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及流程设计方法问题探讨*
2019-12-24张利平贺圣文张爱芹赵心童李望晨
张利平,贺圣文,张爱芹,沈 浩,赵心童,李望晨**
(1 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15963438910@163.com;2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3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在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市场化趋势形式下,医疗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人文精神培育工作却严重缺位。医患沟通不足、医患失信矛盾作为医患关系恶化的间接体现,除了患者价值追求多元、健康权益诉求过度或医患角色不对称原因之外,医疗从业者在求学及职业生涯整个阶段中,人文素质培养滞后于医学进步和时代要求的不争现实也是很大诱因。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与世界认证体系要求接轨中,现代医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临床专业认证制度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标准提出了时代新要求。《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赫尔辛基宣言》都体现了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人本思想,并与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融为一体。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须有意识超前性和系统规范性,须从在校期间严格抓起、在实践中潜移默化,而不必限于课程知识、书院熏陶或情景实践等形式。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效果评价要引起医学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1-2],培养形式、内容和效果也应给予管理、调整和完善[3]。目前教育管理领域研究以定性研讨、宏观论述和观点交流等传统模式为主,教育信息学、测量学、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引入不足,限制了系统化、流程化和实证化思路推行。鉴于此,本文将从定量视角寻求实证对策,关注指标优化、方法引入和流程设计,为其动态监控、考核和督导寻求对策。
1 标准引入
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从氛围环境营造、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模式改革上加大了关注力度,然而却忽视了培养效果动态规划、检测、评价与反馈的标准制定,从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多方视角,缺乏对人文素质内涵全面采集资料和实证比较。对此,医学生人文素质应通过制定规范化考核体系,从定性对策和定量实证思路创新实施模式并且关注培养效果评价问题和方法探索。于是,将教学、管理、建设和考评三位一体化联系起来,把考评工作放在导向位置,“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有效发挥监督、控制和激励作用。但是在传统意义上,日常行政工作多以常态化、粗放性或指令式宏观管理为特点,须从组织流程设计途径,对人文素质培养标准体系剖析、解读与优化。
实际上,考评工作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在文献评述和专家调研基础上,借助定量技术开展实证研究,制定细化考核标准、优化指标体系,关注交叉学科方法引入和资料采集利用。指标条目选择有待于围绕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经过专家群体论证,为考核、监控和评价等决策工作或信息资料采集提供依据[4]。多篇博士论文围绕医学生人文素质指标释义和体系构建问题,从知识、能力、技能、精神、意识等维度逐层阐述[5-7],全面代表性地构建了三级逐阶细化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内涵赋予权重。其实对于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际和时代要求来说,指标体系也没有必要沿袭固定标准,须兼顾时代要求、国际比较、文献评述、专家征询和小组研讨等途径作动态筛选、修订或调整。
2 方法引入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构建基础上,每个指标只能反映特定方面。但是从某个维度或整体维度来说,培养效果有必要在多个指标测度资料集结及运算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涉及综合评价建模方法工具的引入问题。传统评价工作惯用于等级或百分制打分、求和排序方式,然而测度方法和建模技术的创新空间很大。
综合评价建模工作常见于社会、经济、教育和卫生领域,对于指导决策工作有科学意义。它一般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方式,其中定性方式注重发挥资深专家知识或经验的权威作用,经走访、座谈或研讨等手段制定文字评论意见,此方式具有主观反思性特点。定量方式注重引入量表测评内容,关注群体对象选择、数据采录利用、测度方法筛选、建模方案设计、等级标准判定、运算程序实施和决策导向分析等内容。实施流程包括评价目标、测评对象、量表构建、测度方法、数据获取、规范处理、权重分配、集结算法和择优排序等要素[8],具有客观计量性特点。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是建模方案设计技术核心,对理论性能、应用前提和资料处理有要求。由于机理不同而导致结果差异,因此要依据群体对象及测评资料验证方法适应性,须兼顾量表设计、权重计算、数据采集和标准划分环节来满足客观性、科学性要求。很多文献虽然关注方法选择与使用,但是对其理论比较或性能分析不足,忽视了适用性、可靠性、合理性分析。研究者须从理念、步骤和程序来制定优选策略,力求将多种方法组合设计,将多样化结果集结合成一致或唯一性结果。可由以下思路归类简述实施方案:
2.1 集结排序思路
以多指标评价方法为依据,将群体对象逐个指标依次分析,依靠走访、调查和测评手段采集资料。群体对象测评数据汇总为矩阵格式,将所有指标资料集结运算并且凝练为综合指标,流程运算以后作相对比较、排序或择优。
2.2 等级评判思路
不同于相对排序或择优的集结运算思路,而是依据测量数据预设标准以判定对象优劣。以测评资料为基础,与等级判定、标准划分关联计算后制定评判值。等级标准和实测数据为基础,测量数据基础上给出综合分类结果。
2.3 模糊测度思路
不同于传统等级或百分制测评法,由于定性指标具有主观性、笼统性,相对于等级点值打分方式,以主观评语或模糊数度量形式、转化计算更适合,多属性决策方法引进推广意义深广,可以模糊数测度信息为基础设计模型。
2.4 组合评价思路
综合评价是将指标、权重及其测评信息集结合成的过程。每个方法从不同导向提出来、造成结果不唯一性,机理差异困扰决策制定。组合模型就是兼顾多种方法合成唯一结果,应从单项模型机理多样性讨论组合设计途径。
3 技术流程
经过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背景意义、标准引入、内涵诠释、指标筛选和测度分析以后,围绕综合评价建模机理归类分析和优选论证,引入定性指标模糊数测度方法收集数据,在充分进行技术和资料准备基础上,可以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问题的阶段性系统流程。首先根据文献评述,采用边界分析法、绘制饱和度曲线。然后围绕指标条目筛选、量表构建、权重计算、资料量化、集结排序、等级评判、模糊测度、建模方案、组合设计和案例实证等任务设计框架。最后从案例引入和实证比较环节检验其可行性。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问题阶段性流程见图1。
图1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阶段性流程
3.1 文献评述
以高校医学教育管理实际为立足点,围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设复合型考核标准,依据学术导航(如万方、维普),检索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相关文献和梳理关键问题。立足于当前政策分析,经过文献复习、资料查阅和专家访谈征询等组织过程,绘制问题饱和度曲线,把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标准、测评方法、量表设计和建模方法状况。将所述问题按照重要性排序、梳理和加工。根据不同学校实际培养工作状况调查、访谈,围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考核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深入研讨。
3.2 指标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标准界定和量表设计引起重视,指标体系和量表是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的实证操作依据,可以为教育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标准参考。由于人文素质培养工作领域指标条目标准多、适用性难以定论,要在前期基础上进行归类、筛选和优化。
教育管理者有必要参考医学教育政策,将标准规范与校情实际结合,前期文献评述和小组研讨基础上拟定指标纳入或排除标准,在德尔菲法组织专家调研、访谈基础上逐步筛选、整理和修订[4-6]。发挥专家经验和项目组导向控制作用,设计调查问卷并邀请专家参与征询,将所有专家意见汇总并反馈,多轮次征询以后,逐级分解、细化为二级条目。
最后建立基于多层级递阶结构的指标体系框架形式,为测评数据收集、加工和综合建模分析提供条件。指标条目须由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计算权重。由于每个条目在测评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同,须经专家论证以后计算指标权重。由层次分析法从不同层次根据标度法经两两比较以后,将数据纳入判断矩阵,经一致性验证逻辑性,在判断矩阵基础上赋予权重。在指标数据离散差异分析基础上,再由信息熵法获得客观权重以及组合权重。
3.3 应用组织
为了综合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就需要突破人文素质评价工作单纯侧重传统定性论述为主的惯例,将定性与定量研究两种思路相互结合起来,注重数学建模思想引入、实证技术推广和案例分类验证。从多种技术互通衔接的角度,将应用数学方法、信息科学技术、抽样调研工作、指标实测信度和人文素质培养管理联系起来,引入多指标评价或多属性决策方法,设计评价建模方案,比较论证和分析性能差异,为考核工作提供依据。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模型有必要从多种途径优选实施方法,包括逼近理想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为代表的集结排序思想、物元分析和模糊数学法为代表的等级评判思想、模糊数测度为代表的多属性决策思想等。除外,单项模型基础上充分分析结果相关性,将组合方法用于评价模型设计,将多样化结果折中为唯一结果。这些途径包括基于多种方法排序结果折中、多种方法评价结果归一化折中,从而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讨论技术价值。
在模型设计阶段,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价问题可以采用物元分析法设计模型,制定评语等级并对其在各指标关联基础上综合评判计算。在理想点逼近法和灰色关联法结合视角下分析性能,选定最优理想对象并在综合参照下相对比较排序。由模糊测度及多属性决策法设计建模方案。基于多种方法设计组合模型并验证其实用性,比较对于单项模型结果改进意义。经过方法体系论证以后,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管理实践中产生技术效益。
在应用验证阶段,经历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筛选、方法测度、量表设计和模型构建过程,以医学生人文素质案例和测评数据为基础,验证实践中推广意义。将指标体系、测评资料和实践组织融为一体,为教育管理者综合决策提供流程化技术支持。可将量表构建和赋权计算后作为实施依据,将四种不同的建模思路引入方法选择问题,最后以多种方法组合折中为基础探索改进模型,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管理工作创新实施技术方案。将测评量表、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建模方案纳入实践工作流程中,演示其深入推广意义。
从测评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出发,从各维度细化分解为多层次指标体系。指标条目要附加以详细释义,便于施测者充分理解指标条目意义,剖析对象差异。教育管理者和责任教师根据医学生人文素质各维度细化指标,采用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评价方式,由客观打分或模糊测度法描述指标信息。整个实施过程中须经过专业指导、统一标准,确保量化过程科学合理。兼顾人口学特征,根据性别、年级和专业特点对测评资料统计分析。同时还要将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法用于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验证,有助于优化定量对策。
4 讨论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趋势、医患关系现状和国际认证标准都对其提出建设要求。医学院校要对医学人文素质内涵全方位解读剖析、完善培养内容体系、制定规范考评标准。在文献评述、政策解读、专家征询和小组研讨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根据内涵释义和测评资料对指标体系赋予组合权重。
管理者、专家和学生须在动态参与视角下实时收集测评资料。根据医学生培养不同阶段,兼顾人口学特征对测评资料进行描述或推断统计分析。或者在层级指标体系及测评数据基础上,从集结排序、等级评判、模糊测度和组合设计等不同思路,将多指标评价或多属性决策方法引入建模方案,分析机理差异并归类选择方法。由综合评价方法将多指标测评资料集结运算,从某个维度或整体维度达到比较、排序和择优目的。在理论推演基础上引入实证案例,验证指标体系信效度以及综合评价流程所有环节中复杂问题借鉴参考意义。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督导评价和数量方法引入有机融合起来,改变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考评、管理等传统工作中偏重定性论述的状况,力求推广技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