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师角色意识
2019-12-24刘珊珊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 刘珊珊(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历代圣贤都崇尚德治。唐代文学家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有人认为教师对学生,应该是“黄金棍下出好人”。而有人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师如何以德育人?其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怎么做人,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做有为之人。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又主要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主要取决于一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其中很大的因素来源于教师,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及价值的实现者,新生一代的教育与塑造者,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社会自然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特殊的要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在社会中具有独特的角色地位,因而有其独特的角色行为。
2、角色定义
“角色”原指戏剧中的人物,按剧本表演。后来社会心理学运用它来说明个体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中的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由此,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过程,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络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角色分析
3.1、研究者角色
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往往被排斥在研究者范围之外,他们只是被动地听取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成为专家研究成果或只是的接受者。教育研究者把研究获得的某种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或教育实践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传递给教师,然后通过教师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教师是知识界的精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剧本培养下一代的知识才能,必须终身勤奋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必须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改造老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最到有得放矢,还必须研究学生,研究社会,研究时代,以便增强自己对主体意识的自觉追求,增强教育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承担起传道授业的重任。
3.2、传道授业者角色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点明了“师者”的职责和作用,“授业”是指把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巧妙的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的基础。“传道”是指教人做人,传给学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就是经师合一,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此,以德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应该传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
3.3、家长的代理人
学校生活中,教师常常代表着家长,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特别是在小学儿童心目中,教师就是父母,如果教师对学生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充满热情、慈爱与期望,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师信道”的效应,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会极大的激活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产生异常良好的教育效果,发生“教师期望效应”。
爱可以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是教师手中的魔杖,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者与爱教育者具有同等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情感的引导着,还应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理解学生的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爱心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伟大的父爱,不仅意味着一种博爱的胸襟,而且更深地代表一种培养的责任,一名教师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从不同角度、高度和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接触,以不枉“终身为父”的称呼。
3.4、管理者角色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结构建立过程,当好学生尊章守纪的规范,在教学的决定教师不仅仅是师者,更重要是组织者、管理者。没有良好的管理,教学难以出效益,教学管理属于学校行政一部分,二者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是以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不断充实知识。
3.5、朋友角色
师生关系融洽是教育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人的情感具有弥散性,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与他有关的一切事物。学生对教师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转移到与该教师有关的一切事物上去。就会乐学信道,这样的情感甚至会弥补教师某时某事的不足。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乐于、善于与学生交往。当然,教师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的师长。教师的双重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交往在是两个层面上进行。
(1)个性交往。
在这个层面上,师生的交往时在双方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和性格特点上展开的。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没有教师与学生个性直接碰撞,就难以形成学生良好的主观个性。所以师生的个性交往时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必不可少的。
(2)角色交往。
即师生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角色身份进行交往,教师在这个交往与角色交往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角色行为与个性行为有机统一在师生的行为模式中。但在某些情况下,角色交往又可能和个性交往产生矛盾。如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特定的群体气氛中,有的教师因重视教育的角色行为而自觉不自觉的掩盖其个性。而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有时又会过分重视个性表现,而忽视了教育者这一基本角色地位和角色行为,忽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与学生形成“哥们义气”。教师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主动而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这两种层面交往的关系。
尊重学生人格,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信任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努力倡导和营造启发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环境,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关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这种关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3)心理医生角色。
心理教育必须渗透于全部教育过程中,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收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如果说,片面的应试教育是以牺牲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代价的话,那么损害最大的就是其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矛盾的增多,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突出。学生的心理障碍发展成心理疾病,甚至酿成大祸的时有发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教师担负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就更为重要了。
不断强化“心理保健医生”的重要角色。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代青少年学习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心理负担加重;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当代青少年的接触面越来越广,早熟现象比较普遍,对社会生活诸多问题,朦胧感强,摄取心理强烈,独生子女受家庭娇生惯养的影响,个性比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因素促使教师在这方面要有独特的才能。教师需要扮演着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角色。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当代中学生心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周期性特点,又有随机性特点。教师应不断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多方面素材,进行分析,归纳,随时把握其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等等。来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与潜能开发。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有效地应付转折期,健全他们的人格。
4、结论
21世纪的教育呼吁着品德高尚,受到社会尊敬和爱戴的好教师,他们既要为“人师”又做“经师”,堪称师德典范;他们既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严谨细致、忠实敬合格的建设者。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他们在运动中相互运动,相互转化,教师由教育这角色转化为学习者的角色;学生由学习者转化为教育这角色。
教师只有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严格眼球自己,才能无愧于“心灵工程师”的神圣称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最终达到并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