性发展,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提高民众精神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这一话题于2019年9月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首次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前人研究为根基,依据习总书记视察黄河时的重要讲话,分别从“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共同保护,协同治理”“绿色生态,红色文化”“挖掘内涵,讲好故事”四个层面进一步探讨黄河水文化的高层发展及其转化与传播,以期更好地惠及民生。

一、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黄河千百年来历尽沧桑而奔腾不息,承载了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史。黄河中下游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频。”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视察黄河时言近旨远地说。[1]植被稀缺、土地裸露,导致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下游泥沙含量大,故而民间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在四季更迭中,由丰水期枯水期交替而导致的断流决口现象频发,自古以来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因此,在该地区考察调研时,习总书记非常关注黄河流域的保护治理。黄河水少泥沙多,水沙失衡严重是缓解问题的症结。正因如此,现阶段关于黄河治理方案的讨论中涌现出中游派与下游派,生物措施派与工程措施派,独流派与分流派等各执一词、方案各异的治理派别。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基本完善了黄河流域水文测站和余量测站,使黄河各河段的雨情、水情和沙情得到基本监控。黄河治理开发主要集中在下游堤防、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重大水利工程,在黄河流域建设大量水库、引水等水利设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陕西等地大力开采能源,在河道内开采泥沙用于城乡房屋、道路建设等基本设施建筑,这些人为减沙因素对黄河来沙量影响较大。[3]因此,首要的任务是预防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改善黄河沿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需要从“惜水、节水、爱水”等小事做起。供水期如何放水问题是调节水库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为了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我们需按照以水定需原则做好“量水而行”工作。利用综合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对“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认知度,强化群众节水意识,营造全社会惜水、节水、护水、爱水的良好氛围。保护和治理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比如在黄河三角洲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构筑高效生态园林工程。[4]引黄入洛工程在利于黄河中下游城市河渠水系治理,满足地方居民的用水需求基础上,更具有极强的水生态观赏性。[5]打造黄河—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国家东中西部均衡、充分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均具有重大意义。[6]因此“实施西部调水”“加快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完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是黄河保护与治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共同保护,协同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各地区共抓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及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基本原则。2014年初,习总书记到北京调研时就明确提出了“以水四定”原则,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量水发展”的生态理念。明确水源保护及可供水资源量的限制条件是“以水四定”的基本前提,其目标是确定人口、建设用地、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布局引导方向等。确定水资源同人、地、产之间的关系和关键要素指标是其核心,如可供资源量、人均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建设用地用水量等。[7]因此,黄河的保护与治理需要从各维度、各层面与发展空间综合考虑,掌控全局,在治黄过程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需充分发挥人本作用,凝聚黄河水文化的价值导向,培养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并充分宣传黄河水文化,将学术科研、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切实联结,使治黄队伍富有凝聚力。[8]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黄河时特别叮嘱,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甘肃需首先担起对黄河上游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预防水土流失和生态污染的重任;在河南视察黄河时,习总书记考察了黄河流域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防洪形势等实际情况,以及贫困乡村由产业扶贫到整体脱贫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9]习总书记这种全局意识和协同精神充分体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优势。

三、绿色生态,红色文化

沿黄省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兼顾当地脱贫攻坚与黄河治理保护。习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并着重指出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名副其实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首先应明确何为开发和保护的对象,以及如何落实保护与开发工作。缺失了绿色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人民就会失去生产生活的资本,因此真正需要保护的是绿色生态资源。水是万物之源泉,生命之根基,在“惜水、节水、治水、爱水”的原则基础上,如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以促进发达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帮助欠发达地区脱贫?習总书记提出“六宜”原则:“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强调需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注重贫困地区人民的权利保障及生活改善。[10]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因地制宜的致富路子,依据各自的地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种植有机农作物,开发绿色水产养殖,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等,如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的种植加工产业使当地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很多乡镇逐步开发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弘扬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新县田圃乡田圃大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曾来到黄河沿岸的古县城兰考东坝头乡走访调查,看望村民。他叮嘱当地干部务必关心每个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2019年兰考东坝头镇张庄村作为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11]人们在这里可实地感受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内涝、盐碱、风沙”三害的奋斗精神。习总书记还特别提及了深深根植于黄河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用血液与鲜活生命铸造的“吕梁精神”,激励我们需将此精神运用于当今时代,继续为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务必坚定不移地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12]习总书记用这种温暖的话语和特有的红色文化精神诠释了华夏民族特有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哲学理念和传统美德。

四、挖掘内涵,讲好故事

习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强调,要加强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富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3]黄河水文化内涵的挖掘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不可割裂。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这其中不仅体现了基础的人本思想,更是彰显了以民为本的高尚情怀和“以百姓心为心”的崇高境界。

水文化的内涵研究从“人水和谐”的哲学理念,到水文化意象的感性认识,再到“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理性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果。在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理论方法研究方面,由朱海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从全球水文化传播出发,高瞻远瞩,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将水利水电专业人才与外语翻译人才汇集起来,引进国外最前沿的水文化系列叢书,先后资助并将陆续出版《水伦理》《水安全》《水权利》《水和平》等水文化系列译著,为进一步了解全球水文化拓宽视野,为中国水文化的对外推广奠定基础;并组织高校研究队伍撰写与水文化相关的文章和著作,主持出版了《水文化研究(全八卷)》;还有李振峰、王勤山合著的《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今中外水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动向,为黄河水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跨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在弘扬黄河文化方面,习总书记强调要讲好“黄河”的故事。讲好故事是文化内涵转化与传播的主要方式,既能够体现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又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比较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文化内涵实践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水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公众开展水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两大层面:一是意见领袖的决策层传播,二是社会民众的实践层传播。[14]领导决策层是水文化传播的关键,决定着水文化的研究定位、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因此国家和政府,以及相关的专门机构作为主要的水文化传播者承担着相应的职责;民众实践层是水文化传播的普及,是将水文化中的哲学理念、伦理思想、文学艺术、信仰礼仪、审美意识、实践精神和技术规范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社区服务团体和民间组织等在水文化的教育普及和深入民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9月27日,新华通讯社创办的“中国好故事”数据库正式上线,汇聚了五大类主题故事,将历久弥新的传统故事与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智慧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传承方面既体现了中国领导层的明智决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实践力量。[15]这种展示民族自信的传播方式也为黄河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借鉴。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是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下基层是听闻感受故事的直观途径。习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时,听取了和焦裕禄一起治沙的老党员讲述的关于焦裕禄率领群众“育草封沙,造林固沙”的故事,深入体察民情、水情和沙情。这些故事又通过电影、豫剧和学院讲解的形式,在不同层面的社会大众中传播颂扬,深受基层民众好评。故事的讲述手段在当今时代也丰富多彩,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APP等现代传播手段,不仅可以在各个工作岗位对黄河水利和生态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也可以充分提升公职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及实际行动能力。将水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与水科学中的自然、社会、思维知识体系相互融通,是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重要途径,[16]也是中国水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文化自觉自信与南水北调的宏大工程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把握微观意识与宏观蓝图,是中国水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趋势,也是黄河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尤其是跨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小苑,岳小乔.习近平的黄河足迹[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19/c1024-31363057.html.

[2]周小苑,岳小乔.习近平的黄河足迹[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19/c1024-31363057.html.

[3]李瑶,李文家.黄河重大工程水文代表系列选取分析[J].人民黄河,2019(9).

[4]董连旺,孟垂国.山东滨州河务区打造“百公里高效生态园林工程”[N].中国水利报:美水生态建设专刊,2015-11-13.

[5]张金良.黄河—西北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19,41(1):37-40.

[6]白云飞.“引黄”将全面“激活”洛北水系[N].洛阳日报,2015-12-25.

[7]杨舒媛,等.“以水四定”方法初探及在北京的应用[J].北京规划建设,2016(5):100-103.

[8]安亚菲.黄河水文化与治黄人凝聚力建设[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6):158-160.

[9]周小苑,岳小乔.习近平的黄河足迹[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19/c1024-31363057.html.

[10]周小苑,岳小乔.习近平的黄河足迹[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19/c1024-31363057.html.

[11]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公示: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位列其中[N].汴梁晚报,2019-07-13.

[12]周小苑,岳小乔.习近平的黄河足迹[EB/OL].人民网,2019-09-19.

[13]张翠英.基于两级传播的水文化传播载体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21-23.

[14]贾兵强.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14(6):201-207.

[15]”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上线,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光明日报,2019-09-29.

[16]朱海风.水文化与水科学融通共振是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重要途径[J].中州学刊,2017,248(8):89-92.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红色文化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