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培养,体育为先”
——为清澜山学校而作
2019-12-24葛惟昆
葛惟昆
(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84)
我心目中的清澜山学校,有清流如注,也有波澜壮阔,在教育实践中,兼收并蓄、攻坚克难、勇攀山峰,是名清澜山。
兼收并蓄的一个重要借鉴,是进行中外比较。充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即是引得“清流如注。”笔者曾在清华内部研讨会上提出关于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有3个重要的侧面:一曰自由的环境、开放的空间;二曰通识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其三即为注重体育教育。体育即运动,而运动或许是“澜”字之本义;澜即大波浪也,“观水有术, 必观其澜”。让我们就从运动、体育说起。
许多人可能觉得体育和杰出人才的培养不相干。其实这正是我们长期的误解和民族的缺憾。体育绝不单单是体格的训练,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全面的价值。体育锻炼意志和集体主义,提升领导才能和领袖意识。所以美国的总统基本上都是运动健将。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美国精神中非常宝贵的因素。许多西方以及我国早期受西方教育的著名科学家也是杰出的运动员,体育运动是他们毕生的爱好和习惯,也使他们终生受用无穷。
有人说中美教育的一个根本差别在体育。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大量来自各个高校。在学校里,杰出运动员远远比学业优秀的学生更引人瞩目、受人尊敬。另外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把校园体育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个人可以是名校的高材生,同时也是社会上著名的运动员,比如某个足球或篮球俱乐部的成员。这样体育又把学生同社会相联系,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融入社会之中,对他们的全面成长也至关重要。这就好像一个民族具有尚武精神一样,一个学校和它的学生如果有体育的气质,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和一块响亮的招牌。
其实在中国,我们曾经有倡导体育的非常伟大的先行者。差不多整整100年前,年仅24 岁的青年毛泽东在引领潮流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振聋发聩的檄文:《体育之研究》。它像一盏明灯,在积贫积弱的黑暗中国,闪出耀眼的光芒;它像一声呐喊,呼唤着“东亚病夫”的国人自强自尊!时至今日,它仍然震撼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思考,指明体育与教育之根本。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大声疾呼:“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并进而明确提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 “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反观100年后的今日,有谁真在小学阶段把体育放在第一位?又有谁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把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强首先表现在身体素质。如果体育工作是为金牌服务,而不是像习主席号召的那样注重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那么青少年羸弱的身躯会使我们离中国梦的理想越来越远!在百年前的教育界,中国现代教育的伟大先驱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人格培养,体育为先”的至理名言。但在中国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并没有贯彻这种精神,包括在蔡先生自己曾经精心呵护的北大。相对而言,清华大学对体育的重视在我国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无体育、不清华”,都是响彻校园、深入人心的口号。清澜山学校自然而然继承这个遗产,应该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上引领潮流。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包括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在逐渐认识到一个真理,就是唯有体育,才能让孩子具有完美的人格。有人整理过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中国孩子开始沉溺于各种培训班。
9~12岁:美国的孩子早已把运动当做日常,打球、跑步甚至健身都是最爱的放学活动;而中国孩子很多已经戴上了眼镜,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榨他们的课余时间,对于成绩的狂热使他们不思运动。
13~18岁: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体魄明显强于中国的同龄人;中国孩子此时在为中考、高考努力,运动甚至在初三、高三全面“撤退”,为备考让路。
19~23岁:美国孩子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在社会工作,但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开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中国孩子终于摆脱了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家里,“自由自在”。
真正的体育精神是通过运动,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你的身体就是你灵魂的模样,身体和灵魂,是生命的两面,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尊重自己的灵魂。经过运动洗礼的人,才更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观正当、心理健全。热爱运动者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勇往直前的意志;其次是遵守规则的意识,每种比赛都有规则,每种规则都是约束,懂得约束,才有真正的自由。有人说,比赛就好像带着镣铐跳舞,谁越能适应镣铐,他越能舞出精彩。最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魂,发现自己。
英国有一所全球知名的“伊顿公学”,它的范例体现了:健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是英国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十分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曾造就出20位英国首相。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是它的毕业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校出身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为20.6%,而英国全军的总死亡率仅为11%。 也就是说,伊顿公学的贵族子弟身先士卒、不畏牺牲,和我们一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截然相反。伊顿公学的教育管理者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差不多把一半的时间都安排给了体育课。在伊顿的教育者眼中,提高身体素质、培育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是体育运动的一项益处。相比而言,他们更重视体育运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其他好处。这些好处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外形和气质,成熟、积极的心理。他们设立多种体育项目,鼓励追求多元化的卓越,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善于团队协作。英国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曾经在滑铁卢战役胜利后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
清澜山学校是中国教育革新的一个实践平台,她应当汇集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勇敢地推陈出新,阔步前进。把体育放在教育之首, 是一个大胆超前的、超凡脱俗的理念,非常盼望清澜山学校能够接受并予以实践,走在时代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