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2019-12-23耿玉芳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价值取向

耿玉芳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教育的精神支柱,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载體,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决定了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儒家文化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为:关注个人发展,实现群己之道。具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个人与自身层面——完善自己,愉悦自我,成就诗意人生;二是个人与社会层面——容纳他人,乐于人群,成就和谐人生;三是个人与国家层面——心怀天下,服务社会,奋斗成就幸福人生。这三个层面,与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相通的。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08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15

教育是提升人们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为大学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大学之道的依据。儒家文化是中国教育的精神支柱,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仁爱思想、礼和文化及其传达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及爱国情怀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发挥作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定位其价值取向;在各种倾向、情感、价值观的人文精神中,儒家文化价值理念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等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对国人思想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但是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内涵有着差异,对儒家文化下一个全面的定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从来源角度,儒家文化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的文化;从功能角度,儒家文化是一种修齐治平的文化,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还有从内涵及外延角度进行分析的。而百度搜索中是这样定义的: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总的来看,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学术流派。其核心是仁,它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修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本文儒家文化是指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核心观点和中心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为本、为政以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观点和思想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更关注集体利益,形成凝聚力。而“知其不可而为之”则使得我们更加注重实干精神,做到无悔于人生。

(二)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高校的一门重要文化基础课程,它既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又有对中学语文的一脉相承性。本文中大学语文是指由徐中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五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的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精编古今中外文学名作60余篇,重在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文史哲、社会及生活各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三)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是指教师基于自己的学识、文化修养和对大学生的学情掌握,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所持的价值立场。它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我们在教学中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就可能会倾向于哪一个方向的发展。

二、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及其在《大学语文》中的呈现

首先是仁。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的“仁爱”包含“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即以个体自身为中心,珍惜自己,然后爱护他人,善待万物。从“亲亲”到“仁民”到“爱物”,既是“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也是意义层面上的不断提升。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论述也是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的。在徐中玉的大学语文(第五版)中,不少篇章都能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现的正是儒家的“亲亲”思想;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之心正是儒家的“仁民”思想;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面对垃圾扔往小河、化学品污染空气和海洋,龙应台对国人的质问恰是“爱物”的表现,其“仁爱”思想在这些选文中得以呈现。其次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和谐相处,仁爱是其基础,有了仁爱之心,才能把人当作人来看,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乐群”。如《氓》中男女主人公的婚变、《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辛弃疾与陈亮的诗词答和、“乌台诗案”后同朝官员对于苏轼的帮助营救、《报任少卿书》中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无常态度等对于处理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都有一些启示。“和”的最终目标就在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再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哲学,它让人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己,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点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都有呈现,甚至在很多作家的人生道路上也有儒家文化的烙印。比如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比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比如“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甚至鲁迅、龙应台等,他们都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奔走呼号,并传达出了他们的不忘本心的家国情怀。

三、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

儒家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大学语文》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教育的精神支柱,二者既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也是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决定了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价值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育目的的影响

儒家文化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儒家文化的很多优秀思想因子,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极为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个人的价值观、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事风格等。这种影响,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与文化互动在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讲到,相对于文化而言,教育可被确定为这样一个过程,既向青年宣传传统的思想,又使青年形成其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价值信仰[1]。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的价值观念,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为“士”或“君子”,它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

(二)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育方式的影响

儒家文化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文化于人有教化作用,其影响方式主要是“以文化人”“以智启人”。首先是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本质,它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以文化人最终是以文育人。“文”是传道的载体,也是育人的核心内容。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然注重挖掘文本蕴涵的“道”,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或者通过品味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这彰显了文化的教化作用,借助文化培养有教养的人。其次是以智启人。从儒家文化包含的人生智慧方面来说,儒家文化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是人生智慧的重要来源,而智慧是做人能否成功的标准。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着丰富的生活智慧。教材中多以作品主人公或是作家自身的挫折、坎坷、成功启示着我们。为了走好人生路,我们该坚持什么、该规避什么,这是对因文悟道的一种提升,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所坚持的育人方向。以文化人,发挥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人;以智启人,则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使其成为完整的人。

(三)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育价值的影响

儒家文化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中“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儒家看来,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人活一世,就应不断提升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平台,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奉献给人类社会,这种入世哲学促使人们树立“达则兼济天下”的目标,人们为此而不懈努力。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就是看到了儒家文化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倾向于培养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那样的人,培养不辍努力、乐观向上、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人;以及像周瑜、曹操那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四、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及价值意义

儒家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是一种道德塑造。大学语文教学取向的定位首先是个人的发展,为塑造完善的人,创造诗意的人生,而不是为功利和物质[2]。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哲学,修身是为了敬己,更是为了“安人”“安百姓”。孟子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独善其身”是为了“兼济天下”,就是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社会、为天下做出贡献,实际上是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国家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可定位为关注个人发展,实现群己之道。这一定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儒家推行仁政,就是要让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以心灵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不仅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也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大学语文教育有明显的儒家文化根源,所以其教学自然会偏向于传承修身思想、学为君子,积极担当等价值理念。其次,它推动了大学之道的实现。大学是教学生以“道”的殿堂,《大学》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让我们内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来,使人弃旧向新,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约翰·享利·纽曼也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指出,大学的真正功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培养有思想力和判断力、人格完善的人[3]。真正的大学之道是引导人成长、成才、成人,只有人人成为有教养的人,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大学语文包含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丰富的案例,在带领大学生领悟大学之道,成为君子、成为完整的人方面,在为人、为政、为学等方面都能给大学生一些启迪,从而成为明道济世的好教材。大学语文承担了大学教育的部分文化使命,发挥了其在社会文化中应有的精神象征和价值引领功能。再次,它实现了大学语文的人文功能。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包含丰富的人文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让大学生成为有独立精神、有生活情趣的个体。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也决定了教师教学更多地是对学生实现人文化成,让学生怡情知理,学习人生智慧,体悟人间温情,进而成为有感情、有温度的人。大学语文教学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即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關怀,以及对人精神理想的守护。这种实现个人超越性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可以由自我推及他人,然后向社会方向延展。最后,教育的价值取向都指向了人生,指向人的发展和人生幸福。“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对于蒙田的这一说法,笔者虽不认可前半句,但他所说的教育使人内心丰富确实是有道理的。引导大学生读懂自己的内心,追寻生命的价值意义,主动融入社会,发掘个人的潜在能力,在各自的岁月里绽放青春,在人生道路上活得幸福,这正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文篇章蕴含着无数深厚的哲理,是丰盈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重要课程,其在大学生获取人生成长的智慧、美德、意志、情感、信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大学之道及教育的最终指向,关注个人发展、实现群己之道已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合理价值取向。

五、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三个层面

鲁迪格尔认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在儒家文化视域下,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完善自我,也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大学语文教育绝不仅是让大学生独善其身,还要使大学生关注群体,处理好人际关系,实现乐群与和谐,进而服务社会,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也就是说,大学语文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承担人的责任、发挥人的价值,其教学价值取向实际上包含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三个层面。

(一)个人与自身层面——完善自我,愉悦自我,成就诗意人生

“仁”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肯定的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与之相联系的是基于“仁”的终极关切,指向对人自身存在的关怀[4]。它更多地侧重于人自身的成长、提升和完成。“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这一层面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修的途径来完成的。大学生通过修养身心达到成就品德、人格及精神气质,从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甚至是千年经典,它传达出的人物品格、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对于大学生的修养是有益的。学生在对文本的互动研讨、深入赏析中,逐渐领略生活之情趣、体悟人生之真谛。然后博学修身、涵养浩然正气、提升人格品质和生命境界,成就诗意人生,这是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第一个层面。其中,“爱己、爱人”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二)个人与社会层面——容纳他人,乐于人群,成就和谐人生

人性发展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人不只有个性,还有群性和类性[6]。仅有自我完善是不够的,个性让人关注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声,而群性和类性则使人不断关注他人、走向他人,与他人合作。“乐群”是接纳他人,实现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必要前提,人只有在群体中处理好人际关系, 才能稳立社会,与他人有效沟通。人在自我完善之后,还要积极走向他人,保持自我向他人世界的开放,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与人的和谐相处,构建自身周围的和谐世界,从而成就和谐人生。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第二个层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一层面中,我们必须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同时,要以身作则,正确处理好人己之间的关系,实现乐群,达到和谐的境地。“礼之用,和为贵”,通过乐群促进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理想目标。

(三)个人与国家层面——心怀天下,服务社会,奋斗成就幸福人生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社会要发展,时代要进步,仅有个人的完善并不够,“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虽然,鲁迪格尔所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但是,正是个人的发展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活一生,有必要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将个人理想和民族梦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成就其人生,他们的目光将从个人转向社会。积极进取是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如果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工作平台,学生们将实现达兼天下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赵江荣.语文教学中本文的文化价值转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16).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約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郭英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杨国荣.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J].文史哲,2018(5).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6]王韶芳,张广君.《学记》学业评价体系的人性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8(4).

(责任编辑:付英华)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