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商业文化的对比研究
2019-12-24庆凌
庆凌
摘 要:本文首先交代了对价值观的定义,继而介绍文化价值观的概念,从而对美国和日本商业文化作了一些对比研究,重点解释两个国家的两套不同的主导价值观,从而分析这些价值观对于各自国家人民的心理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商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商业文化
一、引言
(一)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坚持的信念,即认为某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的最终状态相对于其它模式或状态来说更受到个人或社会的青睐。根据罗基奇(Rokeach)所说,价值观是“一套由学习获得的用于作出选择以及解决冲突的规则机制”。这些“规则”和路标是规范性的,并且教会某一特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信念。正如艾伯特(Albert)所言,价值观体系“代表了所期望的,所希冀的,所要求的或所禁止的。它并不是指实际行为的汇报,而是一套关于标准的体系,通过这些标准,可以对行为加以判断并实行相应的制裁手段”。
(二)文化价值观
那些常常渗透了整个文化的价值观,人们称之为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起源于更宽泛的哲学话题,并且由多种渠道如家庭、媒体、学校、教堂以及国家传播。因此,文化价值观往往基础深厚、持久并且相对稳定。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对认知与交际同时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因此,对于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欣赏不同国家人们的行为和特定文化。本文重点描述两套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分别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平等与层级。并且试图阐述这些价值观的差异是怎样影响和塑造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商业文化。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一)个人主义
构成美国人信仰体系基础的根本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广义上,个人主义是指教条主义,是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即指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特别的,并且与其他任何个人和自然界的基本单位都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个人主義强调的是个人的至高尊严、独立性、自主性、隐私、自我成长以及对于他人的适当尊重。这种“我”意识在非常美国盛行。在美国,竞争比合作受到更多的鼓励,个人的目标比团体的目标更为重要,人们往往不会在情感上依赖组织和机构,并且所有个人都有权支配自己的财产和思想。
个人主义几乎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句“天助自助者”展现出了他对于个人的独立特质的深刻信念。一些俗语也体现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比如主张个人主动性的“用自己的靴带站立起来”(意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振作起来),坚持独立的“做自己的事”,赞成个性化表达的“吱吱响的车轮有油加”(意为: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以及主张个人隐私的“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为:未经允许,不得入内)等。它们都显示出自我在美国人思维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个人成就、统治权和自由渗透在美国历史和文学中。
(二)集体主义
相反,日本最看重的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特点是一套区分内集体和外集体的严格的社会框架。人们相信给自己提供支持和保护的亲戚、部落或者组织(内群体),内群体所给予这些支持和保护是为了换取他们对于群体的忠诚。特里安迪斯总结集体主义如下:集体主义意味着人们更加重视内群体而不是自身的观点、需求和目标;更加看重由内群体定义的社会准则和职责而不是为了取乐的个人行为;更加看重与内群体分享的信念而不是将自己与内群体其它成员区别开来的信念,并且更加愿意与内群体成员合作。
因此,在日本盛行的是“我们”意识。一个人的身份是基于社会体系,个人在情感上依赖组织和机构,文化上强调对于组织的归属,组织及个体归属的部落会侵入私人生活,而且个人信任组织决议。日本人的特点在于具有一种强烈的对于组织的归属感以及对于组织的坚定的个人责任感。大多数日本人认为不管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组织机构是个人的归属所在,并且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个人荣誉、利益以及命运,视作与他们所属的组织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二战后的日本,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主要归因于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在西方国家,工人和雇主是由合同联系在一起,在合同指引下,工人仅付出有限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工资。然而,在日本,工人和雇主在情感上是相互联系的。作为公司的一部分,工人将自身视为大的宗族或集团的成员多于合同工。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公司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这种热切的献身意识产生的经济利益是任何其它力量都无法匹敌的。
(三)两种对立主义对于两国商业文化的影响
受两国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美国和日本展现出不同的商业文化。美国意义的管理“不仅仅指管理这一过程而且指作为一个阶层的管理者。这个阶层并不拥有某个企业,却通过出售自己的技能来代表企业所有者,他们个人并不参加生产,却负责通过激励机制使得他人生产。这个阶层的成员拥有较高社会地位而且许多美国人都渴望这一角色。在美国,管理者就是文化英雄”。但是日本人对于管理没有强烈的感受。对他们而言,组织的核心是工人集体。工人集体可以期望终生受雇以及符合年资的晋升。美国的首席行政官主要关心的是他们的股东工作,而日本管理者看重的是他们的雇员。“日本的企业高层管理者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股东的奴隶”。对于日本管理者来说,重点是使得人们拥有收入丰厚的工作而不是企业的生产增长,以此来维持社会稳定。在这种终生雇佣的体制下,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受着同辈群体而不是管理者的控制。美国管理者强调监督管理、决议和控制机制,而日本人更关心的是交流沟通的过程,各部门间的关系以及家长式管理方法。
三、平等与层级
(一)平等
美国人相信所有的个人在道德上都是公平的且任何人都不可以被当作实现他人利益的手段而利用。他们还坚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成功,国家应该通过法律和教育权利来确保这一点。在确保每个人都有表决社会关系的权利的普遍特权中,平等得到了强调。平等观在主要和次要的社会关系中盛行。大多数家庭内部的主要社会关系往往强调平等而不是层级。正式并不重要,孩子常常被当作成人对待。在次要的关系中,大多数朋友和同事都得到同等对待。美国人喜欢平等对待他人,而且当他们在学校、商业场合或社会环境中与人打交道时也喜欢受到同样的对待方式。
(二)层级
而正好相反的是,日本社会是以严格的等级为特点。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深深扎根于已经稳定的日本社会成员的心中,并且这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达成一致意见的普遍认同的真理。日本人总是意识到在某一特定组织或与他人的关系中自己的位置。对于那些在等级上比自己高的人,人们应该谦卑且表现出适当的尊重。而对那些等级位于自己之下的人,人们有权利用某种方式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原因是大多数日本人将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看作组织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并且认为有义务按照自己的地位作出某些行为。这种看似老套的和压制性的价值观却使得日本社会井然有序,每个人高效地履行着各自职位相对应的职责。
(三)两种对立主义对于两国商业文化的影响
在商业场合中,美国人往往不拘礼节且友好。男性和女性见面或离开时都会握手。除了老人或正式场合下,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第一名字。名片的交换是在商务场合中而不是社会场合。但是日本商业礼仪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深受对于家庭、组织和社会中等级意识的影响,日本商人遵守严格的商务礼仪,他们行为保守,對人礼貌。与美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在社交场合下交换名片,尤其是初次见面的场合。且日本人以他们深深的鞠躬和双手递上名片为特点。
美国人经常期望日方能在谈判桌上就作出决定,而日本人总是惊奇地发现美国团队的个体成员提出表明自己的且常常公开相互矛盾的立场、决定和观点。日本人往往以相对慢的节奏进行商务谈判。因为公司是以严格的等级为标志,在一笔交易经历从上到股东下到普通管理人员并且获得所有相关人员的一致同意之前,是不会达成的。换句话说,日本人比美国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在商务谈判中作出决定。因此,常常发生的情况是日本人以详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或者国外文化以及习俗等与手头商务不相关的话题开始他们的谈判。
四、回顾与总结
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维里并且继续担当着人们的道德指南,经常被人们转换为实际行动。因此,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所持有的价值观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认同他们的独特行为。本文简单说明了主导文化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平等与层级对于美国和日本的商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对两国的商业文化作了对比研究。希望能够在促进不同商业实例之间的理解上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Culpan R,Kucukemiroglu O.A Comparison of U.S. and Japanese Management Styles and Unit Effectivenes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3,33(1):27-42.
[2]Foster,D.A.Bargaining Across Borders[M].New York:McGraw Hill,1992.
[3]Triandis H.Cross-cultural studie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J].Nebr Symp Motiv,1990,37(11):41-133.
[4]潘世圣,李丽君.日本民族文化意识的基本构成及其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J].日本学刊,1992(6):84-94.
[5]焦润明.试论日本传统价值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