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髓的三重维度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提升路径

2019-12-23高琼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高琼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性善论确立人之所以为人之本,挺立人的内在道德主体性,充实人的真实生命和道德实践,具有对治现代社会功利化、多元化等问题的重要价值。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现状,面临着观念薄弱、途径缺乏、价值疏离、实践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人性本善、挺立主体和生命实践三个重要理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为发挥传统文化涵养道德的深刻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關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髓;高校教育;大学生;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07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00

近年来,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了多次强调,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思想文化,对其道德精髓进行分析和阐释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化和系统化颇为重要,也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髓的三重维度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文化。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核心,积极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在道德、精神、人性方面的深刻价值,提升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儒家传统文化将人视为“道德的主体”,其天道观、人性论和工夫论都围绕着提升人之为人的本质展开,对于主体内在德性的提升具有深刻的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人格境界具有重要意义。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三个维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以人性本善为人性论基础,凸显“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属性

无论物质技术如何进步,人作为人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儒家传统文化则恰恰以“为人之本”“立人之本”为核心和基础。以孔、孟“仁学”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认为,人的本质即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善性和道德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3],言“仁”是“爱人”[4],道出人性之本。《孟子》中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5],孟子对人性论进行了辨析和阐述,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6],具体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7],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是人的根本,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性善论的人性的透彻是传统儒家文化展开天人性心之论的源头和开端,而依此对主体人格的提升和自然天道的复归和彰显则是儒家立论的落脚点和目标。从实践的意义上,以及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上说,天人视域中的人性使儒家对“人”这一主体拥有充分的、立体的、超越的认识和阐释,天人境界和工夫论中的道德凸显了人的超越的道德性这一本质特征。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论述和洞见,是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特殊贡献。儒家传统文化的性善论为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提供了人性论基础,确立了儒家文化独特的生命气象和道德价值,使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保持了独立的精神,形成了完备的道德规范。这些价值在物质发达、技术进步而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今天尤显重要和珍贵。

(二)以主体内在的道德本性为根基,激发“内在超越”的主体道德自觉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主体性,由“仁”之大公精神进而成就崇高精神的超越。其由一味的外向追求返归自我内心,于日用事为之间反省沉潜,在为学处事之中省察超越,充分尊重与高扬自我主体,实现道德的自觉,“为仁由己”,丰富和充实主体德性,实现“内在超越”。唯有此内在超越人格境界的开辟和自我主体的重塑与挺立,才能超越“小我”的偏私狭隘局限,以理想道德境界为引领,成就“大我”的超然境界,实现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若能挺立主体,重视和体认“内在超越”与人格的提升,那么不仅道德问题,且由道德问题所派生的各类问题均会相应得到解决。如孟子所言,“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8]。道德主体性的确立不是空泛的理论和概念,必然要求人的主体责任的落实和主体道德践履的实行。内在主体的挺立和主体的责任与必然性的建立,使源自天道、落于人道的道德践履之“不容已”和“知行合一”共同实现,因此以主体之人以“仁”与“善”的境界体贴天地万事万物,使内在德性外发而为道德实践,在日用常行间践行儒家普适性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如仁爱、诚信、责任以及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人就能成为异于禽兽之人、真正的人、本真的人。道德主体的凸显和挺立,才能使儒家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实践”之学,使儒家理论体系和伦理道德规范归旨于“行”、落实于“行”,成就了道德上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形成了儒家独特的文化精神,展现了儒家的道德自律意识和主体担当精神。

(三)以真实生命的道德实践为基础,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自身的特色,它并不是一门具体的知识,而是有关生命的学问和智慧,需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解和体认,更需要终身学习和实践。儒家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质,即学问与生命、实践相一致,是实践之学,强调“知行合一”“学行不二”毕贯终生。因此儒学立论的归宿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在天人性心的辨析和讨论中找到工夫论的着力点,通过修养工夫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和道德境界,使人成其为真正的“人”,即超越的、道德意义的“人”,在道德意义层面实现“天人合一”。儒家传统文化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品德的自我塑造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目标,其工夫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是需要主体终生不辍、自觉践行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责任与根本要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重义轻利”,提倡道德和人格境界的提升,这可以对治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现实和多元主义价值观,消解人的物质追求和内心欲望的内在矛盾,构建和谐的身心关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视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为卓著的成就在道德方面,其真正的核心与精华在于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尊重与高扬。当代社会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实若要真正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功利趋向的各种弊端若要真正消解,则以“人”立基的儒家传统文化或可提供重要的资源和借鉴。因此我们更需要重新反思儒家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是用来观赏把玩的古董,而是切己身心、作用于当下的活生生的价值资源,可以从中吸取历久弥新的成分。如“道德主体”“和谐”思想、“内在超越”价值等,内化成为主体道德自觉,实现人的提升和发展,建立我们民族的道德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个人之德三个层面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的整体趋势是工具理性引导下的趋利与向前,而超越性信仰的追求、内向生命的自我反省和主体责任的担当则被极大地消解和边缘化,使现代社会个人和群体普遍功利化和庸俗化,出现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责任感与诚信意识缺乏等诸多问题和弊端,致使现代德育面临内向主体责任空落与外在制度约束乏力的双重困境,令教育者深感忧虑。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以及家庭教育环境中,无论从教育观念、教育途徑还是价值认同上,传统文化教育都显得十分薄弱,导致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人文知识缺乏、理想与人生信念日趋淡漠、群体意识欠缺、社会公德表现欠佳等问题[9]。

(一)高校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和认同不深入

高校现代学科体系中,传统文化被割裂分离,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学科依托。在理工科高校中,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及其德育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虽可提倡,但作用甚微,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即便在文科高校和专业院校中,由于文史哲分科所限,研究者的兴趣和方向各有偏差,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存在着隔阂,难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和道德精髓。在大学教育中,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认知和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则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严重疏离。即便一些相关选修课程和学生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蕴味,但仍然处于边缘化地位,教育作用和影响范围甚微,远不足以承担起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同时受功利化、多元化的现代价值观影响,大学生面对功利化的现实和物质追求的诱惑,很难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产生深度认同,这加剧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之困。从儒家文化的义理本身看,其价值不仅仅在文学、艺术、典籍,更在传统儒家一以贯之的道德本体论和人格修养论,是适应并可应对现代社会物质化弊端的、活生生的道德精髓,可以呈现于当下、实践于生活、内化于生命,能够挺立人的至善本性和内在道德自觉,提升主体的内在修养和人格境界。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8年来滞后于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源泉;同时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之源,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源泉,也是当今社会中国人建立道德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样,有了主体内在的道德自信和人格境界提升,大学生才能对大学精神、民族精神有所担当,对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

(二)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工具理性引领下的社会价值趋利求新,人文精神和道德追求旁落,现代教育体系也呈现出重科技、轻人文的鲜明倾向。同时由于近代以来对传统社会及文化的整体性批判,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缺少正确的认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淡漠,因此大学生能够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极为有限。其次,在个体长达20年的教育进程和成长环境中,接触到的是零散的古文、文学艺术作品及相关讲座,感受到若干文物古迹、非遗传承。这些教育在形式、途径和范围上流于浮泛化、碎片化,无法形成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正确认知及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再次,在作为成长环境的乡村和城市社会生活及家庭氛围中,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普及,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功利化、物质化、庸俗化、碎片化,道德规范、精神信仰和超越追求严重滑坡,儒家传统文化生存和传承的土壤较为贫瘠,使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传统文化涵养和道德精神教育。儒家传统文化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人性落归于自然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至善本性蒙蔽于流俗,陷落于物欲,人被空前地物化、异化、功利化。这种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薄弱现实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发展进程,亟待深入反思和内在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在教育体系和现实生活中均无法接触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深刻的传统文化精髓,不能形成对自身道德修养、人格境界、价值规范、和谐身心的引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弘扬传统文化途径有限,范围较窄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大学不仅责无旁贷,而且要积极发挥主引擎作用”[10]。与以往相比,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从原来的轻视、边缘化逐渐有了重视的意愿,但在教育实际行动进展上却十分缓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也不足。虽然不乏有高校试行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通识教育,但现实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面也非常有限。实际上,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其道德教育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其一,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部分高校开设了限定性核心选修课,涉及范围较广,但很少包括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受众非常狭窄;多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或传统经典导读仅作为选修课开设,且内容较为宽泛。其二,校园文化突出不足,缺乏活跃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乏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内容,但途径贫乏、数量较少;国学类、传统文化类社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需要加强系统指导。其三,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和氛围。大学生读书活动虽有提倡,但落实不够充分,且缺乏引导和激励机制;大学生中对传统文化保有兴趣的个人数量较少,学生宿舍和平时的学生生活中缺乏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因此,无论从教育途径、教育范围还是教育深度上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均令教育者担忧。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与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需要不相适应,需要在思想和实践中不断加强。当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唯一内容,掌握各门科技知识是服务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专业知识教育的引领和补充,重在立人、立德、立身,可以使大学生避免成为机械化的功利人、陷于物质化的自然人,而是成为有担当的道德人,使其更加有效地提升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适应并助力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三、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具有深厚传统和道德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被重新提倡和弘扬。《纲要》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缩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和人格修养。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加深理论研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加深理论研究,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相融合,“解决价值观多元化给大学生造成的价值取向迷茫问题,应对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等,这是当前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1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传统文化研究者的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可以真正找到传统文化的优秀之所在、精华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精髓之所在。传统文化经典卷帙浩繁,理论相对缺乏现代学科化的体系性,文言古义与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现代语言存在深度隔阂,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深入,要挖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生命的、活的精髓,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理论、实践等层面的深度契合。梳理出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发展脉络和道德精髓,研究其挺立主体道德的独特价值,掘发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养成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焕发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普适性价值,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至于成为泛泛之谈,而是真正落实在主体自身和社会实践中,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契合,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的切入点。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诠释能力和话语影响,提升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体层面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

在教学输出维度上,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传统文化认同,形成育人合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深刻作用;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自身言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熏陶,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格和诚信意识。依托“两课”教育平台,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机地融入“两课”教材和教学中,扩展和深化“两课”的教育功能,形成综合育人共识。

在课程设置角度上,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和讲座,加强通识教育。高校应在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中合理增设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报告,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内涵及特质,认识其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超越追求,对人的主体性、超越性、道德性的深刻透彻,以及对道德修养工夫的切己实践;了解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夫路经,“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慎独”“内省”“反身而诚”的修养方法,从而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内化为自身动力,外化为实际行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宣传,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增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慕课、文化纪录片等资源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使大学生改变错误、偏差的认识,形成正确、深刻的思想,加深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进而完善道德人格,构建和谐身心。

(三)重视内涵化传承和生活化转向

基于儒家传统文化道德实践逻辑的独特性,对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只有在对经典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知、理性接受并深度认同,进行自觉传承和身心实践,助益于主体身心修养和境界提升,使蕴涵在汉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基因和道德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被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在于“述而不作”、言传身教,其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需要大学生在阅读中潜玩默体,自有所得。因此,应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推荐和购置适合大学生接受特点的传统文化典籍,设置针对大学生需求的经典文化阅读书目,开展经典阅读交流活动或读书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大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激发思想,涵养品格,提升综合素养。深化经典阅读的具体途径,一方面可由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形成自发的兴趣小组,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交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渐加深体会;另一方面可开展“大学一本经典”计划,深入阅读、研究一本经典书籍,系统理解传统文化的特质,体证儒家传统文化精髓所在。在接触和阅读传统经典的同时,更应将经典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道德意蕴、生命价值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觉,并外化为身心实践,这样既能构建和谐身心,又能于日用常行中有所显发和传承,焕发传统文化活的价值。让阅读和实践传统经典的道德精髓和人文精神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既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接受传统文化道德精髓的滋养,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引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

[3][4][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

[5][6][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73.

[9]陈少平,陈桂香.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6).

[10]张菊玲.高校要做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引擎[J].中国高等教育,2019(6).

[11]陈俊.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

(责任编辑:王岚)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