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转喻视角下中国外交理念的外宣建构

2019-12-24哈尔滨工程大学张建丽

外文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张辉范畴隐喻

哈尔滨工程大学 田 野 张建丽

1. 引言

“视觉化”时代的到来使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关于多模态语篇的分析主要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符号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方面开展。束定芳(2000: 128)指出,隐喻不仅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也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同样,“转喻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基本的思维方式”。(卢植、彭克飞 2013: 21)“相对于单一的文字模态而言,多模态转喻研究把局限于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转喻扩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平台”。(钟书能、李丹婷 2014: 35)此外,有学者认为,“转喻是意义延伸的最基本的过程,可能比隐喻更为基本”(Taylor 1995: 124)。其他认知语言学家(Panther & Radden 1999; Barcelona 2000; Niemeier 2000)的研究也表明,转喻在一定程度上比隐喻更为基本。

“多模态语篇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 2009: 24)根据这个定义,中国国际电视台《一带一路》宣传片是一个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它是由图像、音乐和文字共同构成的,运用了大量的转喻手法。这部宣传片时长1分30秒,以展现“一带一路”的背景以及“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道路、贸易、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落地呈现为主线,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一带一路”的理念、发展和未来。相关领域学者认为,多模态语篇分析能够把不同交流模态所体现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结合起来考虑,分析它们是怎样共同协作,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语篇或交际事件。(王红阳 2007: 31)因此,本文将从多模态转喻的角度出发,聚焦《一带一路》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多模态转喻理论的建构对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意义以及这些模态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何建构中国外交理念,使“中国方案”真正地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认可。

2. 多模态转喻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体系中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009: 24)把多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完全或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模态实现的隐喻。这些不同的模态包括:1) 图画或视觉模态;2) 听觉模态;3) 嗅觉模态;4) 味觉模态;5) 触觉模态。(张辉、展伟伟 2011: 17)相对于大量的隐喻研究来讲,有关转喻研究很少。隐喻和转喻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根本区别。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的映射,而转喻则只涉及一个概念域;隐喻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转喻则是通过事物内部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该事物。(束定芳 2004: 27)Langacker(1999)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听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目标上。“在多模态转喻中,源域通过视觉、听觉等模态得以凸显,进而激活同属一个认知域的目标域”。(钟书能、李丹婷 2014: 36)

国外学术界对转喻有多种分类,其中有两种分类最为典型。第一种是Panther & Thornburg(1998)提出的语用功能角度的分类,把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这种分类忽略了转喻内部运作机制的作用。(张辉、卢卫中 2010: 14)第二种是Peirsman & Geeraerts(2006)提出的原型结构范畴角度的分类。Peirsman & Geeraerts(2006)首先把转喻看作是一个具有原型结构的范畴,把概念邻近关系作为其分类的重要变量。在这个范畴中,他们把空间和物质域以及空间的部分——整体邻近性看作是范畴的核心或原型。(张辉、卢卫中 2010: 21)以此为依据分为4类,分别是:1) 空间域;2) 时间域;3) 行为、时间和过程域;4) 集合域。“这种分类的特点在于其概括性和统一性,几乎能够囊括所有所知的转喻模式,并对各种转喻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梳理”。(张辉、卢卫中 2010: 28)结合以上的理论知识,本文拟按Peirsman & Geeraerts(2006)提出的原型结构范畴角度分类对《一带一路》宣传片进行多模态转喻的分析。

3. 《一带一路》宣传片中多模态转喻的外宣建构

在空间域转喻模式中,“邻近性的原型核心是部分与整体关系形成的,部分与整体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最基本的范畴”。(张辉、卢卫中 2010: 22)宣传片的第一个场景展现的是一棵刚刚成长起来的小树(见图1a),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伴随着铁路公路、风力发电、能源开采、港口运输和数字化交易的不断发展,这棵小树的枝干也越发茁壮,直到“一带一路”倡议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全部呈现于视频中,最后一个场景随之出现,这个场景画面就是一棵已经长成了的参天大树,而且配有文字Belt and Road(见图1b),通过图像与文字之间的模态互动,以此将树木的成长与“一带一路”的发展联系起来。在视频中以这棵树作为参照点,利用“空间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即以树木的成长指代“一带一路”的发展,从而在空间关系上为受众提供了心理可及。此外,视频中还出现了一个画面,在航行的船舶上有一幅连接着各个国家的航行地图(见图2)。

图1

图2

这里可以理解为“平面代立体”的转喻模式,地图是以平面的形式面向观众,而这张地图所要凸显的是世界各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连接实现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以上多模态转喻可以看出,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就像是为“一带一路”埋下了一颗种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诉求不断加深,对互利共赢,融通未来的愿景越来越强烈,随着各国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如同养料一般滋养着小树,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树下的人们提供清新的氧气和可期的合作未来,其中反映出了中国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在时间转喻模式中,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时间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概念化的。在展示完古代丝绸之路后,视频中通过一个钟表的指针在飞速地转动(见图3),随之画面切换到现代的“一带一路”相关图像画面。在这个场景中,钟表可以看作是“时间代实体”转喻。“我们通常把事件看作一个容器,时间“容器”可容纳各种事件”(Peirsman & Geeraerts 2006:288),因此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这两个事件均在时间容器中。除此之外,这里钟表对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体现出了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尚有丝绸之路来联系世界各国,推动政治经贸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各国的合作。因此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启发,也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向世界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

图3

在行为、事件和过程域转喻模式中,视频中所展现的从骆驼(见图4a)、帆船(图4b)到火车(图4c)、汽车(图4d)、飞机(图4e),从珍珠贩卖(见图5a)到风力发电(图5b)、能源开采(图5c)、港口运输(图5d)和数字化交易(见图5e),从小树(图1a)变成大树(图1b)。以上多模态转喻利用的是“子事件代事件”的转喻模式。“这一转喻模式可让我们选择复杂事件中的一个次事件,但目的是指称这一复杂事件”(张辉、卢卫中 2010: 24)。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各领域发展的一个显著性次事件来体现各领域的发展,不仅可以凸显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一带一路”的发展与创新,也凸显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各领域的落地呈现,从而“向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王义桅 2014: 13)此外,视频中出现的事件之所以能够演变是因为“一带一路”的不断延续与发展。有关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让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发展中国家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周琦、邓榕 2016: 13)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一带一路”外交倡议的支持,从中可以看出,以上3个转喻也包含“结果代原因”的转喻机制。

图4

图5

与此同时,视频中出现的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它们的用途是搭载乘客,通过交通工具将乘客送往世界各地,凸显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而延伸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这其中蕴含着“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此外,“对于工具或物品类事物,人类看重的是其作用,因此,人类倾向于从功能的角度给这类事物命名。由此构成的词语可以说是功能代事物的结果”。(张辉、卢卫中 2010: 24)在片尾出现了“一带一路”的英文Belt and Road(见图1b),从“功能代事物”的转喻模式角度看,英文Belt and Road的字面意义是“一带一路”,但是对Belt和Road这两个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Road指路,“路”具有将不同地点连接起来的功能,进而转指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道路。同样,Belt指带,“带”具有一种连接性的功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理解为将世界各国连接起来,加强各国的互联互通。结合“一带一路”外交倡议的基本理念:以仁为本、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安全发展,中国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推动世界各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集合域转喻模式中,“范畴成员代范畴”的转喻模式激活了骆驼(见图4a)指代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帆船(图4b)指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火车(图4c)、汽车(图4d)和飞机(图4e)指代“一带一路”等多个转喻。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的外交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周琦、邓榕 2016: 130)同时,通过“范畴特征代范畴”的转喻模式展现了多个多模态转喻,“范畴同其成分之间的邻近性构成了其原型的核心,这一邻近性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地表现为核心因素与整体转喻上”。(张辉、卢卫中 2010: 24)例如,利用交易市场中的珍珠(见图5a)转指古代商业贸易;利用公路(见图6a)、铁路(图6b)、风力发电(图6c)、能源开采(图6d)、港口运输(图6e)和数字化交易(图6f)的画面指代“一带一路”在道路、能源、贸易、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落地呈现;数字所形成的网络将地球包围的画面(见图7)指代经济全球化与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上多模态转喻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是着眼于恢复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人文,传承和弘扬丝路文明和精神;另一方面是基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借助“一带一路”,发挥中国自身优势,将资本、产能、人才扩散到亚非欧等需要的国家,加强国家间的交通、能源、贸易、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和谐共生。通过“一带一路”外交倡议将中国以“和谐”为主的外交理念建构起来,从而树立全新的大国形象和民族精神,以此来打破当下部分国家对中国认识的偏差。

图6

图7

类型转喻名称来源域目标域备注空间域空间部分代整体平面代立体小树古代丝绸之路组图1a参天大树“一带一路”组图1b带有国家名称的航行地图“一带一路”推动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图2时间域时间代实体钟表的转动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一带一路”的发展图3行为、事件和过程域子事件代事件功能代事物结果代原因骆驼、帆船到火车、汽车、飞机“一带一路”倡议下道路交通的发展组图4珍珠贩卖到风力发电、能源开采、港口运输和数字化交易“一带一路”在能源、贸易、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落地呈现组图5小树变成大树“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组图1英文“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通过海陆交通将沿线国家连接起来,强化了各国的合作组图1b骆驼、帆船到火车、汽车、飞机,珍珠贩卖到风力发电、能源开采、港口运输和数字化交易“一带一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并得到继续发展组图4、组图5小树变成大树“一带一路”从古代丝绸之路中延续并发蓬勃发展组图1火车、汽车、飞机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深入组图4c、4d、4e集合域范畴成员代范畴范畴特征代范畴骆驼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组图4a帆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组图4b火车、汽车和飞机“一带一路”组图4c、4d、4e交易市场中的珍珠古代商业贸易组图5a铁路公路、风力发电、能源开采、港口运输和数字化交易“一带一路”在道路、能源、贸易、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落地呈现组图6数字所形成的网络将地球包围经济全球化与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图7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进行分析和解读,利用概念转喻的原型范畴分类方法,揭示了视频中多模态转喻的动态认知机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概念转喻在视频宣传片的认知建构方面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与单一模态语篇仅依赖于语言文字相比,多模态语篇通过图像、语言等多个模态的相互作用向观众传递信息,不仅能够将视频所要传递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与受众方建立起认知联系,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一带一路》宣传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凸显“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以及所涉及的道路、贸易、经济、能源和文化等方面的落地呈现,体现中国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丝路精神。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在对外宣传方面树立“以仁为本、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安全发展”的发展理念,并通过多模态转喻的形式将这种发展理念传递给世界,谋求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融通未来,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从而实现中国外交理念的外宣建构。

猜你喜欢

张辉范畴隐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张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张辉版画作品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