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经济学分析

2019-12-31吕枚芹

时代经贸 2019年35期
关键词:应用型岗位人才

吕枚芹 肖 涌

引言:

通过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缓解当前人才供需矛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保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的权利,对于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尽管现代学徒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推行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有,部分学校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够,缺乏宏观审慎,同时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深度不够,无法将实际操作理念融入到学校学习当中。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相关问题,助推现代学徒制稳定有序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参考。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一)就业前景广阔

由于高等学校连年扩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问题。而同时企业却难以招聘到真正符合岗位实际要求的人才,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供需出现严重不匹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研究表明,现代学徒制使学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未来就业之后,迅速转变为岗位技能。

(二)企业全方位参与

从教学材料的选用、到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践,企业可以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到未来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正是因此,双师型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双师型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以学校和企业两方面为师,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融会贯通,提高教学针对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企业可将未来岗位理念融入校园教学,让学生提前感知岗位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三)学生技能掌握全面

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很少企业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而仅进行单一技能或者强化培训。而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充分掌握实操能力,把理论与专业实操深度结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正式入职上岗前省略培训环节。因此,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系统,尽管在理论方面的深度有所欠缺,但有实操能力做补充,整体综合能力相对可靠,而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在入职后继续储备、继续积累。

二、现代学徒制是解决人才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在规格、质量方面高度一致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采用“毕业既就业”方法,实行校企合作,双向培养,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充分融合,在岗位上学习,在学习中上岗。这种校企深层次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为企业培养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之间的需求,确保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在规格、质量等方面的高度一致,符合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二)推动人才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具备双重身份,一是学校学生,二是企业员工,学生从入校起就可以同时具备这双重身份,为后续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配备专业教学人员队伍,搭建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制定最优化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奠定基础。通过现代学徒制,企业可以获得标准化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人才需求的“量身打造”,而学校也可提高教育培养的有效性,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利益相关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职业教育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在教育发展方面的要求,要符合企业岗位要求,还要达到学校教育要求以及学生家庭的未来就业要求。只有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达到上述各方面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校企充分融合入,家庭深度参与,不同参与方要掌握精准的信息沟通交流,才能达到教学未来预期,实现参与方的共同效益。

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经济学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人力资源配置也摆脱了过多的行政干预,转由市场自发调配,劳动者也具备了自主择业的充分权益。通过市场的自发性,人力资源保持着合理流动,为不同企业之间通过人才引进措施彼此吸引人才提供了可能。简言之,企业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为市场提供了应用型技能人才资源,其他企业同样可以获得该人才资源。因此,现代学徒制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不属于专属资源范畴。市场上的人力资源,被某一个企业选择后,就不能再被其他企业选择,在消费上具备了竞争性。也正是出于这个因素,造成了部分企业“顺手牵羊”,即没有参与学徒制培养的企业,在未产生相关人才培养成本的条件下,从市场上取得了其他企业通过学徒制培养的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对参与企业选择人才造成被动局面。

(二)现代学徒制具有正外在性

当某个个体的活动使其他个体或群体受益,则产生正外在性;当某个个体的活动使其他个体或群体受损,则产生负外在性。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为社会生产培养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应用型人才,缓解了就业难,有利于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属于直接正外在性。同时,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条件下,未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完全有可能“零成本”获得学徒,实现受益,间接使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形成了正外在性。正是这种正外在性,使参与学徒制培养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效益。

(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博弈分析

以企业获取最佳利益或实现成本最低为前提条件,排除社会成本要素,同时设定企业是理性行为。为了有效进行博弈分析,设定两家企业,即企业甲、企业乙。不论哪家企业,均可选择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参加现代学徒制,与学校进行深入融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不参加现代学徒制,通过市场自由配置人才资源,获得不同岗位上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劳动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自主择业。具体博弈分析如表1所示。

当企业甲和企业乙都参加现代学徒制,均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专业人才,供市场自由调配,那么企业甲和企业乙利益相同,博弈值分别为10、10。当企业甲参加,企业乙不参加,因企业甲为市场提供了应用型人才,也产生了相应的成本支出,因此可将企业甲的行为利益博弈值定为4。由于企业乙没有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也没有产生成本支出,但可通过市场调配人才资源,其博弈值定为12。同理,企业甲不参加,企业乙参加,相应的博弈值分别为12、4。如果企业甲和企业乙都不参加,其博弈值为6和6。根据博弈论,企业甲和企业乙的博弈结论为都不参加。

四、结论及建议

(一)政府调控

对于当前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提升其实效性。通过财政支持,对参加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进行财税倾斜,鼓励企业广泛参加现代学徒制模式,推动企业收益向社会效益转变。为降低财政压力,为也可通过降低学徒制人才培养成本或者税收优惠减免的方式。在进行调控的基础上,要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保持动态管控,确保现代学徒制落实,取得真正效果,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二)明确培养产权

通过明确产权,保证参加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充分权益。企业与学校相结合,采用公开、公正招考学徒的模式,签订三方协议,让企业和学校对学徒同时具备教育权和管理权,并约定学徒培养到期后,在企业岗位工作的年限时长等,避免学徒过早流失,由市场调配。如果三方中的某一方违约,则需要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只有如此,才能让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中处于主动地位,助推人力资源稳定发展。

表1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博弈分析表

结语:

综上,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现代学徒制具有其他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应当予以广泛推广。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提升,优化其最终实施效果,保证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长期稳定供应。

猜你喜欢

应用型岗位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