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对接研究
2019-12-24曾建平
曾建平
一、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从2012年增速开始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粗放式发展转为集约型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8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在7%-8%,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情况
旅游是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服务产业的关键部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旅游行业也紧随着进行了转型升级,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革命,旅游行业经过短暂的阵痛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旅游资源不断整合,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形式逐渐多元,旅游体验不断提升。精品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旅游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市场,由以入境旅游为主,转变为国内、入境、出境旅游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迅猛发展,既拉动了内需,也缓解了国际贸易摩擦。二是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旅游为主,转为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特种旅游、红色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共同发展,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三是旅游方式,由传统旅行社组团旅游为主,转为自驾游、自助游、拼团游、定制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旅游方式的转变是旅游客体和主体相互推动的结果。四是旅游经营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旅游已经成为广大旅游企业首选的经营模式,旅游营销的线上推广、旅游产品的线上购买、旅游产品的线上体验,旅游服务质量的线上反馈,都体现了线上线下产品的有机结合,旅游经营模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五是旅游消费的结构,游客的消费形式、结构发展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力地迎合了游客消费的变化,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旅游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游客体验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
三、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旅游教育的新要求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旅游行业能否成功完成转型升级,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是关键。旅游新常态下,高职旅游教育应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信息技术要紧跟时代
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如今,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对客的服务全过程,都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跟不上时代和潮流,就无法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势必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效果,导致游客的投诉。所以高职旅游专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强化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二)创新能力要彰显特色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保证,对于旅游行业亦是如此。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模式,这就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入到旅游行业中,如今各大旅游企业纷纷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式、优化旅游供给。高职旅游专业要注重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为旅游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三)职业道德要保驾护航
虽然科技在不断创新,但旅游终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旅游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面对面优质的服务。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时不时会出现导游强迫购物、辱骂游客、欺诈游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了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职旅游专业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为旅游行业的有序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四、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对接策略
作为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旅游专业应根据旅游市场实际,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对接旅游行业需求。
(一)调整专业结构
旅游市场已迎来新的变革,高职旅游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市场调研,通过走访旅游企业了解对旅游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合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合理设置专业,目前高职专业目录中,旅游大类有12个专业,这些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全国旅游行业发展情况,经过调查研究确定的,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各高职旅游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成效一般周期较长,而旅游市场发展瞬息万变,只有根据旅游市场情况,前瞻性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与旅游市场对接。
(二)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旅游市场变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也要随之调整。一是根据旅游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若干职业行动能力,再将相近的职业行动能力归纳整合形成职业领域课程。二是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在高职旅游教学改革中,有些院校存在“极右”的倾向,过度地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弱化了理论教学。实际上旅游行业是文化沉淀极高的行业,需要有理论功底、有文化涵养、有知识底蕴的从业人员,这需要高职院校一方面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一方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有机地结合,不能偏废。
(三)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师资,要求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实践技能的教师担任旅游专业老师。一是通过培训进修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赴高校进行学历深造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强化教师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赴知名旅游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在旅游企业具体岗位工作过程中,提升其实践技能;三是通过引进旅游企业技术骨干做专任教师,适当降低高职旅游院校人才引进门槛,引进旅游企业既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中层技术骨干,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中;四是引进旅游企业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高职旅游院校应建立“兼职教师库”,将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吸纳进来。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实行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旅游院校应和旅游企业联合建立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或旅游理事会,充分借助双方优势资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于高职旅游院校而言,可以借助旅游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能掌握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借助高职旅游院校的师资,进行在岗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另一方面接收高职旅游院校的学生实习和工作,为企业发展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五)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开展校企一体化育人的具体形式,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现双主体育人格局。现代学徒制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学生入校后就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共同制订,融入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代学徒制由高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负责实践教学,在见习实习阶段,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从事具体工作,企业师傅用员工考核标准对其进行全方位考核,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已全面铺开,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只有通过一些列的改革,才能与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有效对接,从而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