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儿童经验的限制
2019-12-24唐燕
唐燕
摘 要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倡导生活化的德育课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特色已非常明显,但依然存在“儿童生活经验”的挖掘和“他人经验”的对接难题。基于儿童经验的相关研究,教学应着力唤醒、激活儿童生活经验,将其生活“经历”转变为对儿童成长真正有意义的“经验”;创造有效的经验“嫁接口”,实现他人经验与儿童自身经验的对流交汇,从而突破难点,使德育课堂真正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服务。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儿童经验;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2-00-03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面貌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德育课堂的生活化已初步成为现实。在一线德育教学实践中,许多非常优秀的课堂教学呈现出鲜明的生活化特质。然而,这些生活化的德育课堂依然存在一些难点。其中,如何突破儿童经验的限制,使生活化课堂教学真正服务儿童的道德成长,便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结合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坚持才会有收获”(《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的观摩思考,作一探讨。
一、生活化的德育课堂现场回顾
“坚持才会有收获”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会努力的”第15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坚持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习克服容易气馁的方法,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初步养成自觉培养意志品质的行为习惯。在这节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以“跳绳”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坚持”,希望让儿童在具体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坚持”。教师组织两位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在比赛中,一位儿童跳得很好,连续跳十几次;另一位儿童只能断断续续地跳几次。但是,这位同学在明显落后于对方的情况下,仍旧继续跳。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这一活动细节放大,引导全班同学感受这位同学在断断续续跳绳过程中的“坚持”。由此,教师引导儿童“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坚持经验,如坚持学习、思考、运动、学才艺等。接着,通过儿童才艺展示的现场活动,如绘画、乐器表演、舞蹈表演等,引导儿童明晰才艺的获得正是自己坚持不断练习的结果,从而帮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坚持的意义。
之后,教师通过展示自己跑马拉松的现场照片和获奖奖牌的方式,将自己坚持跑马拉松的个人生活经历展现出来。最后,教师再以“马拉松运动”中有运动员猝死的事例,以及“巧穿苹果”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坚持”这一品质在生活中的复杂性,拓展儿童对坚持的认识,即坚持不是固执蛮干,而是多思多想、量力而行。
综合而言,这是一节生活化的德育课堂。教师把握了生活化、活动化的教材逻辑,教学逻辑层次鲜明;教师具有清晰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力求“通过生活”帮助儿童实现道德学习。但是,本课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二、德育课堂的生活化问题分析
在这节课上,笔者观察到两个值得反思的教学现象。一是尽管教师注重回到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展现自己生活中的“坚持”,如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运动、坚持学才艺等,但从课堂现场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些“坚持”又仿佛并非儿童的亲身经验。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这些“坚持”似乎缺乏感受、体验和思考。二是尽管教师借助自身跑马拉松的“坚持经验”,对儿童的“坚持经验”进行丰富和提升,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主要表现为佩服教师的坚持,而没有其他触动。执教教师呈现的“坚持经验”就像一个好的坚持故事,故事虽好,仍旧是与自己无关的他人故事。儿童更像是旁观者,无法将此经验化为己用。
从本课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已经非常自觉地认识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堂其实质是关于生活经验的。因此,教师一方面是在挖掘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在利用“他人生活经验”丰富和提升儿童生活经验。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上述教学意图并未实现。对此,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问题,而实实在在是生活化德育课堂的根本难题。换句话说,本节课整体水平已经逼近生活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真正难点,即如何突破儿童经验的限制。对此,我们需要借鉴儿童经验的基础性研究展开研究与思考。
根据高德胜教授《“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一文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儿童经验本性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首先,就“经验”本身而言,其必然包括“经”与“验”两个层面,但是,人们往往有“经”而没有“验”。这反映在儿童经验上,即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经”无“验”。换句话说,在生活中,儿童虽然有许多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经验流,但它们只是与儿童融为一体的自在的、非对象化的存在,只是儿童的生活“经历”,儿童对这些经历并没有多少感受和意识。因此,生活化德育课程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成为一个教育契机,帮助儿童整理和加工自己的“经验”,将他们自在的经历转变为有意义、有内涵的、可表达的生活“经验”。
其次,经验不单单是自己的个体化经验,其生长过程也不是孤立的。每个人经验的丰富往往意味着与他人经验的“对流交汇”。这些“他人经验”既包括儿童生活中实际遭遇的其他个体的经验,又包括以文化形式出现在儿童面前的整体人类经验。因此,“他人经验”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上升的拉力,成为促动儿童经验生长的力量。然而,如何实现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的对流交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正是是生活化德育课堂的难题之一。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儿童经验問题正是导致“坚持才会有收获”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从课堂教学来看,儿童实际上拥有许多“坚持经验”。然而,这些“坚持”对儿童而言并非真正的“经验”,它们只是自在的、尚未对象化的生活经历。因此,学生对这些坚持并没有实质上的感受和认识。其次,儿童对教师带来的“他人经验”并未达成深层次的共鸣和对流交汇。儿童对教师跑马拉松的坚持经验,是有些漠然置之的。
三、生活化德育课堂的难题突破
借助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一些改进思路,尝试破解这节生活化德育课堂所遭遇的难题。
(一)制作“一个坚持经验”:将“坚持经历”转化为“坚持经验”
高德胜教授在《“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经验”观。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将其自在的生活经历对象化,转化为“一个有头有尾、可以进行对象化思考、可以表达出来的经验”。 [2]“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教学所要突破的问题是引导儿童挖掘自己的坚持经验,将自在的坚持经历真正变成“一个坚持经验”。这一挖掘过程就是儿童从其自在的经验流中截取出来的一个“有头有尾”的经验。通过对这个经验从“开始到结束”的地方进行“仔细查看”,儿童能够细细回味自己在坚持过程的内在体验,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坚持的。然后,教师要引导儿童借助思考、语言、行动、艺术或其他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这就是对儿童自身的坚持经验的整理和加工,从而将其自在的坚持经历制作为一种可以思考、玩味的“坚持经验”。这种挖掘自身经验,实际上就是敞开儿童生活中不经意的、习以为常的生活,不让这些未经整理的经历从儿童生活中溜走。
通过重新敞开儿童的“坚持经验”,让儿童回味自己坚持的内在体验,意识到“我也坚持过”“我也能坚持”。如跑步不想跑时,再坚持一下;正在上课,虽然肚子饿了也要坚持用心听课;冬天早晨又黑又冷,也要坚持上学……将儿童日常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儿童坚持经历转化为坚持经验,让儿童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的坚持,原来我是这样做到坚持的……这也许是我们唤醒和激活儿童生活经验的出路之一。
(二)创造有效的经验“嫁接口”:对接他人经验
在这节公开课上,教师除了竭力唤醒儿童自身的坚持经验外,也在努力引导儿童对接他人的经验。从教学过程来看,执教教师尽管以巧妙的方式引出了自己作为马拉松运动业余选手的经验,但是,这个“他人经验”仍是一个被动的、外在。也就是说,这一“他人经验”意图强行植入儿童的经验流之中。对此,如若儿童不能从自身经验中生发出与“他人经验”相联接的需要,就很难实现与儿童自身经验的对流交汇。这恰如花木嫁接缺乏一个有效的嫁接口。那么,我们的德育课堂应该如何将他人经验对接到儿童自己的“经验之树”上?
首先,打开“嫁接口”。打开经验之间的“嫁接口”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打开儿童自身经验和他人经验能够产生共鸣、共振之处,让儿童感受到他人经验与自身经验的这种相似性、类似性,让儿童在接纳他人经验的过程就能恍悟到这经验原本就在“我”身上,“我”只是之前未曾意识到。①这需要教师在呈现“他人经验”时,能够有意识地展现这一“他人经验”与儿童自身的坚持经历之间的相似处、类似点。由此,找到经验的共鸣之处,从而在实质上复苏、激活儿童沉睡的、被忽略掉的生活经验,让儿童意识到类似经验也在“我”身上。
在打开经验的“嫁接口”时,我们要努力让儿童成为一个主动的打开者。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主动敞开他们需要的“嫁接口”。就本课而言,教师在引出自己的跑马拉松经验时,可以设计一个马拉松运动后结束后的采访现场。通过直接“采访”的方式,让儿童询问他们最关心的“坚持”问题。如此,敞开“他人经验”的过程,对儿童而言就不是一个被动遭遇的外在过程,而是饱含儿童内在需要和内在兴趣的过程,从而使儿童自身经验与“他人经验”的实现对接。
其次,实现有效“嫁接”。二年级儿童不能做到坚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真实的矛盾点是什么?不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有手机可以提供即时答案;不能坚持洗手的习惯,是不是因为肚子太饿而不想洗手;不想坚持学才艺,是不是因为怕苦怕累而不能坚持;不能坚持运动,是不是因为没有父母的督促……回到儿童真实的生活之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不能坚持的原因千差万别。只有找准真实的矛盾,我们才能将他人经验有效嫁接到儿童自身的经验中,提升其坚持经验。
例如,如果学生提出自己每天学钢琴太苦太累,所以不想学钢琴。此时,教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如若引入自己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不怕累不懼苦的,那么,这一“他人经验”对怕苦怕累的儿童而言,就可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恰如我们在冥思苦想一道数学题时,他人的解题策略能帮助难题的解决。这种有针对性的“解题策略”也许是解决他人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对接的有效突破口。借此,儿童能够了解他人在坚持过程中是什么样的内心力量在支持自己,在坚持过程中有哪些策略和技巧等。在这样的对接过程中,儿童的坚持经验才能得以提升与生长。
以上的可能方法只是笔者的“理论想象”,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正是这些一线教师逼近德育课堂生活化难题的探索,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堂的非凡价值。通过回归生活帮助儿童实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新的叙述、解说,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显现生活本身,这无疑也会开拓和加深儿童的自我认识,帮助儿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希望这样的德育课堂不仅能够让儿童经历一种美好的道德学习,也最终能够成为儿童未来一生宝贵的道德经验。
参考文献:
[1][2]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8(8):11-2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