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2019-12-24孙加记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广东广州511363
□ 孙加记(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1363)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逐步开始多元化,而这个是这种多元化,造成了一些“喜新厌旧”,这里提出的并不是指一般情况下的,而是说在知识方面可能对传统的知识了解较少。在武术方面,可能只是单纯懂得拳法招式,却不知道他们的由来,并不能深入了解。就类似于今天人们更侧重于硬笔书法而仅仅只是一少部分人由于爱好还在坚持练习着毛笔字,而了解字体更是无从说起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例如刺绣,在几十年前可能是很多人都会,而在机器时代,机械代替手工,很少有年轻人再去传承。所以很多传统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
1、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意义
自古以来,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着深远的历史,也存在着更多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在古代,从开创朝代以来一般都是以武力作为朝代更替的关键,而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军队都是必要的,主要作用于开疆扩土、捍卫家园、保卫君主而诞生。武术最早可追溯与商周时期,它有着绵长的历史底蕴,富含着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劳动人民不断积累出的经验与教训,它随着各地区文化交流,时代背景变化,在不断的推成出新,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比较完整。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和平的,安稳的,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求知者里面,可能单纯只考虑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在武力方面考虑较多,而并不深入了解。只知其形,不知其意。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巧妙加入一些传统的理论知识,让课程更多样化,让主体更为丰富,让其更为丰满,也同时帮助求知者达到更深一层的了解,提升境界,知行合一。不仅会武,更加理解武学真谛。达到人与自然相辉相映的结果,升华自身的武学修养。
2、缺失传统文化的后果
在华夏文明中,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无论是以前的或者士兵现在的军人,只要是相对来说比较尚武的地方,都会有统治者或者是领导者制定更为严苛的军法军纪用来约束。而最能约束自己的,则是自己的传统美德。武德,是指以武为行为特征,以仁义为习武准则,也是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规范。如武学名著中提出“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这里提出如果学习武仅仅只是为自保,或者帮助正义,不能用于相互争斗,互相比试。不把武术用于正途,而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比试或其它的一种手段。自古武德以礼为先,更加证明人应先明事理,有基础的是非观,在进行专业教学。 在高校中,求学者大多为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有些年纪较小的学生可能是非观还不是十分明确,此时如何引导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简单的例子,如果说一个人从小习武,而身边的教师仅仅强调认真修习武术,而并没有过多强调如何运用。那么这样的话,这个人如果遇到一些小矛盾,或者发生口角,可能就不会进行一些交流谈判,自小尚武,认为武力解决一切的他,可能便使用暴力,从而在不归路上渐行渐远。武术,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武术,既能安邦定国,也可为祸人间。一正一邪,是正是反,便是自身修习的境界了。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对高校武术教学进行学习研究
3.1、理解武学真谛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不能急于学习知识,尤其在学习武术时,要先学会放下,学会用平和心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学习武术,不仅仅是学习武术,在生活工作中 ,我们一直是不断创新,不断改正,进行不断完善,尤其在武学修行中,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身产生兴趣,想自主的探究。在我们的国家,武术是为停止争斗而产生,而直到今天,也不应去不正确的改变它的初衷。不仅没有真正继承武学的意义,还进行破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首先是老子的武学思想开启了崭新的时代并形成了“武学文化”老子由如何“止武止戈”问题开启百家争鸣,而后孙子、鬼谷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武学思想,并继续发扬光大,同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仁德之法。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指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老子的武学思想直到如今依旧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3.2、学习武术礼节
学习武术礼节,是贯穿整个武术生涯中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的。学习这些礼节,是心态更加平和,在修习武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可以提示自己以一个虚心的心态去进行求知与探索。更加体会出尊师重道,体会出同门亲如手足。如我们在各处都能见到的抱拳礼,左掌声表示德、智、体、美全部齐备,而拇指弯曲则表示自身并不自大,而我们的右拳表示我们的勇敢坚强,左掌掩右拳,则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作圆形,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为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手为武,表示文武兼备。正如上诉所说,如果在一场比试中,有人状态不佳,迟迟未能占得上风,随后怒火中烧,变得不理智,而在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抱拳礼,如果他真的理解抱拳礼的含义,直到武学真谛,而行礼后便应该逐渐冷静下来,并调整自我心态。不会冲动行事,做出有损他人,也损害自己品德的事情。像类似的持械礼、传统武礼、教学礼仪、竞赛礼仪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克制自身缺点,提高自身品德的重要方法。
3.3、了解各种拳种的命名方式与由来
武术具有完整的一个体系,其中分类列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招式,兵器。如最普通的拳法,形式多变,类别众多。如;我们熟知的以佛圣道仙命名、以“门”命名、以姓氏命名、以动物命名等。例如以动物命名的拳法,就像是我们熟知的猴拳,猴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是他们的基本要领,还是基本共同的,近代的猴拳,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的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特点,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而此时我们了解了猴拳的命名方式,知道了它的由来,在使用猴拳时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出这套拳法的真谛。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出来,使拳法的威力倍增。在理解了猴拳的出处后,一定会有着不同于之前的见解,更加高效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强自身的修行。使得自己更上一层楼。
3.4、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在实际生活运用中,武术是在使用中不断完善的学科,是每日勤加练习,相互交流所得的长远发展。比如早起,如汉唐时期,中日交往有了极大发展,宋、明以后,两国的体育文化有所减少,但也未全部停止。日本的体育文化也对中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日本有着一种锋利狭长的长刃,常被当作赠送亲友的礼物。随着食刀的传入,一种双手剑法也经过朝鲜之后,又传回中国。在明末的时候,斗争不断,戚继光吸取了侨刀的长处,创编了新的长刀法,为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很多东西都是由一个基础的东西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提炼创造出另一个新的实物。例如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在西汉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开始用丝絮制作成絮纸,这就是造纸术的开端。但是丝絮珍贵,普通人无法使用,人们经过试验,开始使用麻纤维造纸。而到了东汉时期,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制成了植物纤维纸。由此,我国的纸产量大大提升。在几个世纪后,又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等,后来又经过非洲北部,传到欧洲。类似改编改变世界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许多东西就是应该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寻求更好的东西。在武术中,其实也是如此。比如现在的女子防身术,它就是在女生受到不法侵害或可能要受到不法侵害时,为摆脱或反击歹徒而进行的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卫能力。自卫防身就是将拳击、武术、摔跤、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擒拿格斗等武术技击方法予以整合,以制服对方、保护自己为目的的专门技术,它是武术中各种适合实践应用的招法分离出来,经过摘编、加工、提炼、创造、完善,使其称为散招,却十分简单,好学,实用。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武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需要你不断的去学习去完善,即使切磋也不是争勇斗狠,而只是为了学习他人长处,不断发展自己。
4、结论
总而言之,武术是个十分漫长的道路,它既能磨练你的意志,也能使你思考,它需要你端正自身,首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武术这门课程,学习一些传统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之后才是武术的具体内容。而我们就应该将这种思维不断融入到武术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去,正如上文所说的方法,在求知者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行礼,问好,比试或者是其他过程中,眼睛里,脑子中,不仅仅看到的表面的动作招式,更应该思考蕴含在武学中的深远影响,同时在动作中认真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对方的优势优点,并结合自身,认真思考有没有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不断在试炼中,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所有汲取的优势,或者在别人身上看到的自身的不足,这些都是我们几千年来留下的武学思想的瑰宝。学习并在武学中成功运用传统文化,既是提升自身,也是继承传统文化,想要更好更加深刻的学习武术,在高校中,教师就应该将传统文化不断融合进武术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给予”还是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收受”,都是十分必要。对于这种文化类型的修习,可能不是短时间内高效的,而只是一个漫长的,细水长流,慢慢渗透入每个人的骨血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改变。但在其他人看起来,可能就是脱胎换骨的改变。所以,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有着深远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