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扎根于生活
2019-12-23刘卫民
刘卫民
摘 要:生活是学生感知经验的来源,有效的教学应当是联系学生现有的感知经验和生活基础,并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前提下,整理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成效,提升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让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即将要学的新知无缝对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并应用生活化资源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教学经验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教育的含义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師习惯以教材为指明灯,照本宣读,学生跟着死记硬背,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了极大限制。生活化教育就是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的探究来自生活、反馈于生活,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生活化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在课堂与生活融合而成的大课堂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或者教师所给予的那部分知识,还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引导实践,以此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知识教学的现状
如今的小学科学知识教学存在着很多普遍性问题,由于教学重心偏向数学、语文等重点学科,导致许多教师并不重视科学知识的教学工作,使小学生缺乏关于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与学习,这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只教概念性理论知识,而不注重联系生活和实践,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的渠道。因此,急切需要进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知识生活化的教育教学。
三、生活化教育与课堂探究的融合
(一)挖掘生活情境资源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模拟或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效自主地将自身带入到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演绎归纳和探索,最终寻找问题的答案,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不需要外力的,是在学生强烈的动机和需求下产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情境教学法更适用于小学教育。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浮力,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漂浮、悬浮和沉底等概念,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情境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学生认识少年派和他的竹筏以及香蕉船等在海上漂浮的场景。随后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发放橡皮泥、水盆和水等教学资源,并请大家用橡皮泥模拟少年派的竹筏,探索如何才能让自己和竹筏漂浮在海面上。起先学生将一块橡皮泥扔到水里时,橡皮泥随即沉入水底。此时学生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模拟失败,然后给予学生第二次探索的机会。伴随情境的不断推进,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学生不断尝试,随着学生失误的次数越多,学生发现:如果将橡皮泥压扁成为一个薄薄的小饼,然后将人放在薄薄的橡皮泥上时,压扁的小饼也就被看作成为一个小小的竹筏,人和竹筏也就不会沉入水底。在如上资源的探索过程中,情境教学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更让学生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学做合一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说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动手做。这里所说的动手,并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活动,而是要与动脑结合,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获得新知。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有关植物的学习内容,如果照本宣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动植物的一些知识,但那是死读书,学到的是僵化的知识。所以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种植与饲养活动。第一单元主要是种植凤仙花,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每人准备一个花盆、泥土,或者利用学校草坪的一角,大家一块儿除草、松土;接着一起选种、播种;然后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学着照顾凤仙花,比如浇水、施肥、除虫。在照顾过程中,学生会完整地经历凤仙花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萎这样一个生长过程。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也懂得了一些关于种植的基础知识,知道一颗饱满的好种子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条件,也学会如何去挑选一颗饱满的种子;还知道要去好好爱护它、照顾它,如果给他们一些其他植物的种子,他们也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播种、去照顾。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大自然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科学的运用并不是局限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数情况下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做实验、制作模型、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教学过程生活化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比如做实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材料也比较局限,但是科学的世界是无穷的。除了课堂实验,有很多趣味小实验在家也能完成,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四、结语
所以,解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眼睛,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大自然中感受、探寻,到社会中磨炼,必然能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