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汉语诗歌数词的英译
2019-12-23代雨杨辉
代雨 杨辉
【摘要】诗歌是高度凝练且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或诗人用来抒发强烈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文章通过对诗歌中数词的翻译对比,及其翻译时所应用的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再现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诗人的情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诗歌;数词
【作者简介】代雨,杨辉(通讯作者),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数字一般是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的标记,本身并没有任何褒贬含义。”。然而,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使得英汉数字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数词也开始能够代表社会的特征,这种不同的文化含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中国诗歌不可或缺包含了关于数词的佳句,本文通过选取诗歌中不同翻译版本,对虚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
二、功能对等理论综述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三、诗歌数词的虚指及其英译
从翻译的角度出发,翻译是指在正确理解源语的基础上,译者秉承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将原文内容创造性地再现的过程,而非完全按照字面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前应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对数词意义进行准确的判断,了解数词的深层含义,准确地表达其含义,否则既不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又有损于原文文化内涵。
汉语数词具有丰富的含义,总体而言,可以将数词大致概括为实指和虚指两种。“实指的数词应从实在的数目上去理解。虚指的数词则不能拘泥于实在的数字,否则定会闹出笑话。”诗词中的数字,一小部分是实指,但更常见的是用来虚指,常常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再现诗人的情感。
四、情感对等
在一些情境中,某些虚词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文中分别采用不同的译者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对原诗的理解。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译文1:My white hair streams back three miles long, As long as my pensiveness is deep and strong.
译文2:My gray hair would make a long cord, With my sorrow is being deep and strong.
“白发三千丈”这里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现实看来一个人有三千丈的头发似乎不符合常理,然而这里指的是诗人的愁思之情就像这三千丈的白发,白发是因愁而生,是诗人内心愁绪的象征。第一个译文将原诗中的“三千丈”译为three miles long,而许渊冲将其译为a long cord, 把‘三千丈译为‘a long cord,其中“cord”绳索,可以用来比喻牵挂,束缚,他采取意译的方式,舍弃了形式上的对应,使譯文创造性地再现了李白的情感,使译文符合奈达的“意义最重要”这一原则。
例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译文1: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 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Shigoyoshi Obata译本)
译文2: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 so deep, 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
原诗中的“千尺”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指。诗人用夸张的方式衬托出自己与汪伦的感情之深,fathom是测量水深的长度单位,许渊冲把“千尺”译成了‘however deep,一方面代指了潭水清澈,另一方面传达了二人之间的感情至深。许渊冲采用这样的翻译不是通过词汇的意义来体现原文的感情,而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对汪伦的感激之情。汉语中的一些数字主要是用来表达虚指意义,并没有实际的含义,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尽量把源语的意思表达准确。
例3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译文1:The crane flied away without return, Leave the white clouds stand lonely for thousand years.
译文2: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v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这里的白云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诗人用“千载”来传达虚指意义,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许先生采取意译的方式,尽管没有达到字面上的对等,但还是再现了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五、文化对等
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数字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该只是做到字面上的对等,更要结合文字背后的所指含义,从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出发,尽可能追求功能对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译文1:The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译文2:Headwaters plummeting three thousand feet in flight, I see Star River falling through nine heavens. (David Hinton译本)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有九重,九重天就是天的最高处。以上版本中将‘九天分别译为‘azure sky和 ‘nine heavens,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当提到heaven,一方面我们所认为的heaven is the place of God. 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另一方面,英文中有the seventh heaven这一说法,是七重天,极乐的意思,若用the ninth heaven,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许渊冲的译文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种译文和原文比较虽然形式上有差异,主要是基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和民族及其地域的差异,但功能上类似,都是为了使目的语读者理解起来更加通俗易懂。
六、意义对等
奈达所提出的翻译是指把源语中的信息在译语中最真实地再现出来,首先就是意义上的对等。
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译文1:To gaze into infinity, Go mount another storey still.(John Turner译本)
译文2: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的译文看似不忠实原文,原诗中的“千里”“一层楼”被译为“height”和“sight”。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楼”并非实指,storey指的是(建筑物)层,而“height”和“sight”正是把握了这两个意象的实质,加上“greater”和“grander”两个修饰词,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原诗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得到了忠实的再现。
七、结语
诗歌是发展一个民族文化的需要,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要翻译诗歌的意象,应以意为主。“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意义是最重要的,”(奈达,200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诗歌的翻译,但同时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根据诗歌中数词的特点,从意义对等,情感对等和文化对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在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充分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这更加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过分追求字面上或者形式上的对等,最终要关注源语的内涵和文化层面的对等。
参考文献:
[1]叶千华.千华语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阮娟.从数字“七”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5).
[3]奈达.翻译科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卢传福.数词的虚指[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03).
[5]許渊冲.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7]叶千华.千华语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8]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