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多层统计检验
2019-12-24宋丹丹
王 勇, 王 亮, 宋丹丹
(1.海南大学 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上海财经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要靠创新主导”[1]。2018年初的中美贸易争端表面是贸易摩擦、实则是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科技的崛起,愈发表明中国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时不我待。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生产要素,既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企业创新需要持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高端人才,依靠有限内部资金很难弥补研发融资缺口,外源融资理应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金渠道。然而《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从2011—2013年对2 700家企业主和高管的问卷表明,中国拥有银行授信额度的企业比重只有25.3%,在15个妨碍企业营商的因素中,融资渠道以22.4%的占比高居榜首[2],鞠晓生等[3]与李兰等[4]也证实了融资约束广泛存在于中国企业创新活动中。
Fazzar等[5]认为,融资约束是由于市场不完备导致的企业外源融资成本过高,以至于企业投资无法达到最优水平的情形。既有文献在探讨影响利率和信贷契约执行成本从而影响银行贷款意愿的因素时,一个是借款企业自身特征,如鞠晓生等[3]发现的企业营运资本、以及江金锁[6]证实的会计信息可比性等对企业流动性约束具有解释力;另一个是金融生态系统,由于企业作为消费者群体生存于金融运行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中,企业政治关联[7]、金融业竞争[8]、金融生态环境[9]可能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邓可斌和曾海舰[10]利用WW融资约束指数证实了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并非仅仅是市场摩擦引致的流动性约束,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不完全市场本身无法化解的外生系统性风险。因此,如何改善企业生存环境,让风险“产生并解决于市场”便成为缓解融资约束的重要环节。中国金融市场向来被银行主导(1)中国银行业占据了全部金融资产的80%。2017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4万亿元,其中银行体系发放的人民币贷款13.84万亿元,占比71.2%;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只有8 734亿元,占比4.5%。从而对企业融资、企业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银行业结构改革模式是我们理解企业资金可获得性和企业创新的关键线索。
更为重要的是,地区差异是一个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议题。中国31个省份(2)系除却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企业创新水平、融资约束程度和银行业竞争状况参差不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十多年,东西部之间不平衡发展问题愈发突出。通过统计2008—2016年中国沪深A股2 373家上市公司数据观察各省份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和银行业竞争三个指标的走势,我们将企业创新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和广东达到了4.532%和3.474%,而西部的宁夏和青海地区则分别低至0.618%和0.611%。同时,融资约束曲线呈重心不断抬高形态,显示约束程度越高的地区企业创新水平越低。此外,各省份之间的银行业竞争也同样差距悬殊,竞争度越高则企业研发投入越大,由此引发我们思考三者之间地区不平衡背后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迥异等固然是不可回避的要素禀赋,但是区域银行业竞争以及企业创新融资约束所隐含的制度差距可能是更为深刻的内在因素:企业和银行均置身于中央和地方两级金融监管、产业政策和官场竞争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之中,银行业竞争程度成为各种制度博弈的集中反映。制度金融学认为,制度因素决定了金融发展主体的目标函数和行为模式,特别是社会学家在批评经济学过分强调行动者的理性作用,Granovetter[11]等相继提出了“经济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嵌入性理论。相应地,由于金融制度长期变迁塑造了银行业竞争格局,特定区域内企业个体均享有同质的金融环境,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受制于银行业竞争程度,自然嵌入于地区银行业竞争“场景”之中。于是,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时期企业创新的地区差异,利用2008—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和中国省级银行业竞争数据,建立契合嵌入性分析的多层统计模型,探究银行业竞争调节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从而为中国企业创新的区域差异找到一个制度金融学解释视角。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从产权改革、政治激励、监管制度和产业政策四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现有银行业竞争格局及其地区差异的制度成因,把基于结构改革的中国银行业竞争研究深化到对金融制度环境和官员激励机制的分析,从制度层面阐释了“中国融资约束外源于市场”的特征。第二,众多文献将银行业竞争与融资约束视为同一现象,暗含着银行信用创造天然等同于银行业竞争全部动机和内容的假设。尽管银行业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路径是动员储蓄和配置资金,但忽视了其他功能可能会湮没银行业竞争的内涵。特别是既有研究把银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等要素作为影响企业创新的直接因素置于同一层面回归,对不同层次的数据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借助嵌入性视角,不仅厘清了银行业竞争促进企业创新的直接路径,而且廓清了银行业竞争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的跨层作用机理,证实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实践符合市场力量假说。第三,本文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不存在所有制歧视、但表现出规模歧视,能够在一定程度为未来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经典财务理论表明,由于不存在完美资本市场下内源融资和外部资金的相互替代,Kaplan 和Zingales[12]认为,企业内外融资成本差异就是融资约束。之所以凸显于企业创新之中,Brown和Petersen[13]认为,是由于企业自身研发投入(R&D)存在高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创新企业干中学,而研发技术属于隐性知识,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Hall[14]发现,科技人才嵌入在企业人力资本中很容易流失,需要较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因而银行惜贷或断贷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中断,创新活动戛然而止。特别是郭金龙和王宏伟[15]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常常引致金融市场摩擦,体制性壁垒的设置容易形成信贷资源的地区分割,导致中国东部发达市场各银行总行“虹吸”中西部资金,不断强化“马太效应”和缪尔达尔“回流效应”,(3)2017年中国东部最高和较低的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差距平均接近20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全年累计为19.44万亿元,广东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为2.21万亿元,排名第一;其次江苏为1.52万亿元、浙江为1.33万亿元。青海为1 208亿元、西藏为1 019亿元、宁夏为865亿元和海南为856亿元居于最后四位。西部地区出现严重“低端锁定”现象,扭曲的融资安排引致了中国东西部各省之间企业创新的鸿沟。考虑到东部地区较早进入工业化进程,较高开放水平和相对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而中西部省份资本形成能力和积累能力较差,且创新投资具有时滞性,企业创新研发明显不足。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中国省级层面融资约束显著抑制地区企业创新水平,且具有地区差异性。
(二)银行业竞争与企业创新
1.银行业竞争的制度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在产权上表现为塑造市场多元化主体的过程,从集中度上体现为四大行与中小金融机构在地方金融市场上的此消彼长,最终体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制度变迁也呈现出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第一,产权制度。由于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一直受到抑制,造就了银行主体权利的高度稀缺,以公有产权为主的国有银行模式仍然主导了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第二,政治激励。中国官员晋升制度从政治上激励了追求仕途的地方官员拥有推动本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强烈动机,地方政府纷纷染指高额利润的金融行业,间接推动了地方性银行的崛起,“晋升锦标赛”成为导致银行业竞争地区差异的制度根源之一。第三,监管制度。金融监管主导各地银行业市场准入(含机构、业务和高级管理人员)从而左右地方银行业竞争态势。对地方银行业竞争格局施加了重大影响。第四,产业政策。自主创新已经被中央政府提高到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地方产业政策也促使企业争夺政府资源,与当地政府存在超产权的政治经济联系,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的行为模式异化,加剧了银行业市场竞争态势。总之,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的产权制度、政治激励、金融监管和产业政策一系列金融制度成为企业经营、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
2.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
Grossman和Helpman[16]认为,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成为银行业竞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有力证据,特别是金融系统提供的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Merton[17]的功能观理论,这些服务包括了金融体系六大基本功能,即结算和清算、聚集并分配资源、跨期和跨空间转移资源、风险管理、生产信息和提供激励,它们不仅奠定了银行信用创造的基础,而且激烈的行业竞争促进银行不断提升服务,直接推动了企业创新。第一,传统银行中间业务能够提供高财务效率和运营支持,满足创新企业在不同时空、不同主体之间转移资金的需求。第二,金融科技创新为银行服务创新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效率。第三,商业银行以扩大信用中介范围为内容和特征的表外业务可以满足企业创新中的所有非融资性金融需求。第四,银行业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的业务拓展,如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和并购业务等有效地满足创新企业多重资产选择需求。上述业务从不同层面为企业创新带来了极大便利。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 中国银行业竞争促使银行业提升服务功能从而对企业创新产生直接积极作用。
3.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间接作用
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的地区差异可由银行业竞争强弱来解释,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体系通过货币创造向企业提供融资、识别那些更有能力创新的企业家,进而显著提高企业研发的数量和质量。针对银行业竞争能否缓解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尽管以Petersen和 Rajan[18]为代表的信息假说认为,在垄断型信贷市场上,债权人可以用垄断租金承担项目初期现金流较少的损失,以分享企业的未来盈余,由此激励银行立足银企长期关系,但是随着垄断越来越被市场经济唾弃,Guzman[19]提出的市场力量假说则认为,垄断比竞争性银行市场更容易导致信贷配给和利率高启。由于银行是掌握信贷审批权力的强势方,可能会“敲企业竹杠”,银行业竞争则能够降低信贷市场利率藉此增加企业信贷获得性,因而银行业集中度也愈发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显著预测指标,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银行更加努力克服信息成本,促使信贷收益内在化,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银行业竞争能够通过调节融资约束效应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
(三)银行业竞争与企业异质性
银行业竞争通过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调节作用也会因企业异质性而不同。
从企业所有制来看,中国理论政策突破的目标是消除所有制鸿沟,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市场化的重要标志。但是Zheng等[20]回顾了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后发现,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和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异质,低效率企业拥有通畅的外部信贷市场渠道,高效率民营企业只能进行内源融资。张杰等[21]也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使民营企业R&D投入更加倾向于依赖自身现金流。解维敏和方红星[22]认为,民营企业客观上自身积累不足,不能负担巨大研发创新支出,更不能承受R&D项目的失败,而且企业内部资金受商业周期波动和自身营运能力的困扰,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相比之下,“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观念根深蒂固,尽管产权问题滋生了公司治理和公平效率问题,甚至债务契约无法执行,但国有企业仍可轻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约束程度较轻。从企业规模来讲,Whited和Wu[23]发现,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规模、抵押担保、信息披露和风险承担方面较大企业处于劣势,小规模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融资约束风险,特别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来破解融资约束问题,更容易受到信贷配给的影响。虽然竞争能让银行系统变得更加有效,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大银行仍然倾向于对大企业贷款,相对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总之,不同规模企业间的融资约束主要还是来自于银行贷款的规模歧视。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a:银行业竞争存在所有制歧视,因而竞争加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相较于国有企业更加显著。
H4b:银行业竞争存在规模歧视,因而竞争加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相较于大企业更加显著。
三、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模型选择
企业创新水平受企业个体特征和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因而具有层次性,层一企业层面包括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层二制度环境即银行业竞争程度。每个省份的企业共享该省同一银行业竞争度,从而形成企业嵌套在31个省份的层级数据。多层统计模型不仅能够分析社会场景如何调节个体水平的解释变量与结局变量之间的关系(即跨层作用),也可以有效处理多层数据中非独立观察数据以及数据中的组内同质或组间异质问题[24]。
(二)变量解释
1. 层一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R&D-Ratio)
企业创新投入是驱动科技进步、推动创新的直接来源,更是导致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率跨国差距的主要原因。本文参照李春涛和宋敏[25]的做法,将企业创新投入定义为企业年度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研发投资密度越高,企业创新活动越活跃。该指标也是中国评定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准。
2. 层一解释变量:融资约束(Fincon)
既有文献大多都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构建各类指标,然后对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和融资约束的程度进行识别。然而,企业行为或财务特征变量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并不稳定,也非一一对应,从而使融资约束度量问题始终成为文献中有争议的领域。鉴于WW指数和SA指数均为基于上市公司数据构建的复合指标,本文借鉴 Whited和Wu[23]以及Hadlock和 Pierce[26]的研究,采用WW指数作为衡量企业相对融资约束程度的基准指标,利用SA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
(1)WW指数。Whited和Wu[18]通过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欧拉方程进行测算,获得融资约束的六个解释因子,它们是长期负债水平TLTD(长期负债/总资产)、现金流比率CF(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100%)、现金股利支付虚拟变量DIVPOS(支付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总资产自然对数lnTA、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SG)和企业所处行业营业收入增长率(ISG),再根据其给定系数(4)WW= -0.091CF-0.062DIVPOS+0.021TLTD-0.044LNTA+0.102ISG-0.035SG计算得出,数值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2)SA指数。Hadlock和Pierce[26]使用企业规模和企业上市年龄两个随时间变化不大且具有很强外生性的变量构建了SA指数,我们根据其给出的各系数向量,(5)SA= -0.737Size+0.043Size2-0.040Age借鉴鞠晓生等[3]与刘莉亚等[27]的做法,将企业的总资产自然对数赋值企业规模,用企业的上市年限赋值企业年龄计算得出。指数取值越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3.层二解释变量:银行业竞争(Bankcom)
本文采用王小鲁等[28]《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中要素市场发育指标下的金融业竞争指数来衡量银行业竞争水平,以Bankcomj,t表示第t年j省份的银行业竞争性指数,且Bankcomjt=(Vjt-Vmin,2008)×10/(Vmax,2008-Vmin,2008), 反映了中国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例。其中,Vjt指j省份在t年除去四家国有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外所有银行以存款金额计算的市场份额,Vmin,2008和Vmax,2008指2008年所有省份中最小和最大市场份额。Bankcom计算以2008年为基准的相对值,数值越大,银行业竞争越强。
4.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进一步控制了企业特征变量,如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总资产取自然对数表示;企业年龄(Age),用企业上市年限取自然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DAR),用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之比表示;固定资产占比(FAR),用固定资产占总资产之比表示;资产收益率(ROA),用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表示。另外,本文还控制了宏观控制变量GDP增长率(GDPGW)。
(三)数据和统计性分析
由于王小鲁等[28]《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银行业竞争数据基期为2008年,截至2016年,本文层一微观企业指标也选取同期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6)本文进行了如下数据处理:(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在样本期间被标为特殊对待的公司;(3)剔除主要研究变量存在缺失的样本;(4)仅保留具有两年及两年以上观测值的企业数据;(5)剔除研发投入小于零,主营业务收入小于等于零,资产小于等于零,负债小于等于零,长期负债小于零,固定资产小于零,资产减去固定资产后结果小于零的样本。我们最终确定了2 373家公司数据的非平衡面板样本,共包含可用样本数18 035个。为了检验企业异质性问题,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按照企业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的所处范围将企业按照规模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样按照企业所有制性质,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共四个子样本,以分别检验所有制效应和规模效应。
表1是全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创新、融资约束WW指数和SA指数以及银行业竞争的最大值、最小值之间相差均在数倍乃至数十倍,地区差异非常显著。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2是企业创新和融资约束的分样本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R&D-Ratio均值分别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2—3倍,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更具有创新活力,但是它们的融资约束程度WW指数也大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对企业创新资金的需求更为强烈。同样的结论也可以从SA指数中得出,初步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分析。
表2 企业创新和融资约束指标统计特征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分析结果依照多层统计模型的标准顺序,使用SAS软件得到。
(一)企业创新的地区差异
层一模型:R&Dijt=β0j+rijt
(1)
层二模型:β0j=γ00+u0j
(2)
其中,i =1,…,n,表示第n个企业,j =1,2,…,31,表示第j个省,t =2008,…,2016年,被解释变量R&D-Ratio表示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β0j表示第j组的结局测量(企业创新)均数。r表示层一随机误差,u表示层二随机误差。
表3 企业创新变异的分解结果
从表3中P值看,层二组间方差显著,亦即ICC统计显著,且经计算得出全样本组内相关系数ICC为3.357%,四个子样本系数值分别为3.123%、7.297%、3.497%和5.118%,显示存在着层二场景变量对层一变量系数的调节作用,表明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仅考虑企业层面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引入企业的金融环境嵌入性变量来解释其变异。
(二)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随机性检验
我们进一步对层一变量的系数进行随机性检验,在多层模型的层一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变量,在层二模型中暂不引入解释变量:
层一模型: R&Dijt=β0j+β1jFinconijt+rijt
(3)
层二模型:β0j=γ00+γ01+u0j
(4)
β1j=γ10+γ11+u1j
(5)
其中,Finconijt表示第j个省份第i企业第t年的融资约束水平,分别针对WW指数和SA指数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四个子样本,融资约束指标WW指数和SA指数方差(u1j)的Wald-Z值检验所对应P值都是显著的,即层二组水平方差显著,说明融资约束系数(即作用程度)在不同省份中存在差异,初步验证了H1。
表4 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系数的随机性检验结果
(三)银行业竞争对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的作用
为了解释上述差异,我们继续引入层二场景变量的银行业竞争构建模型,其中,层一模型如下:
(6)
yijt=β0j+β1jxijt+β2jlnsizeijt+β3jlnageijt+β4jDarijt+β5jFarijt+β6jRoaijt+β7jGdpgwijt+rijt
(7)
层二模型如下:
β0j=γ00+γ01Bankcomj+u0j
(8)
β1j=γ10+γ11Bankcomj+u1j
(9)
将式(6)和式(8)、式(9)合并,得到全模型如下:
(10)
其中,i=1,2,…,n;j=1,2,…,31;t=2008,2009,…,2016。yijt表示第j个省份的第i企业第t年的创新水平(R&D-Ratio),rijt表示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即第j个省份不同企业、不同年份之间的创新水平差异,unj表示层二随机误差。xijt表示第j个省份、第i企业第t年的融资约束水平(Fincon);Bankcomj表示第j个省份的银行业竞争程度,Controlijt为控制变量。我们仅考虑其固定效应,根据式(10)得到全样本回归结果如表5列(1)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所有样本LR test-chi2显著,表明分层线性模型相对线性模型的适用性。首先,层一融资约束指数Fincon-WW的估计系数γ10显著为负值,意味着在不存在银行业竞争的间接作用时,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地区企业创新,本文H1全部得到验证。其次,从截距项中可知,银行业竞争的斜率显著为正值,表明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其原因在于竞争激发了银行功能和服务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效率, H2得到了验证。最后,银行业竞争与融资约束的跨层交互项系数γ11显著为正,跨层交互作用显著,证明了企业创新地区差异可由银行业竞争的省际差异解释,说明银行业竞争能够缓解融资约束,从而发挥促进企业创新的间接作用,表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企业贷款纾困从而提升创新水平,H3得到了验证。由于本文银行业竞争指标是非国有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指数,说明中国从产权竞争和规模竞争两方面所进行的银行业竞争改革实践符合“市场力量假说”。
观察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公司规模(Size)、公司上市年限(Age)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结合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小板和创业板的R&D-ratio为4.700%,主板仅为1.090%,再一次证明了新兴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成熟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动机;资产负债率(DAR)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因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大,经理人较少进行创新投资;资产收益率(ROA)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有动机进行企业创新;固定资产占比(FAR)系数为负,这与蔡竞和董艳[8]的研究结果相似。从整体上看,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与既有研究基本一致。
(四)基于所有制和规模的检验
为了考察银行业竞争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现象,本文分别检验四个子样本的作用效果,回归结果如表5列(2)—列(5)所示。
首先,四类企业对银行业竞争γ01的估计值均为正,银行业竞争对四类企业创新均存在积极影响;对γ10的估计结果均为负值,表明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创新,加入银行业竞争交互项后γ11均变为正值,显示银行业竞争在四类企业中均可以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且其差异可由省级层面的银行业竞争程度解释,与全样本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其次,对比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样本,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直接作用和跨层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且系数是国有企业的一倍左右,而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虽然正向但不显著,说明国有企业对银行业竞争与融资约束两个因素并不敏感,银行业竞争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可见中国近年来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 H4a未能得到验证。最后,我们同样对比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系数,发现在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和间接调节作用中,大企业的效果分别是中小企业的一至数倍不等,说明银行业竞争给大企业带来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比中小企业更为显著,H4b得到了验证,因而仍然存在规模歧视。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现阶段中小银行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γ01和γ11显著为正),但中小银行因规模效应、盈利能力和抵押担保等障碍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大企业融资,“小银行大企业”问题仍然严重,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的先天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银行业距离“最优金融结构”尚有提升空间。
表5 基于WW指数的银行业竞争影响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括号内为t值。
(五)稳健性检验
Hadlock和Pierce[26]在Kaplan和Zingales[12]研究基础上,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区分为五类融资约束等级,使用外生性较强的公司年限和规模得到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模型用以估算融资约束程度——SA指数,避免了内生干扰。鉴于SA指数和WW指数只存在较小的相关性,刘莉亚等[21]认为,SA指数能够有效替代WW指数作为企业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并且数据检验表明同样适合分层线性模型。本文以SA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以SA指数测算的融资约束亦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第二,全样本中银行业竞争对融资约束的直接作用效果显著为正,同时交互效应不仅为正,而且较WW指数检验来说有所上升,说明银行业竞争在调节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效果上具有正向作用。第三,在分样本检验中,银行业竞争在非国有企业中效果更为显著,但未能在国有企业中体现;同时在大企业表现更为显著,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改善程度有限,说明现有银行业竞争对中小企业融资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与WW指数结果基本一致。(8)分类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未予呈现,作者留存备查。总体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五、结 论
本文基于中国金融转轨特征下银行业结构变革现实,采用省级层面银行业竞争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多层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地理分割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所引致的金融资源地区错配不仅使得企业创新差异巨大,而且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该现象可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推行的银行产权改革、官员激励机制、金融监管和产业政策所主导的银行业竞争强弱来解释。第二,中国银行业意在加剧竞争的改革不仅直接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而且跨层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表明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有助于企业贷款纾困,证实了中国存在“市场力量假说”。第三,针对企业异质性进行检验,银行业竞争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不存在所有制歧视,表现出规模歧视现象,表明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尚未达到最优金融结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